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刘向萍

    职业学校国際交流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职业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推动特色办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职业学校的国际交流工作相对与普通高校起步更晚,也存在不少亟待完善之处,本研究通过对职业学校国际交流工作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希望对职业学校国际交流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都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加之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也迫切需要一批与“走出去”的企业相配套的职业学校,职业学校自身发展也遇到了生源紧张等问题,国际交流工作越来越受到职业学校的关注。

    首先,国际交流工作是职业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职业教育与产业需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一直为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必须的人才支持。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国际交流也蓬勃发展。特别是习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后,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职业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发展相对之后。针对成年人的职业培训机会也不足,这导致“走出去”的企业难以获得足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也进一步推动了职业教育发挥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借“一带一路”的东风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拓展国外教育市场,以国际交流进一步提升自身发展的内涵与品质。

    其次,国际交流工作还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特色发展。职业学校需要明确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国际交流成为其中的重要路径。国际交流可以为学生提供获得海外优质教育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使他们能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者共事,这将会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学生未来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就业筹码。

    但由于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职业学校的国际交流工作还存在诸多需要改善之处。

    首先是发展不均衡。职业学校中专门设立国际交流管理机构或者办公室的并不多,在这背后不仅是重视程度不够,更体现出职业学校之间国际交流工作层次与水平的巨大差异。大量的高职类学校国际交流及合作办学项目都集中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地区获得这样项目的机会较少。即使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也走在前列。而其他职业学校则或因为自身实力不足,或因为经费的短缺而只能停留在较低层次师生互访等活动中,而学生的联合培养、共享课程资源等较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开展的较少。

    其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无论是学生的联合培养,还是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中国企业做好人才培训工作,这都需要一大批具备国际视野的教师和专业人员。但国内教师往往缺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土人情、学生特点的了解。在师生交流或进行培训时容易产生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冲突,尤其是缺乏小语种的专业教师,这些都影响了国际交流工作的成效。因此职业院校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是国际交流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不仅需要教师,国际交流工作还需要一批专业人员,这些人员对于本校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国家对外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对对象国家的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对在国外的中企以及外企的用工需求有及时的把握,能够管理和运行对外交流活动与项目,这样的人才在职业院校中起到了窗口和桥梁的作用,也是对外交流工作不可或缺的。

    第三,学生素质需要提升。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是应试教育中失利后才选择职业教育。因此存在着自律性不高、综合素质需要加强等问题。国际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交流,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学习管理能力,还需要有较好的道德素养的人格品质。在学生素质差强人意的职业院校开展国际交流往往会因为学生的因素导致项目受阻,这个问题不仅需要职业学校,更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熊招考制度、教育理念等方面来综合解决,这会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同时职业学校还要加强对引进的留学生的管理,防止因为留学生的某些行为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

    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职业学校的国际交流工作在过去的几年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既有国家战略给予这项工作推动力的因素,也是职业学校主动作为,积极解决问题所产生的结果。作为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改善和推动学校对外交流工作。

    第一,立足国际视野,对标国际标准。目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式复杂,既有基于也有挑战,职业学校要对标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充分重视国际教育市场,积极吸取国外职业教育的优秀经验,改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教学方法,积极与国外教育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的管理理念。改进自身的短板,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努力培养兼备国际视野和民族自信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还需要接轨国际职业标准,这种接轨并非一味的跟随模仿,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职业教育相对滞后的国家和地区,职业学校要积极参与当地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邀请当地企业和优秀专家参与,提高学校及其所培养的人才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作为职业学校,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探索不同环境下的管理模式。既要积极融入国际交流,还要保持自身的本土化特色。在对外交流中,学校经常面临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信仰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往往最终会体现为对学校管理机制的差异。职业学校在对外交流中应强调“四个自信”。一方面积极协调,吸取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照搬照抄,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将保持自身特色与发展对外交流平衡起来。

    第二,形成办学优势,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是一个学校的根本,职业学校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使之符合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离不开师资队伍,要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就需要加大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创造机会促进教师成长。结合自身特色,职业学校可以组建优势教学团队,关注教师的国际化教学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多为教师提供类似的培训机会。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的目标要聚焦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要通过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专门的国际化课程,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来校授课等方式使教师近距离接触对外交流的仿真情境,以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打铁还需自身硬,职业学校还要借助国家关于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东风,引进优秀师资与课程,形成职业教育的品牌优势,吸引国外留学生。对外交流工作中,希望高端的国外人才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作为职业学校,要实事求是,一方面吸引来华学习的优秀人才可以留在国内工作创业,另一方面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来华任教。学校在给予资助的同时应该帮助他们适应国内的环境,使他们“来得了”、“用得上”、“留得住”。

    第三,加強组织建设,增加经费投入。组织建设是保障国际交流工作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基础,为此,要根据学校的特点,从学校、院系等多个层面建立国际交流的组织实施机构。不仅对于国际交流项目的运行实施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项目的成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要完成这样的工作,就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国际交流管理人员队伍。经费是国际交流工作所必须的,足够的经费投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国际交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国家对于职业学校国际交流项目的中留学生有一些资助项目,学校要用好用足政策,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资金的投入,使更多的师生在国际交流中受惠。

    第四,发挥集团优势,合理推进国际交流工作。在近几年,国内的职教集团发展迅猛。职教集团充分实现了产教融合、区域协调发展。面对国际交流,仅靠学校单打独斗容易受到多重因素的限制,探索职教集团参与国际交流的可行方案将会有力促进该项工作的推进。在集团内部,外国留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企业和机构,博采众长,兼容并蓄。而集团内部的师资、设备等可以得到共享,企业更可以借助学校的对外交流工作推进自身的国际化发展,实现共赢。同时,作为职业学校必须意识到,对外交流工作离不开国内企业在国外的重大项目对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要更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一起走出去,订单式培养企业国外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了获得当地的支持,提升当地职业教育水平,走出去的企业往往需要在当地兴建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中心,以满足大量的用工需求。职业学校在这个过程中既拓展了生源,又服务了企业走出去的工作,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国外当地的职业培训工作领域,职业学校也大有可为。

    第五,职业学校应有意识地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式,优化课堂互动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和讨论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问题,通过问题导向的情境化教学和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动机,推动学生的国际化水平提升,为未来获得更多的对外交流机会奠定基础。同时职业学校要发挥贴近市场需要的优势,及时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急需的专业人才类别,与“走出去”国内企业合作培养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就业前景广阔的国际化人才。对外交流的形式可以以短期研学项目为突破口,通过为学生提供研学机会,拓展学生的事业,进而鼓励更多的学生赴国外学校留学深造,实现国际化合作层次的不断提升。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政府、行业、学校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有效推进需要职业学校大胆地走出国门,深入研究沿线国家的教育法律政策、风土人情、发展状况等,结合当地特点和学校优势,创新国际交流形式,提升国际交流内涵,不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