神农架林区关于创新资源保护机制的探讨
王治山 王登科
摘要:本文介绍神农架林区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林区现有保护机制,笔者提出了如何创新保护机制对策和建议,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1-0061-03
神农架是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区,由于生态地位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对神农架的保护非常重视,对天然林停伐,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并取得明显的保护成效。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资源保护机制,促进林区资源保护工作,值得每位林业人关注和研究。
1创新保护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生态地位重要性所决定。区内类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所具备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对保障三峡水库安全运行、下游地区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以及水电站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也产生重要作用。
二是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的具体体现。具体落实“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国家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体现;是巩固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绿满荆楚”等重点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保障。
三是林业部门责无旁贷的义务。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众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希冀更大,而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闻名于全国、乃至于世界,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平生态环境产品成了林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现有的管护模式和方式
2.1 完善管护网络,实施巡山护林
按照“远山设站、近山设所、所站结合、形成网络、全面管护、不留空档”的原则,7家国有森林管护单位设置管理所22个、护林站56个,覆盖国有林区。林业管理局与林场、林站签订森林资源管护目标责任书,林场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协议。集体林管护建立区、乡、村三级管理体系,由林站人员、村级护林员、林农共管的管护模式进行管护。乡镇林业工作站在集体林管护中负主要责任,站员分片分村包干,签订管护协议书,履行管护责任。每村根据管护任务和管护难易,确定村级护林员数量和报酬,并公开招聘村级护林员,协助林站工作人员管护。护林员按照协议中的管护范围和职责实施巡山护林,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
2.2建立信息系统,实施科技管护
2014年,全区以“资源网格化管理”和“天保工程转型年”为契机,建设资源网格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行生态资源网格化管理。主要道路口设立视频监控41个、在主要山顶设置远程高清探头34个、配备2台无人巡护飞机、1台指挥车,对全区主要路口、重点地段实时监控, 对林区内资源动态进行巡护、监测。
3存在的问题
3.1管护人员素质低,管护能力不强
国有林场管护人员大部分是开发、建设神农架而来,从以前木材采伐、运输、加工等工作转变为如今的护林员。主要特点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创业理念和一技之长,导致这些管护人员与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有差距。
3.2基层设施设备差,抵御灾害能力弱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国家没有对交通、房屋、饮水、通讯等管护基础设施进行充足的投入,现有管护房屋、工具、设备落后,致使管护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能满足科学管护工作需要。
3.3宣传力度深入不够,林农护林意识淡薄
林业部门虽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林业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了宣传,由于适合林农的宣传方法单一、内容不深刻,导致部分林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护林意识单薄。这种观念致使少部分人不求长远、只顾眼前利益,做出盗运木材、偷伐木材、非法加工木材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
3.4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管护工作开展
一是地理位置复杂。林区国有森林资源面积大,林农交错范围广,交通四通八达,管护森林资源难度加大。二是工作体制不顺。现有管护人员身份全部为企业,没有固定的工作经费来源和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
4对策及建议
4.1加强宣传教育,实行依法保护
用拍微电影、制作戏曲、编顺口溜等林农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将依法治林意识无形之中植于林农脑海之中;积极落实、兑现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小水电代燃料补贴等惠农政策,让林农切身感受到保护资源的实惠和重要性,增强林农爱林、护林责任感;加大执法力度,除执行《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外,严格执行林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关于对珍稀野生植物实施重点保护的通告》、《神农架林区生态资源管护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落实各级管护责任,做到处理一起,震慑一方的警示作用,达到全民护林、爱林目的;结合林区实际,适时出台保护天然林、林地等有关森林资源保护办法、政策和奖惩机制,弥补执法过程中的不足和空白,做到执行有依据、落实有力度。
4.2创新管理措施,合理落实责任
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单位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资源管护责任追究办法,增强各级部门的责任感;将资源管护、护林防火等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评范围,作为干部晋升的参考内容;引导建立资源保护管理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区资源保护与发展;与堵河、香溪河等相关的区域,或者受益于神农架资源保护的区域共同建立保护机制和生态补偿互补制度,体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
4.3健全工作机制,充实管护力量
整合执法力量,成立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处理信息化系统和日常巡护中发现的突发性问题,具体负责全区日常资源管理培训、监督、检查等工作;针对护林员只有“宣传员、交通员、信息员”的问题,增加林场资源管护执法力量,同林场改革并轨,遴选一批精干力量成立专业管护大队,分片负责辖区内资源管护巡护、检查、监督等作用;与乡镇、村建立资源管护联合工作机制,加强宣传,信息共享,做到管护网络完善、方式灵活多样。
