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外宣翻译探寻
郭晶?宇娜?张涵
【摘要】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外宣翻译也在翻译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分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进行外宣翻译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学视域;外宣翻译;探寻措施
【作者简介】郭晶,宇娜,张涵,黑龙江东方学院基础教研部。
【基金项目】2020年度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项目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中的文化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项目编号:HDFKY200230);2020年度黑龙江东方学院科研项目“新生态学理论视角下的小说翻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DFKY200229)。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经济的发展也使得我国的国力得以提升。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国家其实并不了解中国,更不了解中国文化。因此,外宣翻译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
一、外宣翻译概述
外宣翻译的本质就是以更好的对外宣传为目的的,最终能够将中文信息翻译成外文,并借助报纸、书籍、电视和网络等媒介来更好地打造中国形象。外宣翻译实际上属于一种较为特殊的形式,从广义上看,外宣翻译几乎包含了所有类型的翻译活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外宣”,而狭义的外宣翻译指的是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料的翻译。
二、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原本和适应性选择论有直接的关系,更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有着直接的关系。后来,著名语言交流专家胡庚申又将“进化论”融入翻译界,并将翻译和选择两大理论结合在一起。任何一种高质量的翻译活动就如同物种迁徙活动,只有让物种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才能够谋求高质量的生存。实践中,任何一个翻译人员只有在尊重翻译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根本上说,翻译的生态环境就是将原文以及译文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译文只有更好地适应生态环境才能够被更多的人理解。
从生态翻译理论的内容可以看出,外宣翻译的本质就是以“翻译群落”为基础,不同的关系间相互协调和适应,翻译人员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有全局观念。其中,生态关系更有效地和思想结合在一起,并展现出一种合适的生态伦理内容。但是,目前的生态翻译学其实更加注重内部所反映的生态伦理内容。因为中文和英文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外宣材料所处的语境,最终才能够有效地协调翻译群落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作出更好的选择。于是,作者的意图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给读者,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内容。
三、中国文化外宣材料内涵特征
中国文化外宣材料是我国人民经过不断实践发展形成的,与之相关的材料会阐释各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内部往往更多地包含丰富的文化素材和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词语内容,但是翻译中国文化外宣材料的仍然有极强的特殊性,只有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和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才能够让中国文化散发出自身的魅力。因此,在进行中国文化英译的过程中,一定要从不同的角度着手来找到不同类型的词汇,之后才能够找到正确的翻译策略。
从本质视角看,中国文化外宣英译还存在着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翻译时需要从最基本的文化实践角度出发,并有效地比较不同的词汇,最终的目的是更好地挖掘中国文化内部的精髓。
四、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1.语言因素的适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都会展现出巨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最后都会反映到语言内部。因此,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其内部的词汇、修辞和语法规则等方面也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在对比两种不同的语言之后可以知道,汉语更注重内在文化的表达,句子中各个部分的关系显得非常松散,也没有直接在各个部分之间起到连接作用的重要部分,对于句子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有效地理解来进行。但是,英语却表现出与汉语极为不同的特征。英语讲究形式上的统一,必要时可以通过运用各种相关的成分来更好地连接句子。因此,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时一定要懂得将不同文化背景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描述出来。例如:
我国对外开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和双向投资的地位以及作用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opening up in which the position and role of imports and exports as well as two-way investment have changed.
