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在小学作文练习中的应用探析

    潘馨榕

    陶行知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依据“即知即传人”原则,倡导“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为当代教育实践创新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在作文训练教学中,传统的作前指导、学生写作、作后评改等思路,难以提升学生写作水平。引入“小先生制”教育思想,打破“长者为师”的格局,以知者为师、能者为师,让先学者教后学者,最后达到全面成长的教学目的。

    一、引入“小先生制”作文评点,拓展学生写作视野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作文难,评作文更难。一些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写得慢,获得面评的机会少。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应用到讲评环节,由学生参与评析,大大拓展了学生的作文视野。如让学生以“观察一种动植物”为主题写作,第二天在课堂上, 教师对某位同学的作文进行评点。“在我家门外的高墙上,有一棵树。这棵树,长了很久了,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他不会开花,所以不应该是花,一定是棵树。这棵树的叶子,与其他树的叶子相似,但是树叶上有些毛。我不想让他长在墙上,想把他拉下来。但是,他太粗了,我拉不动。没有办法,我只能看着他长在墙上,无可奈何。”听完这篇作文,同学们哄堂大笑。我不解地问:“你们笑什么?”有学生答道:“树不可能长在墙上,肯定是草!”该文作者却反驳道:“这个不是草,如果是草,一拉就可以拉下来。肯定是树。另外,这棵树的叶子,跟其他树相似,不是草叶,肯定是树。”看到学生的争辩,我解释道:“树是有可能长在墙上的,这位同学一定是用心观察,并尝试拉拽,才得出的结论,写得很仔细,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另外有学生提出异议,说文中不应该用“他”,因为树是植物,不是“人”,写植物时,应该用“它”。同学们提出了很多不足,有没有哪些学生发现该文的特色呢?有学生想到,他把叶子的大小都写出来了,说明观察得很仔细。不过,该学生的叶子描写却又很短,只写了有细毛,没有写叶子的颜色、形状,还有树枝的样子等等。

    二、梳理“小先生制”实施中的不足,改进作文练习方法

    “小先生制”教育思想的运用,激发了学生评改作文的积极性。作文练习时,我采取小组合作点评作文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先生”,从评改中积累写作经验。但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生评点热情高,却不会倾聽和有效表达。小学生天真、纯朴,表现欲很强,敢说敢为,但在点评中,易发生“吵闹”,缺乏聆听的耐心。一些学生关注作文中的字、词、句,却忽视了作文的篇章结构与详略问题,点评具有局限性。一些学生抓着不足、错误不放,看不到精彩之笔,对优点不加肯定,打消同学的写作积极性。另外,一些学生在作文互评中,总是关注他人的作文,忽视对自己习作的评价。为此,将“小先生制”应用到作文练习时,教师要把握好“小先生制”的内涵,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分享与互动,让学生从中获得全面提升。

    第一,教师要明确点评方法和要点,通过示范点评,让学生把握点评的重点。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让学生掌握点评作文的方法,从中获得自我修改的能力。第二,教师要强调作文展示,由全班学生参与点评,师生共同点评,纠正不足,发现优点,有批评,有表扬。如哪些地方写得不通顺,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要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增进学生的写作信心。第三,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倾听、懂得表达。写作训练与点评时,要让“小先生”发表见解,更要聆听不同的声音,让学生从讨论中明白自己文章的优点与不足。懂得倾听,既有助于交换不同意见,又能够培养交际礼仪。

    三、发挥学生特长,让“小先生”与其他学生获得情感共鸣

    在作文训练中,以先得者、先学者为“小先生”,带领其他同学开展互动交流与学习。教师要优化课堂组织形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或优势,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做“小先生”。如设置小组,每组推荐一名“小先生”;推荐学习方法好的同学当“小先生”;推荐生活习惯好的同学当“小先生”;推荐课外阅读做得好的同学当“小先生”等等。“小先生”是学生,“小先生”在与同学交流时,因为思维、心理特点相近,能和学生平等对话,更有利于知识的传授。教师要积极尝试“小先生”制模式,让学生在写作方法、取材、积累等方面,交流经验与心得。“小先生”会的,其他学生也要学会。无形之中,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在发现对方不足和优点的过程中,坦诚相待,彼此互补,“教学相长”。

    总之,在学生写作练习中,“小先生制”教育思想,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即知即传”,相互合作评改,找不足,发现优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