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成因及调适
陈奕彤
伴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毕业大学生人数快速增加,专业人才的增加,促使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面临严峻的挑战,就业乃民生之本,它担任着稳定社会环境的重要责任,现如今工作岗位饱和,如何预防当代大学生对就业困难产生心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大学生出现的就业问题进行分析、解刨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全方位帮助中国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
本文就当代大学生因就业困难所产生的心理问题,问题成因与如何调试进行论述,希望帮助对就业产生恐惧心理的同学们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一、当代教育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得到重视,并且重视程度不断加强,1999年后我国对高校进行扩招,大量的毕业生就不得不面临就业问题,而就业岗位的,迫使每年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顺利就业,这使得社会的稳定受到一定的威胁,也对没有稳定工作的同学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从而导致一些是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产生一些就业心理问题,同理,残酷的现实就业压力也对即将毕业的同学造成一部分困扰,严峻的就业困难形式影响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如何找出问题进行解决,然后进行分析调查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大学生主要就业心理问题
(一) 自负心理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就是自负心理,当下社会大学作为较高的起点,往往会使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能力进行高估,自我定位过高,对就业单位的选择对准国企、外企大型这些大型公司,而大型公司一般在招聘的选择上有严格的制度,毕业生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不想从基层做起,对应聘职位的要求过高,导致就业问题较难解决,但大学生作为成年群体,承担的责任较多,不仅面临工作问题,家庭中的压力,情感的压力,这些容易都使得初临社会的大学生们稚嫩的心理产生问题,最终因长时间无法解决就业问题而自甘堕落,消极悲观。
(二)过度忧虑
在即将毕业的大三学生心中经常存在忧虑心理,临近大学生活的结束,马上就要步入社会,工作就业问题就摆在脸前,这一切逼迫同学们从精神上对自己进行压迫,长时间的精神压力往往会导致身体上疲倦,久而久之这种疲倦渐渐加深,慢慢的影响到心理,当需要工作面试时过渡紧张,发挥失常,错失珍惜的就业机会,更严重的是因为明明自己做了充足的准备,临场发挥时却因为精神压力的疲倦而无法正常发挥,这会从全方位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进行打击,让学生产生自我否定心理。
(三)过度依赖心理
中国大学生活的形式还是比较封闭,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过程非常突然,虽然大多大学生已经成年的,但面对社会上一切往往比较陌生,对于没有走出过校园生活的同学们来说,如何在社会上生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问题,校园中的生活轻松愉快,生活上有老师同学的帮助,经济上有父母的扶持,千篇一律的生活模式,从小学到大学,使得学生们产生过度依赖心理,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有人帮自己安排好,喜欢随波逐流,按照父母与老师安排好的路线进行生活,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往往一个机会摆在自己面前,却因为依赖心理选择放弃,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害怕承担责任,最终导致就业困难。
(四)自卑心理
在大学常见心理问题中还有一种较为常见的就是自卑心理,常常表现为就业时不敢做出选择,面对笔试、面试产生畏惧心理,这些问题常见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还有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学习成绩较差同学在专业知识上不够扎实,对就业单位的选择上往往产生畏惧心理,对自身的不自信最终导致失去合适的就业岗位,而家庭条件较差同学的自卑心理则是从多个反面表现,不仅表现为工作求职,还有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通常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从思想上就矮了其他同学一头。种种现象导致的自卑心理使得同学无法正视自己的实力,错失条件更好的就业岗位。
(五)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人的观念或者是行为因为某些因素而导致的压力,从而与其他多数人的心理上出现一定的偏差和变化现象。大学生毕业以后必定会走向社会参加工作,为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追求。但是很多大学生在临近毕业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却不是从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对自己最擅长的能力不明确,看不到自己的前景,从而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知,无法正确的判断事物,这时如果大部分人都有着明确的目标就会不约而然的影响这部分大学生,受到别人的干扰从而出现从众的心理。这是一种极其没有主见和随波逐流的心理,其实社会上并没有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只有自己想不想认真的去接受这份工作,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对前途的迷茫就会一股脑的挤到完全不适合自己的职业当中,这其中一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在从众心理的导致下而选择的,并错失了自己选择其他适合自己职业的机会。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常见成因
(一)环境影响
中国教育方式老旧,从小学到大学生活过于封闭,对于知识学习的追求太过强烈,精神心理的教育缺乏,无法正确的树立孩子的价值观、与心理,到了大学生活中学生的心理并没有得到该有的提升,大学繁重的课程与各种专业的学习,也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去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在校园学习的时间是固定的,当学生们突然从学校转入社会时产生的不适应性往往会像一座山一样压在同学心头。
(二)社会压力
中国大学生数量剧烈增加,大学生自身优势逐渐缺失,在加上刚出校门的学生工作经验缺乏,很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父母辛苦的为自己付出没有做出应有的回报,让急需建立信心的同学们遭受到无法接受的打击产生心理问题。
