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心理课程调适学生应考心情的效用探索
钟怡宁
〔摘要〕离中考仅有三周的时候,学生们出现了没信心、没胃口、睡不好等心理或生理的波动。本文基于在临近中考,不宜做更多显性教育的情境下,探索如何利用好漫画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视觉艺术载体,设计出一次能调适学生迎考心情的隐性视觉心理课程,并从学生参与度、作品的被喜爱度、作品与学生现实经历的匹配度、作品对应考压力的调适效果四个维度,对该隐性心理课程进行了评估分析。
〔关键词〕隐性心理课程;心灵漫画;投射分析;中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2-0045-05
离中考只有三个星期时,初三的班主任们观察到,班里有些学生陷入不太好的情绪:有的二模没考好,怀疑自己能否上理想高中;有的感觉自己努力了,成绩上不去,很失意;有的和同学比较,觉得自己很差劲;有的感觉很疲惫,要坚持不下去了;有的状态紧张、紧绷,一点小事就会被点燃,与家长、同学发生很大的冲突;也有的没胃口,睡眠差。
一些家长和老师很担心学生的这些情况,想做一些事情来帮助孩子缓解。那么,在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做哪些事情是合适且不会过犹不及的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在临考的时候,出现身体或心理的变化是正常的,这是心理应激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因为升学考试本质上是一种淘汰制,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是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如美国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中写道:“压力就是你在乎的事情,在紧急状态下使得你产生的一种反应。”
其次,家长和老师也同样面对中考的评价,也会有自身的压力。如果家长、老师在学生临考时临时制定另一套计划,比如教师开设考前心态调节的主题班会,妈妈不停走到睡不着的孩子房间查看等,都会给孩子带来新的压力。家长和老师要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才能带给孩子稳定性。
在这个紧张却不能公开言说的临考情景下,隐性教育有它独特的优势。隐性教育是指受教育者没有收到教育者基于具体明确的教学目的而实施的各种教育措施,而是仅凭自身对周围的人、事、物、景的感知、熏陶、认同、欣赏,进而被感染。国外有实验证明,相对于显性教育,隐性教育不仅能克服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意识,还有利于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接受思想和内容,更容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润物细无声地接受和融入自我认识和价值观念中去,指导生活。
经历是成长的核心,它是教育的媒介。结合孩子们的临考心理状态,如何创造一个可以影响学生思维过程的隐性心理课程呢?
一、隐性心理课程的设计
(一)隐性心理课程载体的选择
要想用我们的理念引导学生,宽慰学生,有两大表达途径,即语言和艺术。艺术又分为视觉艺术、音乐、舞蹈及戏剧等。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说,艺术的形式与我们直觉、精神和情感生活的动态形式是一致的,艺术作品是一种“感知生活”的投影。它使我们从文字的字面意思中解放出来,是探索我们内在世界的手段。它能真诚地打动我们,让我们的情绪情感被唤醒,情感性自我会被我们看见。由此可见,艺术作品是比语言更适合用来作为隐性心理课程的载体。
将艺术作品与其他学科整合,美国学者对多种形式都做了尝试。最常见的形式是:把艺术和社会科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学生学习美国内战时,就去观看那个时代的绘画、雕塑。
结合初中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喜好,我选取了漫画这种视觉载体,在年级的走廊宣传栏布置了一场“心向阳,春常在”心灵漫画展。
(二)隐性心理课程目标的设置
课程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芝加哥大学的富兰克林·巴比特教授在《怎样设置课程》一书中提出,课程建设就像旅行,教學目标就是沿途的每一个站点,他说:“许多一小步,形成了一段长长的旅行。”在缓解中考生临考的紧张情绪课程里,可以设立哪几个教学目标呢?
参考心理辅导的目标,即促进学生自我觉察、自我接纳和自我实现或个性化,我把隐性视觉心理课程调适应考心情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第一,我们挑选的、最终呈现给学生的漫画必须能投射出学生当下的现状,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接受。
第二,通过这些图像提炼学生的感觉,在让学生产生更微妙的体会的同时,还要提供一种能解决当前困境的艺术的思考方式。
第三,学生需要把观看、感知漫画后,内隐的一些难以理解和转瞬即逝的想法表述出来,让知觉内容有形化,意识化,达到调整学生认知,从而改变心情和行为的目的。
(三)影响学生思维过程的活动设计
教育是孩子将自身经历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相融合,创造新自我的过程。
在这个“心向阳·春常在”心灵漫画展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来促进学生经历与学习材料的融合。第一个是“观看”,观看教师精心挑选的与他们的生活场景相吻合的八幅作品(见文后附录图1、图2)。
一些漫画是视觉化的事实,能触动学生直觉,引发共鸣,唤醒学生被压抑的、合理化的情感,启动学生形成自身的“机体智慧”。“机体智慧”是指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并由此产生对这种经验及相联系的事件的趋近或是回避的态度。因此观看这些漫画能触动学生身体本身的智慧,能让学生看见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情绪,为接下来的思维转化提供了基础。