4.4加快体制改革,激发管护活力
抢抓国有林场改革机遇,理顺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更好推进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一是以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将国有林场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为公益性林场,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定编定岗定责,解决长期以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根本问题。二是摸清家底,做好改革准备工作。调查由于移民、搬迁等长期居住在国有林场范围内林农使用森林资源基本情况,以签订资源管护协议书或承诺书的形式,落实管护责任,加强监管,确保国有资源不被破坏和流失。同时,盘活资产,理清债务,主动化解林场债务,确保改革后林场轻装上阵。三是合理分流人员。本着稳定、合理的原则,对竞聘未成功的人员应实行合理分流,引导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确保林区和谐稳定。四是培育市场管护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培育有资质的专业管护市场主体,林业部门探索实行花钱买服务,建立多元化管护模式,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总之,通过理顺体制,摸清家底,分流人员,探索模式,使林场资源管护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4.5注重科技护林,保障资源安全
林区建立了资源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但需要在烟火识别、动态监控、信息传输、地形地貌三维处理等功能上加以完善、优化,以大大减少人力、财力支出,助推林区资源管护走上智能化、科学化管理道路。一是烟火识别智能处理系统,可通过普通视频分析火情真实性实施自动报警,并通过平台自动通知相关人员到指定区域集结和自动给指挥人员提供防火参考预案;二是以北斗导航系统为基础,加强护林员动态监控,掌握护林员安全和护林工作动态,实时自动生成巡山路线和报表;三是林区地形地貌全面实行三维处理,让人人都看图、都识图,感到如同身临其境;四是资源信息传输功能。植被识别、常见有害生物、职工培训等文件都能通过手持终端传输,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木材运输、野生动物监控识别功能。在重点路段设立监测点,对过往车辆是否违规运输木材、野生动物进行识别和监控,遇到情况自动报警。
4.6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保护与发展
以林区建设国家公园试点为契机,重点抓好森林生态旅游、种苗基地建设、七叶树基地、森林食品开发等产业和多种经营的生产模式,引导全区林农积极参与产业经营活动,增加林农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改变林农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和靠山吃山的传统思维,走基地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4.7加大设施投入,提供基础保障
林场范围内管护房、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建设比较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已不适应日常管护工作需要。为发挥基础设施的堡垒、纽带等特殊作用,一是积极争取将林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稳步实施。二是自筹资金,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对道路、管护房屋、通讯等设施进行改造、维修,力争满足日常管护工作需要。三是以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为依托,逐步解决管护基础设施差的现状。
(责任编辑:唐 岚)
摘要:本文介绍神农架林区森林资源管护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林区现有保护机制,笔者提出了如何创新保护机制对策和建议,确保森林资源安全,促进林区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资源保护;工作机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S759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1-0061-03
神农架是当今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区,由于生态地位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对神农架的保护非常重视,对天然林停伐,相继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并取得明显的保护成效。在新形势下,如何创新资源保护机制,促进林区资源保护工作,值得每位林业人关注和研究。
1创新保护工作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生态地位重要性所决定。区内类型多样的森林生态系统所具备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对保障三峡水库安全运行、下游地区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以及水电站正常运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也产生重要作用。
二是落实国家战略建设的具体体现。具体落实“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国家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体现;是巩固落实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绿满荆楚”等重点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保障。
三是林业部门责无旁贷的义务。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众对“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希冀更大,而林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多样,闻名于全国、乃至于世界,如何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良好的公平生态环境产品成了林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2现有的管护模式和方式
2.1 完善管护网络,实施巡山护林
按照“远山设站、近山设所、所站结合、形成网络、全面管护、不留空档”的原则,7家国有森林管护单位设置管理所22个、护林站56个,覆盖国有林区。林业管理局与林场、林站签订森林资源管护目标责任书,林场与护林员签订管护协议。集体林管护建立区、乡、村三级管理体系,由林站人员、村级护林员、林农共管的管护模式进行管护。乡镇林业工作站在集体林管护中负主要责任,站员分片分村包干,签订管护协议书,履行管护责任。每村根据管护任务和管护难易,确定村级护林员数量和报酬,并公开招聘村级护林员,协助林站工作人员管护。护林员按照协议中的管护范围和职责实施巡山护林,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
2.2建立信息系统,实施科技管护
