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标准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分析与启示

    刘翠航 舒博悉

    

    [摘? ?要]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成为热点话题。在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之际,调整课程结构、修订课程标准、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研究者针对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7年颁布、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现行中小学课程已经包含了大量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各门课程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不同职责。据此认为,在新一轮课标修订中,不需要对课程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但需要查漏补缺,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课程内容。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生命安全;健康教育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为了综合诊断现有中小学课程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梳理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和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分析了其内容架构,以便对新一轮课程标准修订提出相关建议。

    研究首先确定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分析框架,即“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心理情绪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五大领域及相关主题[1],梳理了相关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所处的板块及具体描述。依据梳理结果,对其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

    一、定量分析结果

    从梳理的结果来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共梳理出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641条。依据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数量的多寡,可以初步判断本门课程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上的重要性。总体来看,课程可分为三类(见图1)。第一类是关键课程,即体育与健康课程。本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最多,比内容次多的课程多了近1/3的内容。因此,可以将体育与健康视作开展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首要课程。第二类是重要课程,包括思想品德(政治)、化学、生物、地理课程。这些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仅次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视作承担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重要功能的课程。第三类是辅助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物理、历史、美术、音乐、艺术、通用技术及信息技术课程。这些学科的课程标准中也有一些相关内容,但数量较少,可以视作辅助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课程。

    二、定性分析结果

    201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为:前言(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几个组成部分[2];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结构为:前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科质量、实施建议、附录几个组成部分[3]。综合看来,课程标准的结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前言,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在内,主要阐明本课程的使命;二是课程目标,包括学科核心素养,主要阐明本学科课程实施后学生能力素养所实现的状况;三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主要阐明本课程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分布;四是实施建议和附录,主要包括教学与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与附录的性质一样,都属于为辅助课程实施而提供的参考和建议。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则分布在课程标准上述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从其所处的位置也可以看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对该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1.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属于学科内在规定性内容的课程

    课程标准第一个组成部分中,纳入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的有体育与健康、品德与生活、科学、生物这四门课程(简称第一类课程)。同时,这四门课程在课程目标、学科核心素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部分也有相当多的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由此来看,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属于上述四门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内容。

    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中强调:本门课程“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同时融合部分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疾病预防、安全应急与避险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4]。由此可见,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就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设置的。

    又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指出:“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習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5]”可见,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是为了从修身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来完成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的使命。

    再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初步认识人体的主要生命活动和人体健康”“认识人体和健康,以及生物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初步认识大自然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以及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灾害”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也阐明:“使每个学生学会健康生活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学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生物学科课程目标还包括“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6]。科学和生物这两门课程都将生命安全和健康教育作为重要使命和目标。

    从上述学科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有关课程性质的说明,以及对课程目标的阐述可以看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这四门课程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若将其剥离出来,会破坏这些学科内在的逻辑完整性。例如,我们很难将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良好品德的养成剥离开来,也很难单纯地从事体育锻炼而不注重整体的健康素养,更难以只学习生命系统而不关注珍爱生命。

    2.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附属于学科内容的课程

    除以上学科外,中小学多数学科课程标准中都设置了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分布在课程标准的第三个部分,即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板块之中。这些学科有物理、化学、地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简称第二类课程)。这说明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些学科的某些内容也只对应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五个领域的某方面内容。

    例如《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必修1“电路及其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观察家用电器的工作状况,检查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知道安全用电的基本方法”[7]。电学的内容与安全用电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可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安全用电意识。

    又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必修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国家关于化学品应用、化工生产、环境保护、食品与药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评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重大社会事件”“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熟悉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知道常见废弃物的处理办法,知道实验室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8]。这其中不仅包括食品药品安全,还包括垃圾回收、环境保护等更综合的安全教育内容。

    再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必修1要求学生“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在课程内容必修3“自然灾害与防治”中,有大量内容涉及自然灾害的成因、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其他学科如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其课程标准中也有一些内容涉及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例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学生“知道智能穿戴和现代医疗技术的最新发展,识别一些新兴的医疗与保健技术以及家庭常用的保健设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医疗与保健技术的交流与评价,培养关心、照顾家庭成员的责任感”[9]。《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涉及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要求学生“形成积极、安全使用网络的观念,具备防范网络安全隐患的意识,能判断日常网络使用中不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掌握构建个人安全网络环境的基本方法(信息社会责任)”等[10]。

    总体来看,上述第二类课程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功能在整体上不如第一类课程。在第一类课程中,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是作为其学科本质的内在要求而存在的。但第二类课程对于人全方位的安全和健康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提供了一些具体领域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例如,有关应急避险的教育就离不开地理课程中相关自然灾害的内容,但也没有必要单独开设专门课程来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以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3.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内容的课程

    中小学还存在一些课程,如语文、英语、数学、历史、音乐、美术、艺术等,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只是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连带任务,常常与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等社会性发展或实践联系在一起。相关内容也多出现在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

    例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共有14条内容间接与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相关。在实施建议中,要求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11]。这些内容涉及情绪和心理健康等,但更多地服务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12]这样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又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建议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健康指标和运动成绩的数据,运用概率与统计知识寻求规律、探索合理方案。例如,通过日常运动和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13]。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内容只是作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素材而存在的。

    再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也有一些介绍中国历史上的医学、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发展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服务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如音乐、美术、艺术等学科课程标准中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也多指向情绪健康,作为教育教学素材或全人发展目标的一部分而存在。

    對于上述学科,建议可以继续发挥其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上的辅助作用,或者通过适当增加、精选相关内容,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作用。

    三、分析及建议

    1.在原有课程框架中增加新内容的可能性与风险

    当新的社会问题出现时,人们会急切地希望教育能发挥出无限力量,通过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使新生代具备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素质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被要求满足越来越多的诉求,中小学课程也逐渐演变为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实用手册。近五十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校课程体系都纳入了多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这些选择性课程大多是为满足社会变化对学校课程所提出的要求而设置的。此外,学校的传统学科课程也在各种社会诉求之下,内容变得越来越臃肿。有些新内容很难自然融入,也很难体系化,结果导致这些课程的功能越来越复杂,核心目标也越来越难以实现。同时,学校、教师、学生也会陷入经常性的难以应付的忙乱。这种由于学校课程内容向当代社会问题过度开放而导致的状况也许正在抵消课程培育核心素养的效力,并且这些新增加的课程和教材内容是否能实际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也没有人能给予肯定的答复[14]。

    2.中小学课程加强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和梳理可以看出,中小学各门课程标准已经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各门课程应依据其学科性质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方面承担不同的使命。在此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鉴于一些学科课程的性质和必修内容,不宜将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些课程中强制拆分出来单独设置课程,以免破坏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可能造成的素养培养链条的断裂。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不同学科的课程性质和目标,可以适当调整课程中有关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的内容,使其脉络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凸显或更有针对性,以满足当前的社会需要和诉求。

    三是建议在一些课程中纳入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抗疫”精神和实用性、操作性强的防疫知识和技能,同时鼓励以选修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专题课程、实践活动等形式加强相关教育,优化当前学校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EB/OL].[2008-12-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0812/t20081201_80266.html.

    [2][4][5][6][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EB/OL].[2011-12-2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112/t20111228_167340.html.

    [3][7][8][9][10][12][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EB/OL].[2020-05-1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006/t20200603_ 462199.html.

    [14]刘翠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设计的两点社会学反思[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专业委员会.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第五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