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家规与家庭角色责任

    

    〔编者按〕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重视,如何预防和疗愈心理健康问题,防止问题恶化、演变成危機,是该项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解青少年的问题,掌握更多更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化解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本刊将从2021年1月起开设“陶博士读心法”专栏,作者为苏州大学心理中心陶新华博士,他有着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实践经验。在本专栏中,他将以案例故事的形式来分析问题成因,帮助广大一线工作者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有效沟通的关系中开展咨询工作。

    〔关键词〕家规;家庭角色责任;案例解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03-0074-03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孩子健康成长需要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逐步适应社会的基本规范和要求。要让孩子养成守规矩的习惯,就需要在家庭中进行体验和练习。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在家庭内部约定好角色和责任,各自承担自己适合的工作,尽职尽力,使家庭环境中的责任与社会要求基本吻合,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案例故事:

    有这样一个孩子被家长带到了我的工作室。A,小学五年级男生,11岁,独生子,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优秀,忽然有一天却不想上学了,想待在家中。父母上班了,他就在家中自己看书学习,做作业,玩耍。这种情况持续两个多月了,家人拿他没办法,来寻求帮助。

    综合情况:

    A在五年级时表现良好,但是因为他吃饭有点慢,班级里一些调皮、喜欢搞恶作剧的同学便捉弄他,把午餐时吃剩的果核或骨头吐到他的饭碗里;老师上课时批评其他同学,他觉得不公平;老师解决同学之间的纠纷,他也觉得没有道理;他认为部分任课老师讲课不生动,作业也很没趣,他不想听课也不想做作业。A觉得自己在家学习也是可以的,效果比在学校还好,因此决定不去上学,谁劝说都没有用。A的理由很充分:我是自由的人,我有行动的自由,我可以不上学;我是未成年人,义务教育法是管成年人的,父母要遵守,我不用遵守,我可以不受法律条款约束。A口才很好,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都说不过他。A在家不上学两个多月了,父母无比焦虑。

    父母说家里有外公外婆一起住,主要是为了照顾A。父母对A的教养意见不一致,父亲的意见不被重视,母亲提意见也没有效果,外公外婆非常宠爱A,即使A不上学也如此,把A照顾得无微不至。现在A不上学的时间越拖越长,父母担心万一A真的不上学了,小学都难以毕业,以后怎么办?

    咨询师与A交流时发现,A有主见,有想法,也很固执,俨然家中的“小皇帝”。面对他不上学的决定,家中两位老人和父母束手无策,焦急万分。

    问题怎么会演变成这样呢?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理解了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如何理解这个孩子的行为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被日常琐事困扰的孩子肯定有比较深层的心理问题或背景原因。

    A的家庭结构特点是现在很常见的。爸爸、妈妈是中学教师,都要上班。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外公外婆来家中同住,负责接送孩子上学,帮助料理一日三餐。一家五口人其乐融融。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致: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外孙,A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妈妈把儿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处处小心,谨防他受伤,有些保护过度。爸爸因为对儿子要求较高较严格,结果被两股力量隔离开,无法施展影响力。父母很恩爱,丈夫处处让着妻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处处妥协。

    为了解决问题,咨询师采取了三个步骤:(1)明晰家庭角色关系,让家规清晰;(2)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关系调整到位,让父母像父母,孩子像孩子;(3)让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自由成长。整个咨询过程用了15次。

    只有理解了孩子的行为和家庭关系,才能比较有效地落实这三个步骤。

    第一,家庭动力关系中的疏漏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孩子总能找到令自己舒服的解决方式。

    家庭角色关系构成家庭成员的动力关系。在一个幸福祥和的家庭中,孩子体验到的动力是自己是家庭中心,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不需要承担责任的。家庭动力关系中的疏漏,让A钻了空子。外公外婆的溺爱削弱了父母的影响力,在尊老爱幼的家庭中,老人的意见很重要,但恰恰是这些意见妨碍了父母的有效教育。夫妻恩爱很好,但是在教育孩子上的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丈夫一味忍让,结果正确的、有益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意见不能落实,表面上孩子总是能找到令自己最舒服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实际上问题总是悬而未决。A在学校遇到一点点麻烦就想退缩,躲避到家庭中来。长此以往,他适应环境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得不到发展,必然功能受损。

    第二,每个家庭中都有许多“潜规则”,甚至相互矛盾,会让家庭丧失健康功能。要把潜规则明确归纳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

    A退缩到家庭中,因为家庭接纳了他,外公外婆和父母成了他不合理行为的支持者,令他可以回避矛盾、逃避压力,在现实面前止步不前。

    家庭要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源。孩子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有适度的严格要求才能有力量和能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要求家庭成员对于孩子成长目标指向必须一致,关系界限要清楚,责任要明晰。同时,应该制定家规,让每个成员都清楚明了,因为家规是明确宣称的,而不是“潜在的”。父母有时因为孩子表现得比较乖就误以为他会自觉进步,不用提要求他也知道,其实不是这样的,父母应该对孩子有明确、适度、可行的要求。

    经过咨询师的辅导,一家人回去调整了家庭结构,让外公外婆回自己的家,理由是外孙长大了,不要他们帮忙了,外公外婆可以放松地修养身心。父母相互沟通,妈妈表示“今后如何教育儿子,以爸爸的意见为主”。明晰家规,要求每个家庭成员必须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父母好好上班,孩子好好读书,尽职尽力,如果做不到就要在家庭会议中检讨,并接受一定的惩罚,每人每日反省一次。

    执行这一计划一开始有困难,先是外公外婆很不理解,为什么别人家宠爱孩子没有问题,而我们家有问题呢?A更是不能接受,大吵大闹。父母承受了很大压力,但由于一开始就做好了思想准备,所以并没有妥协。父母意见一致,先共同面对和化解来自老人的压力,再应对孩子的反抗。坚持一段时间后,A妥协了,决定回学校上学,调整自己,适应班级。

    A有一个奇怪的行为,晚上临睡前经常一个人在上床前尖叫或者哭泣,让妈妈非常担心。询问原因,A说是因为害怕,需要妈妈陪伴睡觉。妈妈陪伴一两个小时后,A可以单独睡觉。这种行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反反复复,最后消失了。A说:“我长大了,我不怕了。”

    第三,问题是成长的契机,当孩子体验到成长的快乐时,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孩子重回学校后会遇到从前的所有的问题,对此,孩子可以与家长和老师商量解决的办法,逐一化解。当问题解决之后,孩子的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A对于学校的一些课程不满意,是因为他在课堂上“吃不饱”,于是参加了课外奥数班,提升了自己的数学水平,在班级保持数学领先,树立了自信;喜欢玩“乐高”,父母支持他参加了比赛,成绩良好;喜欢游泳和骑自行车,爸爸陪着。三个月之后,爸爸已经不是儿子的对手了:游泳落在儿子的后面,骑自行车追不上儿子,改开电瓶车追赶和陪伴。现在,一家三口都感觉到家庭生活真的是丰富有趣,充满活力与挑战。A最后小升初调研考试中取得了全家都很满意的结果,顺利升入初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注:本栏目中涉及的咨询个案都根据伦理要求,征得当事人同意并隐去可以识别身份的信息和细节,以保护当事人不受伤害。)

    作者简介:陶新华,博士、副教授,临床心理学硕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首批注册心理督导师,苏州大学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国本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表达艺术心理治疗学组组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表达艺术治疗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创办人之一,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苏州新教育心理培训学校校长,日本宇部创新大学临床心理学客座教授。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