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论语》中的直
任荟婵
摘要:直,在《论语》中出现多次。其所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如直与孝道,与交友,与忠君爱国都有一定的关系,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一番。相信经过这一番的探讨能够对论语中的直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直;孝道;交友;忠君爱国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0)20-0042-02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语和行事的重要儒学经典之一。它记录着儒家许多重要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历来都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现今对《论语》的研究可谓是十分细致和全面了,但就《论语》中的直却较少有人研究。本文就论语中的直从孝道、交友和忠君爱国展开来叙述。
1直与孝道
在中国这个国度,孝道一直都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似乎已经是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而《论语》[1]中的直也深藏着与孝道的关系。在子路篇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思是叶公向孔子说他们那里有个很坦率的人,他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便告发他父亲。孔子对他说,我们这里直率的人是不同于你们那里的,不同就在于我们这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直就在这其中。这句话在学术界引起过很大的争议,而且还将此句定为孔子难题。之所以被称为难题,就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父子互隐,有失公平,孔子却说直在其中,这似乎在理上讲不通。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孔子在当时与叶公对话时,说出这样的话是十分轻松的。这就说明此句话有着它自己的含义。我们要探讨它,还应回归到论语当中。我认为,孔子之所以能轻而易举说出父子互隐直在其中矣,这与孔子所处的社会和孔子本人的道德观有很大的联系。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2]中讲道:关于人的德性,孔子强调仁和义,特点是仁。而在论语学而篇讲到仁的基础或者说是根本。为政篇也说孝就是不违背礼节,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节侍奉他们,去世了,要以礼节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孝敬父母不仅是在饮食温饱等物质方面使父母得到满足,而更要在精神上使父母得到满足,具体又应该怎样做呢?论语中也有载。里仁篇讲到,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就輕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再一次证明了恭敬在孝顺中的分量。孝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的治理也很重要。为政篇有季康子问孔子:要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劝勉,应该怎么办呢?孔子告诉他: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你的政令也就会严肃认真;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贤德的人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就会互相劝勉。这句话不仅说出了孝在人民精神中的地位,也说明了孝是政治中使人民信服的一个无规则的规则,它要强于明文规定的规则条文。子罕篇讲到出外就侍奉公卿,在家便服侍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尽礼,不被酒水困扰,这些我做到了哪些呢?从此句话中可得知孝悌是孔子所追求的,所极力推崇的。总结,上面的分析就不难理解父子互隐了。
父慈子孝本是人们的追求、渴望,也是社会中无规则的规则,人们早已习惯了这样。当这种习惯与规则突然被打破时,可想而知,这是不能被人们接受的。我们大可以想象一下,儿子揭发父亲,这样这个儿子似乎是很正直,这样做能够得到执法人员和丢羊的人的赞誉。但是,对大多数老百姓呢?自己的左邻右舍又会怎样想怎样看呢?不难想象,左邻右舍会说:缺德的人家,养了不孝顺的儿子。这样一来,儿子揭发父亲,不仅使自己的父亲遭受牢狱之灾,更是使自己的家庭和自己本身蒙受极大的侮辱。从此父子之情荡然无从。这个儿子将从此陷入无限的孤寂与无助当中。这是孔子所厌恶的。阳货篇说,孔子的弟子宰我觉得三年服丧太长,一年就可以了,这种做法遭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孔子认为他不仁。原因是小孩子从出生开始三年才能彻底离开父母的庇护,而且三年之丧是天下的通丧。宰我的做法破坏了天下通行的习惯,所以受到孔子批评。推广来想,这种做法要受到天下老百姓的谴责。孝慈也是天下人的习惯,子为父证,也打破了习惯自然也是要受到人们的批评,同时也是孔子所不赞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父亲偷了别人的羊,本来是一件小事,儿子揭发了父亲,使父亲入狱,不久后父亲出狱,会对儿子有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不难想象,即使父亲不会将其痛骂一顿或是将其逐出家门,但也一定会对其冷漠,不愿相见,而作为儿子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呢?如何使自己的良心得到片刻的安稳呢?我想儿子一定会处于时时刻刻的内疚和痛苦当中。这样看来,从实际的功利性上说,子为父证,子得不到无上的光荣、赞誉,反而会使自己内疚痛苦,良心遭受极大的谴责,还会招来别人的冷眼、辱骂以及父亲的冷落。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试问谁又会愿意去做呢?再者,颜渊篇讲到,审理诉讼,我和别人一样,一定要是诉讼的事件完全消失才好。那么,从这里可知,孔子希望天下不会再有诉讼,一切都那么和谐,那么就更不用说儿子将父亲告上法庭这种事情了。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直这种品质应符合孝道,也应与人们的现实习惯相符。
2直与交友
季氏篇有载,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的人交友,便有益。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诽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从这句话可得知,在选择朋友时并不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朋友,而是要从道德的层面进行细细的考量,朋友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走向是有一定影响的,与人品厚重的人交朋友,那么在自己危难之时,朋友总会不顾一切挺身而出,但是如果与奸诈、唯利是图不守诚信人交朋友,那么对自己人生的良好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的朋友往往会是自己在事业上、家庭中,甚至会在自己一生的发展中起到消极的影响。而《论语》中的直,作为一种人的良好品质,是自己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需要参考的一项内容或者说是品质。总之,不管是从精神感情上说还是从交友上说直都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我们常说没有朋友的世界是孤独的苍白的,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无关乎时代的变更,因为无论时代如何变更,我们内心对交友的基本标准是不会变的,所以直在现代的社会中依旧适用。
3直与忠君爱国
卫灵公篇中讲到,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像箭一样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真是个君子,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在《孔子世家》中有对史鱼有这样的记载,史鱼生前极力劝谏卫灵君亲贤人蘧伯玉,远小人弥子瑕,卫灵君不听劝,死后又尸谏从而以自己的忠诚感动,惊醒了卫灵君,使得卫灵君能够亲贤人远小人,因此,孔子说史鱼忠于君,是一个耿直的人。微子篇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柳下惠做官多次被罢黜。有人对他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却说正直地去工作,到哪儿都一样,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呢?从这句话中我们可得知,微子认识到了直谏有时会触犯君颜,受小人的暗算,而遭受罢黜,但自己一身正气,直道而事人,所以到哪儿也一样。所以这句话既显示了微子对君主的忠诚,也显示了他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可知,直在《论语》中出去它的字面意思,它还有着忠君爱国的含义。我们常说有国才有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常常因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种骄傲和自豪并不是某一时代的人专有的,而是每个时代的人民所共有的。古代有君王,所以人民忠于自己的君主,忠于自己的国家。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已经没有了君主,但是我们的爱国之情从未因为时代的变更而有所改变。我们生活在中国这个国度,这个拥有优越制度的国度,我们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我们虽不像古代那样有君可忠,但是我们有我们所忠于的领导者,即中国共产党。不是因为党是领导我们要忠于他,而是因为党时时想着人民的发展,时时为人民的富裕而努力,党的行动是值得人们尊重的。所以,我认为直在现代也同样适用。
总之,直在以后的应用中字面的本来意思隐去,而更多地使用它的引申意来表达人的一种高尚的品质。直与孝、交友、忠君爱国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古代提倡,在我们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中更是不可缺少。
参考文献
[1]钱逊.《论语》读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