(三)家庭因素
每个家庭的父母家人都希望大学生能成才,并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他們对大学生的心理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效果,能够很大程度的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心理价值。但是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时也难以摆脱家庭的制约,大部分家庭都对自己的孩子盼望值极高,希望他们去更发达的城市参加地位更高的职位,这就会给很多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有些大学生不愿意受到家庭的影响,有些父母就不乐意了,就会和孩子之间产生争吵。这样的话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就会因为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知能力而产生就业意识模糊的现象。
(四)个体因素
大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基本上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他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主要就体现在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选择方面上。对于一些综合素质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在思想上十分健康,也有着积极向上和竞争的精神,同时也会把握好时机并做出正确的选择。但是相对于增和素质较差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能力不高,无法正确的分析事物,在心理上承受能力也比较差,会过度依赖家庭和受他人的影响而不知如何做出选择。
四、调剂方案
对于中国大学生的心理关注需要的到更多的关注,大学教程中应增加对学生心理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提升学习成绩,完成任务,针对学生就业困难国家应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学校也应提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利用假期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今早的了解到社会生活的困哪程度,尽可能提升学生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提高择业认知水平
大学生的学历和知识储备虽然已经十分高了,但是我国的教育机制还是普遍比较传统的,很多专业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是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与社会实际状况有所脱节,从而只知道理论上的知识,并不了解社会事情。再加上学生的学习地点都是在学校和教师,接触的人除了家人就是教师和同学,所以他们并未真正的走进社会,对当今社会没有正确的认知能力。这就需要高校的专业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带着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性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有效的解决在心理上的盲目情况。
(二)培养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生在毕业前夕能够通过已学的知识和综合素养在思维当中形成自己的就业理想和社会需要的自身思想价值。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由于自身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较差,其表现为:第一是就业的观念比较落后,这是因为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过于依赖于学校和家庭,他们认为社会就只是在这几个层面当中,思维前景十分狭窄。第二是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很多大学虽然设定了一些与社会需求相關的专业课,但是他们只注重在理论上的培养,并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第三是大学生缺乏应聘的能力,他们由于和社会接触的范围不多,所以缺乏在礼仪和面试技巧上以及人际交往层面的实际能力。
对于以上的问题,可以从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是考量他们综合能力,这主要包括了他们的基本能力和专业素养,专业上的能力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实际任职的技能技巧等等,而专业素养则包括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对待工作的态度。要想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需要高校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转变他们的就业思想观念,让他们树立具备现代化社会需求和发展意识。鼓励大学生在毕业后去自主创业或者是先选择就业然后在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个方面就是向大学生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相关礼仪问题,让大学生在毕业后在社会中能与人合理的交流,从而凸显出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给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三)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品质
首先,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让他们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并拥有独立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能力。其次,大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的就是自信心,所以高校应当通过开演讲和竞争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自信心,从而为他们日后做好铺垫。最后,在大学生日后的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所以在大学期间各专业课教师就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的培养大学生的抗压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学习过程学生的心理提升尤为重要,如何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提升同学们的心理能力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作者单位:广州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