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古城竹马会
张静
这是一张封存了80余年的老照片,从照片题字中我们可以知道,它拍摄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元宵节,是怀柔县公益善会——竹马会表演结束后的集体合影。这张老照片是李祥老先生提供的。据李祥老先生说,这张照片是新贤街村民梁学敏给他的,至于梁学敏是从何得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把老照片的故事挖掘出来,还原80年前怀柔民间艺人的生活,让后人真实地了解那段历史,笔者与政协文史委的宋庚龙主任及李祥老先生一起,经过多方打听,先后到新贤街、后城街走访了田福生、杜荣廷、张凤枢三位知情的老人,从他们的讲述中总算揭开了沉淀了80多年的怀柔古城民间文化的盖子,了解到真相。
田福生、杜荣廷两位老人都出生于1930年,笔者走访时,老人已近九旬高龄。当年他们还都是六七岁的孩子,虽然记事了,但是对于照片中的人也不能都认出来,特别是照片中间的几位老人,如果健在的话,都140岁以上了。据田福生老人讲,照片中的竹马戏演的是“昭君出塞”。從戏装上看,老人唯一能认出的是前排中间靠近一位头戴瓜帽的老人的那个孩子,因为他扮演的是王昭君,老人知道他是新贤街的,名字叫高恩。老人还能辨认出人群背后的那五间大瓦房,就是高恩的家。
据三位老人说,由于当时岁龄小,竹马会的事也是从他们的爷爷和爸爸那里听来的。照片中的艺人有彭福芝、屈正兴、田仲和、徐景武、刘永清。提起竹马会,田福生老人还提到一个重要人物——李子绵。李子绵在清末民初时期曾担任过文庙小学的校长,他家在北京有生意,当年算是个大财主。李子绵的家就是今天的怀柔区委大院,当年他家的院子大,所以经常在他家排练节目。李子绵喜欢中国传统文化,他不仅为竹马会提供排练场地,而且还提供晚饭:一人一个烧饼、一大碗杂面汤。李子绵去世时,竹马会为了感念他,还特意组织了一次表演,一路上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把他送到墓地。
由于竹马会的表演都是老百姓自发、自愿地,服装、道具、乐器等都需要费用。为了维持下去,主事的人就得想办法筹款。每次演出前,竹马会的主事人就事先与商会、税务等部门通好气,以检查商铺经营为借口,找碴儿“罚款罚物”。据老人讲,这种“罚”其实就是逗个乐,找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算是商铺主动赞助。如当年的龙源栈、兴隆号、裕通号、晋永等私人大商铺都为竹马会出过钱物。竹马会表演一般都安排在春节、元宵节期间,一是冬闲没事,二是图个热闹。例如元宵节期间竹马会表演结束后,主事的人就会分给大家一些元宵,略表心意,这些元宵就是从那几家商铺“罚”来的。
在民间,老百姓把竹马会的表演俗称“跑竹马”。据三位老人讲,“跑竹马”是古时汉族的一种儿童游戏,所以,照片中腰间挎着竹马的都是村里十三四岁的男孩子,他们有的扮演昭君,有的扮演护送昭君出塞的官员,还有的扮演护卫的士兵。沿街表演时,整个舞蹈要变换八种阵势,分别由八个表演者领舞,每个表演者都有一段唱词。马童一般由十几岁的孩子扮演,在每个阵势开始时牵马上场,表演翻跟头等动作。照片中右侧戴帽子、脸上挂胡子的,扮演的是匈奴人;左右两侧边上穿棉长袍打小旗的则是开道打场的。
张凤枢老人以前曾担任过后城街大队副书记。据他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村里还经常组织艺人跑竹马,最后一次演出是在1978年,后来村里就没人排练了,这项深受孩子和老百姓喜欢的游戏也就失传了。
作者单位:怀柔区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