第二个活动是“表述”。通过心灵漫画,学生看见了原本没有关注或感受到的对象,如我们的心理状态,经过艺术化的思维方式处理,完成了自我重塑的过程。如何把在观看中形成的感悟转化为知觉内容,从而能更明确、稳定地指导学习生活?结合初三学生时间紧,每个人的艺术创造水平参差不齐,但文字书写都较流畅的特点,我设计了“我最喜爱的心灵漫画评选表”,让学生把最打动自己的作品写下来,并写出原因。见表1。作品的选择其实就是学生内心状态的投射,同时是学生在感觉安全的状态下表达出来的,因此会更丰富而真实。
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其实对学生的意义特别重大。其一,当学生自身被邀请去评价教学的材料时,他们获得非常大的自主性,他们更有可能将自己个性化的经历、感受书写出来,学生发展心智的机会更大。
其二,表述就是把知觉的内容,可能是一种感受、一张图片等,变成文字的过程。它能锤炼学生的三种认知能力,即撰写、编輯、沟通。
首先,要把感受、想法描述出来,此谓撰写。其次,刚撰写出来的文字可能是零碎的、词不达意的,学生需要用逻辑思维把它整理清晰,调整文字的感染力,达到更精确、更有力量的效果。这是编辑。至此,学生将自身状态和解决途径梳理完毕。最后,把这些内容公开,完成“沟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分享,能让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现互补,创造出良好的共生关系,共同发展。
第三个活动是“分享”。这里的分享不是指做某种具体内容的分享,而仅仅是做一个总结,告诉大家心灵漫画展结束了,画展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和投票,为感谢大家的参与,主办方请大家吃大白兔奶糖。这个环节既给本次隐性视觉心理课程画上句号,又达到把同学迎考焦虑的情绪去“个性化”的目标,因为“很多同学都喜欢,有感触”,还给学生带去一点甜蜜。
二、隐性心理课程的评估
没有评估的教学是盲目的,因为得不到基于反馈的调整和改变。因此,学生们的投票收上来后,我迅速做了统计分析,并给年级长相应的指导建议。结果如下。
(一)学生的参与度
课程中的核心现象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互动和参与塑造了学生的各种思考。所以学生的参与度是对本次隐形视觉心理课程的一个评估指标。本届初三年级430人,参与投票的学生有127人,占29.5%。这相当于在一周内给一百多名学生做了心理辅导,帮助面广,时间成本低。
(二)各幅作品的被喜爱度及其与现实情景的匹配度
作品的喜爱度恰恰是学生心态投射出来的一个表现,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次隐性课程所选择作品的恰当程度。见图2。
老师还会做出说明:
1.听从你的内心,但切记别失去理智。
2.我们总是忘记,即使步伐再小,我们也依旧在不断前行!
3.不要拿你人生的第一阶段,去对比别人人生的第三阶段。
4.如果你感觉到很累,应学会休息,而不是放弃。
5.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的事物上,这些美好的事物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6.每天一点点进展,会累积成很大的成果。
7.永远不要把通往你幸福大门的钥匙,放进别人的口袋里。
8.做事情很顺利时,我们不会成长。当我们面对挑战时,我们才会长大。
其中,学生投票前四位的四幅图片占总投票的80%,说明前四幅画的选择集中地、恰当地表达了临考学生的心理状态,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后面四幅画只能引起少数同学的共鸣,选择不够贴切,在下次的布展中可以用更好的材料替代。
其次,排名前四的漫画分别对应了班主任们反馈的四种学生心理困境。(见文后附录)
“听从你的内心,但切记别失去理智”对应的是学生们临近考试心情紧绷,容易急躁、冲动的状态。
“我们总是忘记,即使步伐再小,我们也依旧在,不断前行!”对应的是学生们觉得努力了却看不到成果的状态。
“不要拿你人生的第一阶段,去对比别人人生的第三阶段”对应的是学生们在和同伴对比时的沮丧和失落。
“如果你感觉到很累,应学会休息,而不是放弃”对应的是学生们复习到最后阶段已经非常疲倦,甚至想放弃的感受。
(三)学生当前最常见的四种心态及调适效果
20.5%的学生选择“听从你的内心,但切记别失去理智”。学生们在这幅漫画里投射了三种感悟:
有的学生内心得到了鼓舞,如梁凯琳写道:我很清楚自己的实力,我很想考上执信,我的理想不应由父母来决定。曾丽婷写道:我总会因为他人的话语忘了自己的存在,这话激励我勇敢一点。
有的学生的冲动被理解了,如李亦白写道:我经常因感情激荡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愿我不再因此迷茫。黄梓轩写道:这话提醒我要保持冷静,不要冲动。
更多的学生则整合了内心和理智的关系,如刘伊宁、梁景皓等都写道:漫画告诉我,一个人能遵从内心是快乐和幸福的来源,但听从自己的前提是对自己的想法负责,理智也同样重要,可以让我们生活和发展得更好。
18.1%的学生选择了“我们总是忘记,即使步伐再小,我们也依旧在不断前行!”学生们在这幅漫画上投射了两种感悟:
有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见,被肯定了,增强了信心,如卢岚奕写道:小爱心很可爱,内容很励志,有点震撼到自己的心灵,它给了紧张的我一点安慰,让我有了更多的信心。黄伟峻、陈恺祺等写道:漫画中的人就和我一样,给有时迷茫的我打气,让我相信每一个努力的印记都能被看到。
有的学生则受到启发,表示要调整步伐,如张静雯写道:中考降至,总想一走一大步,变得很焦虑,没发现每天一小点,长时间后就是几大步。
16.5%的学生选择了“不要拿你人生的第一阶段,去对比别人人生的第三阶段”。学生们在这幅漫画里投射了两种感悟:
有的学生感到自己的沮丧被看见,得到安慰,如陈祉宜、梁玥旻等写道:切身体会过,感悟很深,漫画蕴含的道理激励了我,当自己在努力时,不要因为自己的落后而放弃,不要和已经成功的人去对比。
有的学生则受启发找到新的目标或比较对象,如黄思瑶、戚梓暄等写道:漫画启发我,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对比,要自己和自己对比,按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实现属于自己的飞跃。
16.5%的学生选择了“如果你感觉到很累,应学会休息,而不是放弃。”学生们在这幅漫画里投射了两种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