從上面的翻译可以看出,所谓“进出口贸易”和“双向投资地位”等内容已经产生了变化,这类解释其实是对对外开放状态的一种实际的补充。可以看出,在汉语中,两个层次之间并不存在可以连接不同成分的连词,有时候要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判断。但是,如果需要将句子直接翻译成英语,就需要在内部并入一个连接性成分。虽然翻译的过程只是体现了汉语表达和英语表达之间的不同,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是以含蓄为美的,并不直接表达出合适的内容,但是英语的表达则需要增加一些连词,这也正好印证了“中文像糕点,英语像链条”的说法。
2.外宣翻译中的非语言因素。从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交流方式,所以并不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会受到不同方面因素的影响。也正是因为中国和国外文化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进行外宣翻译时要重点考虑不同方面的因素所产生的实际影响,这样才能够将读者带到语境中来。
(1)文化因素。语言其实和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更多的语言会因为受到文化自身的影响而反映出不同的内容。在实际进行外宣翻译时,如果没有考虑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所产生的不同,也就很难正确地进行理解。因此在进行外宣翻译时一定要在具备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文化背景。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来看,外宣翻译者需要在正确传达语言内部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更好地考虑不同文化所存在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够让译文能够表达正确的内涵。
张璐在进行外宣翻译时就很重视文化因素。例如,她在翻译“行百里者半九十”这样的句子时,翻译成“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a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张璐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了“fall by the way side”这样的词组,意思是半途而废,用在这里可以表达与原句一样的意思,这就是英语的巧妙之处。
后来,她将“华山再高,顶有过路”译为“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这样的翻译非常直接,但是却把意思有效地表达了出来。可以看出,英语不像中文那样有文采,但是却能够将核心意思提炼出来。
从上述两句话的翻译我们可以看出,张璐不仅对中国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更在翻译的过程中重视了文化因素。
(2)交际因素。外宣翻译在本质上是一项交际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交际。因此,衡量外宣翻译是否精准的实际标准就是其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交际目的,最终是否能够向专业人员传递合适的信息。因此,除了要重视语言内部文化的差异之外,更需要有效地进行选择和转换,这样才能够保证译文能够在第一时间适应语言生态环境。
同样以张璐的翻译实例来说,她把“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亦未悔”译为“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 I would not regret a thousand times to die”。译句的意思是“我尊崇我内心的想法,即使死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在这句话里把“九死”翻译成“thousand times”,这样的翻译方法往往显得很地道。人们一方面更加懂得了中国文化的真谛,另外一方面也能够让古文更好地发挥其交际的功能,让中国特有的语言成为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张璐的翻译之后,更多的外国人开始喜欢中国的古文,所以翻译过程中确实包含了更多交际因素。
所有从事外宣翻译的工作人员都需要先具体了解不同语言所传达的内容,之后再选择合适的读者和语言表达方式,为的是让译文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必要时也需要结合翻译生态学中的内容来挖掘内部的翻译技巧,最终自然可以使得译文和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从而使得交际的过程更加顺利。
五、未来展望
在文化不断碰撞和交流的今天,只有合理地发掘中国文化中潜藏的优势才能够更好地诠释文化内部的指引价值,不仅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翻译中,更让翻译切实成为一种沟通的桥梁,最终实现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成效。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重点是采用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相结合的策略,并注意将直译和音译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直译法是目前使用范围最为广泛的翻译方法,翻译时主要根据原文文字的含义来进行翻译。
此外,在翻译时要注意不要进行多余的修饰和延伸,最终才能够在第一时间传递原文的意思,并对翻译材料内部的文化内涵进行保留。在直译时更需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在翻译红茶时不能够直接翻译成“red tea”,而是应该翻译成“black tea”,这实际上和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关系。
六、结束语
外宣翻譯是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其直接我国的自身形象有着直接的关系。实践中,外宣翻译确实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想准确地传达句子内部的含义,一个合格的外宣翻译工作者一定要瞄准外宣翻译的目标,并重视中英文在语言、文化和其他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以语言为导向实现多维度的适应,最终让译文能够符合生态语境,才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曹万忠.翻译生态学视角下的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研究——以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6(5): 97-101.
[2]果笑非.论翻译生态学和生态翻译学:研究对象、方法和走向[J].外语学刊,2015(1):105-108.
[3]卢小军.国家形象语外宣翻译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语研究出版社,2015.
[4]张健.国际传播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特点探析[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6(6):110-115.
[5]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7(3):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