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中一次“纪实报道”的尝试

    王宁

    

    

    【摘? ? 要】灾害进程中的纪实,因其详实的场景、感人的细节,迅速拉近受众与报道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如何在重大灾害报道中兼顾常规发稿和纪实报道,在新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探讨价值。

    2020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成为另一件具有重大新闻性和大范围影响的灾害事件。其中,安徽省是受灾持续时间最久、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位于阜阳市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干流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以央视安徽记者站为主力,汇集总台多支采访团队的报道力量记录、多角度报道了这次蓄洪区蓄洪的全过程。其中,“纪实”的手段贯穿系列报道的始终,成为展现媒体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力量。笔者以此次报道为例,浅议如何在重大灾害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展开纪实报道。

    【关键词】电视新闻;灾害报道;纪实报道

    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中,除现场直播外,纪实报道往往因制作周期长、栏目空间有限等实际限制而使用较少。所谓电视新闻的纪实类节目,就是用纪实手法在现场对正在发生事实的记录和报道而制作的节目形态。[1]特别是在重大灾害报道中,由于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新闻单位往往采取直播报道+信息动态的方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更多报道数量。然而对于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由于其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本身具备作为纪实报道题材的条件。而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不再是唯一的信息发布渠道。单纯的消息和数字在不同新闻媒体、职能部门发布平台与自媒体当中大量重复,使新闻媒体的识别度大幅降低,也不易引发受众的关注。

    而灾害进程中的纪实,则因详实的场景、感人的细节,迅速拉近受众与报道者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有效的传播节目往往是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人际传播起着愈发明显的作用。纪实报道通过摄像机对人物的神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的真实记录, 是实现电视的人际传播的最佳手段。[2]

    纪实拍摄,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拍摄方式,素材来源于生活。因此,纪实摄影有记录和保存历史的价值,具有作为社会见证者的资格。在以往的电视节目制作中,电视纪录片是纪实拍摄的主要呈现方式。在摄制流程中,要经历选题讨论、建组、脚本、摄制等阶段,制作流程较长。目前,传统电视纪录片题材集中在建设成就、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等相对可预见的题材,选题先行的特征明显。而对于类似重大灾害等不可预见的或社会性题材,结合新闻特点与纪实手段的新闻纪实类短片,仍有很大的实践空间。然而,在重大灾害报道中,消息、特写报道常常各自为政、各有侧重,过于碎片化的内容失去了彼此连接的可能。因此,探讨如何兼顾常规发稿和纪实报道,在重大灾害的新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以中央电视台在2020年淮河干流洪水灾害中对王家坝闸泄洪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为例,探讨重大灾害中如何兼顾电视纪实新闻的制作。

    一、注重筹划布局,在重大灾害发生阶段有效汇集纪实素材

    2020年,除了贯穿全年的新冠疫情外,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成为另一件具有重大新闻性和大范围影响的灾害事件。其中,安徽是受灾持续时间最久、灾情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位于阜阳市阜南县境内的淮河干流王家坝闸时隔13年后再次开闸蓄洪。蒙洼蓄洪区内18万亩耕地、近20万人口受灾。以央视安徽记者站为主力,汇集总台多支采访团队的报道力量记录、多角度报道了这次蓄洪区蓄洪的全过程。其中,“纪实”的手段贯穿系列报道的始终,成为展现媒体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担当的重要力量。央视的追踪从蓄洪开始,持续至年底,历时长达半年。

    (一)统筹“兵力”布局,准确把握纪实选题

    中央电视台对于淮河王家坝时隔13年的再次蓄洪,给予了充分关注。在了解到王家坝存在开闸蓄洪的可能后,即专门派出一路记者,蹲守在阜南县王家坝闸。值得说明的是,彼时安徽多地抗击洪水,皖南山区、八百里皖江流域抗洪形势严峻。黄山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桥被冲毁以及歙县高考延期等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也成为“抗洪新闻”的热点。

    回顾这样的背景,是为说明央视以驻皖记者站为主力在王家坝的事先布局,并非“追着新闻跑”的临机而动,而是事先谋划的主动布局。

    除了提前布局外,中央电视台在王家坝开闸蓄洪过程中集中了近十路记者。这些记者的足迹遍及王家坝闸、淮河干流大堤以及蒙洼蓄洪区内。报道力量充足,也使分工更加细化。因此,在保障常规动态报道和大小屏直播的基础上,有能力用镜头对抗洪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记录。

