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左勇

    摘要: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从“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问;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提问;及时反馈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设计开放题型,激励学生提问”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教学方式?挖掘教材?反馈互动?开放题型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是“十万个为什么”;而五、六年级的学生是“没有为什么”,不仅不再主动提问题,而且对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都不愿去思考和回答。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问题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其核心素养的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容易失去兴趣,对以后的数学学习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保持探究数学的兴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呢?下面笔者谈一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经验。

    一、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问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所谓课堂效率,一整节课都是自己在说,力求把一节课的知识点全部讲透,直至学生没有一点疑问才肯罢休。其实让学生不带一点疑问地走出课堂,我认为是不对的。教师的课堂包办,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思考,很容易养成惰性思维。有的学生没有理解知识点,又怕老师责罚,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大胆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了“预习质疑—探究释疑—练习再疑—释疑提高”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围绕着问题转,让学生存有疑问。在课堂教学前,要求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时必须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预习时自己所不明白的,也可以是对知识点拓展延伸的看法,甚至可以是针对知识点中的某个关键词提出的,总之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必须提出问题。刚开始,学生们提不出问题,或者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但是只要学生开了口,他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至于问题的质量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去逐步地提高。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各抒己见,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同学们自己总结知识点。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在课堂中让全班同学帮助解决。这样整个课堂就成了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问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结果、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问题课堂,让学生始终保持着探究问题的兴趣,增加学习内动力,通过思考、探究弄清楚数学知识的原理,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提问,逐步养成学生爱提问题的好习惯。

    二、善于挖掘教材,引导学生提问

    教材中的一些例题或练习,尤其是统计知识的练习中,经常会出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些对教材内容进行呈现的问题,我们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学时,教师让学生自己独自或者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选择了哪些信息,以及选择这些信息的原因。例如,我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时,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这道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根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只要有道理,都能行得通。同学们在我不断的引导和带动下,不停地思考“这道题还可以怎么做”“这道题怎么做更简单”。有时一道题,同学们用了四五种方法去解答,对于他们的解题思路,我总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说出,在厘清他们思路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中的问题因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及时反馈互动,鼓励学生提问

    教师的积极评价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句激励性的评价、一个赞赏的眼神都可以燃起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愉悦。所以教师要能抓住教育契机,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的提问,给他们以鼓励,这样就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敢于提问。我班有一位学生,爱思考且常常对问题有着独特见解,但比较内向、胆小,课堂上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更别说提出自己的问题了。鉴于此,我对他特别留意,并觉得他一定能成为积极发言的学生。我在教学《小数乘小数》这节内容时,看到他在课堂上欲言又止,于是课下将他喊到办公室,询问他课堂上有什么想要说的。开始他不敢作声,经过我的引导后,他结结巴巴地说出他的疑问:“我们以前学的乘法积会变大,今天我发现有的题目积却变小了,为什么呀?”听完他的问题,我非常惊讶:他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我表扬了他,肯定了他爱思考、有想法。第二天数学课上,我把昨天的情况在班级里说明,并当众表扬他,希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他在下面特别开心,我又不失时机地请他到讲台上和同学们交流,最后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后水到渠成地攻克了“积与因数之间关系”的知识难点。而他在我的激励和引导下,克服了害怕情绪,在课堂上逐渐地活跃起来,不仅积极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还时不时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喜欢和学生在课堂上互动。我要求学生不懂就问,有问题就提,不管提的问题合不合理,我首先都给予肯定,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然后再给予他们引导,指导他们如何用数学的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通过教师的反馈互动,学生体会到了提问的乐趣,体会到了提问的成就感,于是乐于去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哪怕有时看法有点天马行空。教师及时反馈,鼓励學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设计开放题型,激励学生提问

    目前,学生所做的练习题大多是封闭题,条件完整,结论唯一,教师容易批改,对错明显。这些题目在巩固学生知识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作用,但是在提高学生思维方面,作用就不再那么显著了。开放题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作用。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开放题的开发,精心设计好开放题。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把一些封闭题改为开放题,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学习完工程问题后,我把“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丙队单独完成要20天,三队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这道题改为“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完成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要15天,丙队单独完成要20天,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这样一改,学生发挥的空间变得很大,学生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这样的练习,比封闭题有效多了,学生理解起来也更透彻。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开放题,激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大胆提问,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从而培养和提高问题意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提问。从没有问题到能提出问题,从不会提问到善于提问,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