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陈凯
内容摘要: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充分重视语文教材的使用,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和关键,是确保语文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前提。为此,我们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对各种信息充斥下的语文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大胆突破,以期实现高考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 高考 相应策略 素养提升
充分认识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性,挖掘教材的内涵,是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语文教學必须要重新重视的问题。长期以来,语文学科尽管在高考中占据相当高的分值,但由于其特殊性,现实中的高中语文学科常常处于被边缘化的趋势。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如何合理使用,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师在教学实际活动中的一种困惑。
一.重视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现实意义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传播和更新迅捷而频繁。语文这门学科,尤其是高中语文,在教材的使用上,存在着浅显化、碎片化、盲目化等教学现象。对此,充分认识重视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高考始终是高中各学科教与学的风向标,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离不开高考的指向。高考语文试卷内容形式看似在语文教材上找不到,事实是考查的知识结构均来源于教材,是教材的转化和拓展。例如,2018年全国I卷II卷的17-19题,把修改病句、补全句子和成语辨析放在综合的文段中进行考查,是一种新的题型。客观的讲,这种题型和以往的语言文字运用题相比,考查难度相对容易些。但是,很多考生在遇到这三道题时明显不适应,重要的原因在于平时的题海战术中没遇见过。如果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品味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切都应迎刃而解。何况,人教版教材中还有专门的语言文字选修教材。再如,当年文言断句题型考查刚出现时,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教材不够重视,使得教材在使用上浅显化,没能真正让学生把握教材中知识体系,学生素养没能切实地提升。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在谈到未来高考语文命题时,指出未来语文试卷将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将大大拓展。浅显的教材使用和大量的题海战术,只能让语文越教越迷茫。上海复旦大学刘大为教授在作《语感和思维》的报告时,就提出一种看法:“传统语感培养在于量的积累”,但“量多未必是好事”。当然,高考语文试题在命制时,须严格遵循考试大纲,要立足于时代特征,体现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时代精神;与其同时,命题又尽量保持与往年的衔接照应,以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可见,高考选拔人才是科学规范的,语文学科考查虽然不是书上的照搬,但其根源还是在于教材,重视教材,研读教材才是根本。
二是顺应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而高中语文教材,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汇编,收集的是名家名篇,句句都经过斟酌,篇篇都是经典。所以,高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
根据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2016),语文学科被明确认定为“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关系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重视语文教材,长远来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是改变当下高中语文教学误区的需要。语文教学改革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许多新的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但是,改革也带来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使得许多教师走入了新的教学误区。常常有老师感慨:“高中语文教多与教少一个样,教快与教慢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这“一个样”看似对高中语文教学把握的通透,事实上恰恰显示出了很多老师对高中语文学科专业性的模糊认识,在教学中首先缺乏的对学科专业性质的深入思考,盲目从众;或者说在语文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人利用网络上碎片化的教学快餐,一味地追潮流追个性,没能对教材的系统把握和对象宏观的指导,从而失去高中语文教学有效学习知识的真谛。
高中语文教学,应是立足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学文本,灵活处理和运用教材,进行拓展和深化。教材不仅是课程标准的代言人,更是集中了众多专家学者的专业智慧和学科水平。因此,重视语文教材,就是要充分利用众多专家学者的学科精华和集体智慧,就是要努力改变教师脱离课本盲目试验的教学误区,更是要避免语文在高中学科中成为“鸡肋“的结果。
二.重视高中语文教材使用应采取的有关策略
教材,是语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依据。那么,如何重视教材的使用呢?以人教版这套教材为例,它包含了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两个部分内容,还有与之相配套的语文读本以及相对应的辅导材料。如果每篇都教,无论是内容还是时间显然都是不现实的。新版的部编教材同样也应如此。那是不是像以往某些学校同仁所探索过的,抛弃教材,自编校本篇目,进行语文教学呢?显然也不可取。
下面先分享一个教学案例: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一篇自主赏析文章,篇幅不长,文言知识点清晰,文章内容贴近生活。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后,我的同事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有目标的设置了两个延展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将已学过的必修教材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本篇课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同是宴会在同作者的笔下所流露出对生命观和精神面貌认识的差异。第二个问题围绕本篇和其前一篇散文《论语·侍坐》进行比较,问题就本篇的桃花园里宴会场景和孔子所”与点”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场面展开异同赏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的内在精神,探讨盛唐是否是孔子所向往的大同理想世界,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当下新时代的认识和期待。
课后的学科研讨中,大家充分给予了这节课的肯定,特别就教学中这两个问题的设置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种声音认为,设置两个拓展相互比较的问题,是否有重复、拖沓之嫌呢?何况,第一个问题就是教材上的练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后处理;一种声音则认为,教学者设置这两个问题,比较层级渐次加深,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横向纵向比较,使得语文知识学习能够融会贯通,这就是我们通常要求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次讨论,在学科会议之后仍在延续。