2014年,全区以“资源网格化管理”和“天保工程转型年”为契机,建设资源网格化、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行生态资源网格化管理。主要道路口设立视频监控41个、在主要山顶设置远程高清探头34个、配备2台无人巡护飞机、1台指挥车,对全区主要路口、重点地段实时监控, 对林区内资源动态进行巡护、监测。
3存在的问题
3.1管护人员素质低,管护能力不强
国有林场管护人员大部分是开发、建设神农架而来,从以前木材采伐、运输、加工等工作转变为如今的护林员。主要特点是: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创业理念和一技之长,导致这些管护人员与新形势的工作要求有差距。
3.2基层设施设备差,抵御灾害能力弱
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国家没有对交通、房屋、饮水、通讯等管护基础设施进行充足的投入,现有管护房屋、工具、设备落后,致使管护科技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不能满足科学管护工作需要。
3.3宣传力度深入不够,林农护林意识淡薄
林业部门虽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林业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了宣传,由于适合林农的宣传方法单一、内容不深刻,导致部分林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陈旧观念依然存在,护林意识单薄。这种观念致使少部分人不求长远、只顾眼前利益,做出盗运木材、偷伐木材、非法加工木材等违法行为仍然存在。
3.4管理体制不顺,制约管护工作开展
一是地理位置复杂。林区国有森林资源面积大,林农交错范围广,交通四通八达,管护森林资源难度加大。二是工作体制不顺。现有管护人员身份全部为企业,没有固定的工作经费来源和渠道,一定程度上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
4对策及建议
4.1加强宣传教育,实行依法保护
用拍微电影、制作戏曲、编顺口溜等林农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将依法治林意识无形之中植于林农脑海之中;积极落实、兑现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小水电代燃料补贴等惠农政策,让林农切身感受到保护资源的实惠和重要性,增强林农爱林、护林责任感;加大执法力度,除执行《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外,严格执行林区人民政府出台的《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关于对珍稀野生植物实施重点保护的通告》、《神农架林区生态资源管护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落实各级管护责任,做到处理一起,震慑一方的警示作用,达到全民护林、爱林目的;结合林区实际,适时出台保护天然林、林地等有关森林资源保护办法、政策和奖惩机制,弥补执法过程中的不足和空白,做到执行有依据、落实有力度。
4.2创新管理措施,合理落实责任
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和林业单位管护森林资源的责任,与各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资源管护责任追究办法,增强各级部门的责任感;将资源管护、护林防火等纳入领导干部绩效考评范围,作为干部晋升的参考内容;引导建立资源保护管理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林区资源保护与发展;与堵河、香溪河等相关的区域,或者受益于神农架资源保护的区域共同建立保护机制和生态补偿互补制度,体现生态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
4.3健全工作机制,充实管护力量
整合执法力量,成立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处理信息化系统和日常巡护中发现的突发性问题,具体负责全区日常资源管理培训、监督、检查等工作;针对护林员只有“宣传员、交通员、信息员”的问题,增加林场资源管护执法力量,同林场改革并轨,遴选一批精干力量成立专业管护大队,分片负责辖区内资源管护巡护、检查、监督等作用;与乡镇、村建立资源管护联合工作机制,加强宣传,信息共享,做到管护网络完善、方式灵活多样。
4.4加快体制改革,激发管护活力
抢抓国有林场改革机遇,理顺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更好推进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一是以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将国有林场企业管理模式转变为公益性林场,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定编定岗定责,解决长期以来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根本问题。二是摸清家底,做好改革准备工作。调查由于移民、搬迁等长期居住在国有林场范围内林农使用森林资源基本情况,以签订资源管护协议书或承诺书的形式,落实管护责任,加强监管,确保国有资源不被破坏和流失。同时,盘活资产,理清债务,主动化解林场债务,确保改革后林场轻装上阵。三是合理分流人员。本着稳定、合理的原则,对竞聘未成功的人员应实行合理分流,引导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等产业发展,确保林区和谐稳定。四是培育市场管护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培育有资质的专业管护市场主体,林业部门探索实行花钱买服务,建立多元化管护模式,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总之,通过理顺体制,摸清家底,分流人员,探索模式,使林场资源管护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4.5注重科技护林,保障资源安全
林区建立了资源网格化信息管理系统,但需要在烟火识别、动态监控、信息传输、地形地貌三维处理等功能上加以完善、优化,以大大减少人力、财力支出,助推林区资源管护走上智能化、科学化管理道路。一是烟火识别智能处理系统,可通过普通视频分析火情真实性实施自动报警,并通过平台自动通知相关人员到指定区域集结和自动给指挥人员提供防火参考预案;二是以北斗导航系统为基础,加强护林员动态监控,掌握护林员安全和护林工作动态,实时自动生成巡山路线和报表;三是林区地形地貌全面实行三维处理,让人人都看图、都识图,感到如同身临其境;四是资源信息传输功能。植被识别、常见有害生物、职工培训等文件都能通过手持终端传输,提高工作效率。五是木材运输、野生动物监控识别功能。在重点路段设立监测点,对过往车辆是否违规运输木材、野生动物进行识别和监控,遇到情况自动报警。
4.6加快产业升级,促进保护与发展
以林区建设国家公园试点为契机,重点抓好森林生态旅游、种苗基地建设、七叶树基地、森林食品开发等产业和多种经营的生产模式,引导全区林农积极参与产业经营活动,增加林农经济收入和提高生活水平,改变林农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和靠山吃山的传统思维,走基地化、产业化发展之路。
4.7加大设施投入,提供基础保障
林场范围内管护房、道路、饮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建设比较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已不适应日常管护工作需要。为发挥基础设施的堡垒、纽带等特殊作用,一是积极争取将林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政府统一规划,稳步实施。二是自筹资金,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对道路、管护房屋、通讯等设施进行改造、维修,力争满足日常管护工作需要。三是以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项目为依托,逐步解决管护基础设施差的现状。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