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有温度偎枷胗猩疃

    卢建玮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紧张忙碌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学有所用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事业。在无声无息流淌的时光之河里,关于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我有如下做法。

    一、明确阅读和写作的关系,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到位。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以说,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阅读是延伸,写作是提高;阅读与写作永远如一对比翼鸟,如影随形。

    二、思想上让学生有足够的认识后,行动上要有一以贯之的举措要求:阅读时披文入情,写作时移情于文。情感有溫度,方可思想有深度,灵魂有高度。

    首先立足课堂,用好课本,披文入情,认识文本中蕴含的作者人文情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苏轼的《赤壁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余秋雨的《都江堰》等诸多课文,都堪称经典。上这些课时,要真正做到走进文本,咬文嚼字理解文意。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的阅读走进深层次,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延展,真正将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都江堰》中余秋雨先生开宗明义,先声夺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上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品读这句话,体会作者情感之饱满,进而思考作者这样立论的依据是什么。再进一步引导“作者讴歌江堰的伟大是为了凸显什么精神”,这样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阅读走向深处,领悟到文字背后一个伟大作家关注民生、关注人格的伟大灵魂。坚持“披文入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真正的好文章首先是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其次,拓宽视野,抓好课外阅读,读写结合。高一下半年我们的阅读文集是鲍鹏山先生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高二又开始读余秋雨先生的《寻觅中华》。当然还有始终伴随的《语文周报》《作文素材》。每周按主题给学生布置具体篇章,要求做好素材归纳、精华语句摘抄,写好随笔感悟,每周优秀者交流展示。奥赛班学生自律性相对较好,给他们明确的阅读要求,带着任务阅读,学生阅读效率较高。两个小时的阅读,学生如饮甘泉,饮梅生津,在传统人文情怀中徜徉,感悟先人之才智,汲取思想之芬芳。一段时间后,诸多学生的写作从语言到情怀到思想均有明显提升。

    另外创设班级氛围,倡导学生写作“让素材鲜活起来,让语言靓丽起来”,形成不甘人后,超越自我的读写良性发展模式。每周的作文、随笔,还有《新闻周刊》观后感我都认真批改,哪怕文中有一点亮点都及时在班级表扬,从而鼓励学生爱上阅读,不惧写作;努力传达情感,执着彰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