针对于此,想强调的是两种声音共同的前提,都是充分认识到重视教材的使用,即对教材进行有效把握,有重点、有选择性来教学。而争论焦点在于我们怎么样重视教材使用,这恰恰就需要我们采取相关的应对策略。
第一步,统筹全局,研读教材编排的意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者,我们在实施有效的教学之前,首先须要做到对语文教材的全局把握,认真研读教材,不必要每篇都教导给学生,但不代表教师自身对每篇内容可以不熟悉,必须做到对教材如数家珍、心中有数,并且能够使教材中的知识能够形成必要联系,构成一个有效的知识整体。这一过程,我们可称之为重视语文教材使用的整体策略。魏书生曾创立的“语文知识树”,把初中语文教材归纳成4部分22项131个知识点,应是这种统筹全局的整体策略的一种表现。
第二步,合理调配,建立任务群式的学习规划。这一步可称为重视教材使用的活动化策略,主要通过教学者自身的学习,通过思考探究、实践体验、选择不同的切入点等形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的规划,建立其有类别的学习任务群。在人教版教材中,就设置了小说单元、诗歌单元、论说类文章单元等,它们广义上都属于学习任务群;在部编的新教材中,根据课程内容更是明确的设置当代文化、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18个学习任务群。而作为面对学生的具体施教者,严格的来讲,除了对已有的任务群的把握之外,我们更需要根据实践情况,通过教学前的活动,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更细致、更灵活的规划,形成的贴合实际的、更专业更精密化的学习任务群。
第三步,联系实践,开展利用教材对学生的深度教学。对教材的重视,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对学生的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深度的教学指的是教师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的教学。教师一定要细读、深读教材,读出教材的深意和内涵,读出自己的个性和智慧,这是深度教学的基础。从学生的角度讲,有深度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进行深度思维的教学。通过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知识内容时,不会停留在对教材的表面的结论和说明的表述上,而是进一步深入进去,挖掘和揭示这些表面结论和说明产生于形成的思维过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这一步称之为深度教学策略。有必要强调的是,深度教学策略要求教师把教材钻得深、研得透的目的不是要在教学中讲得深、讲得透,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得深、学得透,即理解深刻、感悟透彻。因此,不能把深度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学的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深度和高度。北师大刘美凤教授在《深度学习语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系统设计》的讲座时,罗列了支架式教学法、认知学徒式教学法、基于资源的学习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基于项目的学习法、随机进入学习法、分布式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以及传统教授法等十种教学模式,指出深度学习语境下这些模式都有优缺点,重要在于如何对教材进行信息加工、并构建自己知识能力的过程。这从一个角度提醒我们,深度教学不排除某一种教学模式,既重视传统手段,也利用现代技术,深度教学的过程,在于教学的高效,在于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升。
三.努力实现对教材使用的突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围绕着教材,无论是来自网络还是现实,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丰富的辅导资料。对于语文教学者,一定要善于挑选,合理利用,切不可简单浅显地移用。否则,只会让高中语文在各学科中自动走向边缘化。具体到实际操作中,重视高中语文教材的使用,需要教师在对教材把握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和试验,推动学生对语文关注和热爱。
笔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努力通过教学试验来推动学生对教材关注,下面列举两例,就是对教材使用上的突破和尝试。
(一)自主课堂开展的尝试
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检测对诗歌深度学习的能力,我把课堂交给学生,于是安排了学生走上讲台开展自主合作课堂的教学。
课堂前准备:布置任务,把推荐作品的诗歌按照篇目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专人负责进行所选诗歌的信息的收集、内容的研读、知识点的归纳以及形成文字要点。
课堂的过程:
1.分版块由小组派代表板书各自诗歌赏析要点或关键词。
2.由小组指定成员展示成果,带领大家学习,包括诵读、名句赏析、情感手法的运用以及相关内容的补充。
3.学生根据内容形式的学习进行点评。
4.各组自我修正、归纳和补充。
5.总结。
展示过程的亮点:学生特点能被突出,如朗诵能力、绘画水平一一展现。记得一个组在展示杜甫的《旅夜抒怀》时,竟画了一幅极具意境“洞庭孤舟“的素描作品。
自主课堂效果: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课堂参与率明显提升,能力有明显进步,对诗歌学习热爱程度明显增加。
自主课堂不足:过程简短,展示相对仓促,对存在问题不能全部及时指正。
(二)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展示
在高考复习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教材中文言词汇的复习教学,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和特殊句式,其中一个尝试,就是用文言文写作。下面展示两篇学生习作。
学生作品一:某日,饭罢,吾与母欲游于公园。路逢一老妇,觑吾二人良久,曰:“其为汝孙邪?“母大怒,念其年老,不理而去。既去,问乎吾,”吾真老也与?“吾曰:”汝焉老哉?年轻也。“母尚疑之。翌日,一夫妇与途复遇老妇,老太亦久视,曰:”其为汝子邪?“其亦大怒,疾步去。乃闻外人道,夫老妇其为疯傻之人也。(《老妇》)
学生作品二:是日,吾与家父于市中购物。一人瘦弱飘飘忽,与吾比,无言对之。吾仰俯不语,执手中食朝家中走。父惑,曰:“汝何沮?”吾曰:“今日始,食二餐,勿劝。”曰:“汝欲减肥,吾视汝身姿尚可,何此为?”曰:“无人解我伤,悲也。“即东去。是日,至饿时,吾则床上,以被裹腹。(《减肥记》)
以上两则学生的作品是其中写的较好的作文,通过在班级展示,使得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同时,也随机展示了一些文言用法不当的文章,及时共同讨论修改,促进了对文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在后来的文言写作,很多同学主动去积累文言词汇和语法,推动了文言文的有效学习。
四.结语
教材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媒介,充分重視语文教材的使用,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和关键,是确保语文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前提。我们提倡语文的课堂是“合乎道,合乎德”的道德课堂,是熔铸成长过程的生命课堂,是提升能力和品质的幸福课堂。但无论如何,其课堂的基础就是切实地重视教材的使用。
参考文献
1.《高考文科试题分析》(2019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3.余文森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4.张秀主编《高效课堂的34个细节》,天津教育出版社,2018.
5.高茂军等主编《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教学革新》,2018.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