    (二)多种报道方式结合,注重积累拍摄素材

    在王家坝泄洪的报道中,笔者主要承担了蒙洼蓄洪区内的大小屏直播和电视新闻采写。其中直播报道了包括洪水流入蓄洪区、庄台人家的物资保障、蓄洪区针对蓄洪所做的相关准备等内容。常规动态采写涉及部队守卫大堤、蓄洪区物资运输、环境消杀等消息。

    笔者也因此多次乘冲锋舟进入被水围困的孤岛式庄台,记录下冲锋舟搁浅、被水淹没的田野、损失惨重的承包大户以及因稻草被冲走而忧心忡忡的养牛大户。其中许多素材都是在拍摄常规动态报道中遇到并积累下来的。这些宝贵的视频素材,为最终编辑纪实片《蒙洼蓄洪的日子》打下了基础,实现了抗洪中的动态新闻与抗洪后的纪实报道的相互兼顾。

    (三)注重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完善实时素材处理能力

    在整个蓄洪事件拍摄中,中央电视台在采访一线设置了指挥中心,专门负责与淮河王家坝闸、阜南县抗洪系统、参与抗洪的抢险部队等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汇总与协调交流。每晚召开的选题会,确定第二天新闻报道的选题内容、各选题负责人以及报道方式。

    在报道期间,央视安徽记者站动用了衛星车、flyway进行直播信号传输,并调动多台无人机保障航拍。多个工作笔记本电脑配备EDIUS视频编辑系统,构成彼此独立的视频编辑单位。此外,gopro作为持续过程的记录手段以及主观视角拍摄设备,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直播设备以及记者通讯设备需要稳定的电力保障。

    (四)在常规新闻拍摄中突出对人的关照

    与常规报道不同的是,在素材的积累中,记者需要注重对重大灾害中“人”的关照。在拍摄内容的选取中,强调普通人的生活与个体的命运。在拍摄手段上,注重真实现场的记录、环境声音的获取、人物活动与细节的捕捉和积累,把摆好姿势、备好内容的采访变为实际场景中的讲述与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人物的关注并非局限于“典型人物报道”稿件来源,而更多是在消息稿件中积累“事件中的人”与“事件对人的影响”。为饲料不足、成本增长而困扰的养牛大户锁进鸿,数千亩芡实和鱼毁于一旦的外地承包大户胡广富,以及被水围困的庄台上不乱涨价的杂货店老板夫妇,都进入了镜头。

    二、注重持续的灾后回访纪实,构成对故事的完整记录

    (一)保持对灾区的关注

    在王家坝蓄洪告一段落后,笔者仍保持了对蓄洪区民众生活与未来的持续关注。一场重大自然灾害对当地社会与居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灾害当中,也必然出现在灾害之后。而灾后的观察甚至参与,可以使记者恢复更加冷静客观的观察视角,便于了解深层次的问题。记者灾后持续参与了对蓄洪补偿方式与标准改革的调研,了解到当地13年间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单纯的粮食种植已转变为土地流转集中后的商业化的经济作物种植,单位土地的投入也增大了七八倍,过去补偿方案中“仅对本地居民按照土地证数据进行补偿”的方式和补偿标准都不再适合现有情形。

    2020年底,中央对王家坝蓄洪补偿的新方案发布,方案中专门设定了针对外来土地承包大户的高额补偿,解决了他们灾后恢复生产的资金困难与后顾之忧,也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吃了“定心丸”。

    (二)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

    2021年元旦前,記者再次到王家坝。在蒙洼蓄洪区,镜头又一次对准了故事的主人公锁进鸿、胡广富,实事求是地记录下他们生活的变化。锁进鸿没能得到期望中的饲料补偿,一年的忙碌“只是勉强保本”。胡广富获得了一大笔资金补偿,已经重新投放了大批的鱼苗,也早早计划好春节留在蓄洪区整理水田播种芡实。持续的记录不仅完整呈现了人物的生活,也通过镜头真实展现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表达着对个体命运的尊重。

    综上所述,重大灾害易于引发社会关注,是新闻报道中的热点。然而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单纯的数字、措施、态度的报道仅能满足基本的信息发布需求,不易引发受众的回应,难以成为“爆款”。因此,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注重在常规报道中有意识地调整拍摄内容和拍摄手法,强调纪实拍摄的风格,着力捕捉细节,从而展现典型人物外更多平凡人的命运。

    注释:

    [1]马丽杰,王纪春.电视新闻纪实类节目的优势[J].记者摇篮,2005(05):41.

    [2]解泗龙.谈电视新闻纪实类节目的优势[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43.

    (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