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高等院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关键词 文化认同 高等院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立项课题“文化认同视域下高等院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SZ190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丹,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00

    党的十九大在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同时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同写入党章,文化软实力也被赋予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内涵。文化的内核是价值,文化认同的内核是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凝练,体现了最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内涵,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繁荣昌盛、文化强国思想和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彰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①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二)文化认同的内核是价值认同

    文化是价值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方式,而价值则需要通过文化才能有效地影响个人乃至社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所以说文化的内核是价值,文化认同的内核则是价值认同。只有实现了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达成共识,才能真正从心底滋生出自信。这种共识和自信必然是满足了人民群众最普遍的需要,赢得了最广大的支持和拥护,最终促使人们在自觉自愿中认同并践行这种价值理念的价值认同。所以只有实现了价值认同,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认同,否则将会在强制维系中遇到强大的反作用力。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用“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进行了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价值追求的凝练表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表达,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集中呈现,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体现了整个社会是非曲直的评判标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鲜明时代特征和本质内涵要求,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也在根本上反映和决定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二、高等院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态势分析

    (一) 高等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做法、好经验

    1.核心是加强组织引导。从全国先进经验来看,高等院校都把践行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充分发挥师生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着力引导青年学子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争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特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这类全国一流高等院校更加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党校课堂、开拓实践课堂和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等路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同时,北京、天津等市在2014年便制发《关于在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把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纳入大学章程、事业发展规划和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根本是强化文化认同。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持久和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和社会的大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离开文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没有根基的浮萍。北京大学通过创办“教授茶座”,实施“鸿雁计划”,创办“燕园学子微助手”“北大青年”等微信公众平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积极传播价值观正能量。复旦大学将核心价值观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挖掘校园典型,传递榜样力量,营造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环境。

    3.关鍵是拓展实践载体。全国优秀高等院校都十分重视运用教育、示范、体验、实操等多种育人方式来鼓励和推动大学生通过实践来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提升社会责任感,更加真切的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与实际要求。浙江大学举办的“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 青春快闪”特色活动在校园内外火热开展,用青春生动传递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除此之外,全国各高校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活动,如讨论演讲会、主题党团日活动、校园文化周、社会调研、红色寻访、榜样力量等,深受大学生喜爱。

    (二) 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1.多样化思潮的挑战。伴随着全球化进程而来的文化冲突不可避免,西方文化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西方的“和平演变”“自由民主”“普世价值”等,多元化的思潮冲击了民众的价值观,弱化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思想上的权威地位。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西方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直接冲击着大学生这个具有批判性、怀疑性和叛逆性的青年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接受和认同,使得他们更加容易走向对主流价值观的误读,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迷茫,从而在文化认同的教育中渐行渐远。

    2.市场逐利性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一些人不再把公共利益看得那么重要,不再把道德规范当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更多的是把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执着于物质享受和时尚消费,价值观念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加上近年来流行的“移民热”“留学热”“境外购房热”等,使得人们对于“人生赢家”“成功者”的评判标准单一、低俗,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的向往与追求,动摇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价值观念,忽略了精神追求和政治信仰。

    3.传网络新媒体的挑战。新媒体以其交互性、即时性、大众性、娱乐性等特点深受大学生喜爱,也让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交流方式和生活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信息从直线单项的线性传播过渡为循环往复的裂变式传播;话语体系从权威式过渡为开放平等式;引导方式从单一到多元,从强制灌输到选择吸收。当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时,也就意味着将引发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弱化传统教育引导方式的有效性,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施和监管带来巨大的挑战。三、增强文化认同:高等院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理论认同

    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为深入践行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和学术滋养。高等院校是孕育思想,传播理论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带头作用,坚持不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正确引导高校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原著学习和课程学习,专业学习和时政学习,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二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和阐释社会核心价值观,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去指导践行工作的具体路径、步骤和过程,去应对多样化思潮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诋毁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攻击污蔑面前,勇于发声,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地拥护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凝聚共识,增强理论认同。

    (二)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增强政治认同

    一是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进教材”“全面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三进”工程, 把理论武装转化为推动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实际行动,使高校领导干部成为有力的组织者,高校教师成为积极的传播者,高校学生成为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二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把深入践行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核心价值观与高校师生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紧密联合起来,不断强化思想引领,让大学生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政治理念提出和实施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师生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整合力,从而实现广泛的政治认同。

    (三) 坚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增强情感认同

    一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辩证关系,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和思想活动实际,发挥大众传播的舆论宣传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中,从而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和情感需求,促使大学生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二是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稳定的情感态度和意志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就是把它根植到自己的情感体系中,通过宣传教育的“灌输”和熏陶,在情感上认可,在心理上支持,在行动在践行,把其内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构成部分,达到个人情感意志与集体、社会、国家的要求相一致,从而成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行为认同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是要加强新媒体建设,特别是新媒体实践平台的建设,推动传统教育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形成价值观教育合力。高校要積极探究新媒体环境下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建立运行新机制,组建管理新团队,搭建实践新平台,遵循新媒体传播规律和特点,注重表达方式和艺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要加强新媒体监管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守护网上的精神家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②习近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前进[EB/OL].党建网,http://www.wenming.cn/djw/specials/djwwpt/wxgx/201408/t20140808_2109124.shtml,2014- 08-08.

    参考文献:

    [1]施剑松.把中国精神种在心里——北京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N].中国教育报,2014-12-13.

    [2]邓卫.以校训精神涵育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9-16.

    [3]武汉大学积极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武大简报,2015.

    [4]李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的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7):94- 97.

    [5]朱继东.坚定不移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红旗文稿,2018(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