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中国传统文化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王珉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借鉴传统道德规范与美德,借鉴传统教育思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充分利用新媒体拓宽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播渠道。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道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孔子研究院考察时更是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和传承。

    一、借鉴传统道德规范与美德

    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1]经过批判和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今天仍有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借鉴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与美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仁爱孝悌、事亲以孝

    仁爱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仁”指的是爱人之心,指通过自身的修养,激发爱人之心,善待他人。“仁”的核心是爱人,根本是孝悌。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要求落实到大众的社会生活中。孝顺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悌”也应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孝悌之情的扩展就是忠恕之道,要求推己及人。历代学者把仁爱精神融入到德育的内容和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爱思想的这一传统道德,对我们稳定家庭关系,促进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诚信知报、知恩图报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伦理道德强调发挥自律的精神,重视诚信的品质。诚信是为人之本,以诚为基础,才衍生了对人、对事的其他道德要求。《论语》中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强调了诚信对统治者的重要性。汉代独尊儒术后,仁、义、礼、智、信并称为“五常”,讲信义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和基本要求。知恩图报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知报”是良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出现诚信危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学校德育的全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

    (三)见利思义、取利以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义利观的基本内容是先义后利、以义制利,主张面对利益,应以道义来衡量,决定取舍,并提倡私利要服从公利。孔子强调“见利思义”,并把之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标准。对义利关系的取舍态度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带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这种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念引导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学生树立反映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在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鼓励学生去追求、获得正当利益。

    (四)精忠爱国、忧国忧民

    中华民族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精忠爱国的民族气节,强调要把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体现在对民族危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培育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人物和爱国志士,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牺牲抵御外敌入侵。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自信、无畏艰险、奋斗不止的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概括和提炼。正是这种精神力量,凝聚了民族向心力,培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并且积极促进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社会变革。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是当代人才必备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把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这对处于转型期的大学生培养自立自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借鉴传统文化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包含有许多教育方式和理念,富有教育意义,这些资源在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同样值得借鉴。

    (一)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教学思想之一,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旧影响深远,《论语》记录了孔子这一教育思想的基本见解和主张。孔子认为要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再针对学生不同的爱好和性格特点循循善诱。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方式的变化。明代教育家王守仁也强调根据学生的资质和个性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虽然在今天的教育体制下,很难做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针对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也应该根据不同个体的差别,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二)注重实践的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中非常重视实践,要求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的要求,强调理性认识与实践并重,强调知行合一。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怎样,不能只闻其言,更重要的是观其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会实践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把思想政治课的理论内容与学生具体的生活实践有效结合,应该是评价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学校应该组织学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自立意识和责任观念。

    (三)环境陶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重视环境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道德品质培养上起着不同的作用,承担着不同的功能,但每个环节又相互影响,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是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品质教育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强调了环境因素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这些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良好的校风对学生起到感化和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品格和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四)言传身教的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家们在教育实践中早就在各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言传身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标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为人师表。教师应该学业精进,品格高尚,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日常行为去影响教育学生,以身作则。孔子自己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时刻不忘以自己高尚的德性品行为学生的榜样,以真诚、坦荡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身体力行,为学生做表率。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传统文化的途径

    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既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又可以提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阵地。在思政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使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环节得到有效地落实。开设介绍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健全教育机制,有利于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衔接和融汇贯通,引导学生科学地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针对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作为传统文化课堂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中适当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以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取代枯燥的理论灌输,可以让学生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气息,激发学习兴趣,使理论生动化和具体化。

    (二)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品格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也是学校人文内涵的表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办学教育理念、校风建设、规章制度和教学设施建筑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广场和宣传栏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

    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教师是基础。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主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知识,为学生树立榜样,做好表率,以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教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提炼符合时代精神发展方向的积极因素,用丰富灵活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增强教学感染力。

    (四)利用新媒体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媒体的出现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要大力改进、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工作方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建设,及时更新传统文化网站的内容,扩大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现实,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行为习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微博、微信等多种新的沟通传播形式,使传统文化能够广泛传播。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才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注释]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0.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3]李书有.儒家与社会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