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7年日本对东北的奴化教育
金钟哲 陈雷雷
【摘 要】随着日本侵略朝鲜的成功,使得其更加注重文化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是一个政治经济体系上的上层建筑的有力工具,可以治国,也可以杀人。[1](P.10)承袭了明治大陆政策的昭和大陆政策,认为中国东北是同日本生存有重大关系的特殊地区,并于东方会议上确立了把“满蒙”同中国本土分离出来的方针,进一步加速了侵华步伐和实行武装侵华方针。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使得日本正式入驻东北,开始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日本试图通过奴化教育的方式来逐渐地泯灭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培养一个个顺民,从而达到其彻底侵占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企图。”
【关键词】日本;东北;奴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35-02
自19世纪80年代始至90年代初期,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最终建立了近代天皇制度,日本国内状况的影响加之吉田松阴类似于“失之东隅,取之桑榆”的对外基本方针的主张影响,使得日本对东北进行了持续不断地侵略。在侵略的过程中,日本人意识到形式上对东北的占领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再加上对朝鲜统治的经验,使其充分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对东北人民实施奴化教育,从而一步步地泯灭他们的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使东北人民彻底臣服于他们的统治,正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1](P.10)
一、 文化侵略政策的演变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自然和社会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基于国情的分析,决定对外扩张。自日俄战争之后,便与日本结下“不解之缘”的中国东北,仅就土地肥力和气候条件,就足以解决日本的燃眉之急。因此,日本便将东北视为他们的“生命线”,发起对东北的侵略。在基本控制东北之后,日本统治者发现东北人民并未真正认同他们的主张和建设意见,未能达到精神领域的占领。因此决定从教育的层面进行渗透,操控人民思想,塑造傀儡顺民。
鉴于明治时代对朝政策的成功,日本继续沿用之前的愚民政策。到了大正中叶年代,演变为同化(奴化)政策,即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人民在无形之中或被迫之下认同日本的价值观念,丧失家国意识和民族精神。与之前的政策相比,程度更深、效果更好。
二、奴化教育的表现
(一)奴化教育方针的制定
作为文化层面的《教育建设大纲》,是日本奴化教育的指导纲领,与日本的军事侵略相比,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它采取一种相对渐进的方式,消减其民族观念[2](P.19),无形中切断与中国的联系,逐渐日本化,重塑满洲国自由民。大纲内容繁多,以职业化和日语化教育为主。职业化教育具有双重效果,一则训练专业化人才,二则熏陶塑造日本奴隶,为日本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开发满蒙的计划点火助力。日语化教育形式更为直接、手段更为严厉。强迫东北人讲日语,强化日本思维;禁止汉语传播,一经发现便惨遭毒打。
(二)教育内容的改革
根据《教育建设大纲》的要求,为了达到教育制度的根本改变,需要对教育课程类型和教科书内容进行改动。首先是教育课程类型,多以数理知识为主,弱化文科作用,目的在于防止人们思想过于活跃,阻碍日本顺民培养;其次是教材内容的删改,涉及党义部分加以删除,涉及四书礼教等部分加以引用。对于东北学生的地理历史课程中,均未涉及中国二字,突出体现其排外思想和侵占中国的野心。
(三)学制和校数的变化
为了更好地实施奴化教育,日本人从学制和校数入手,分别予以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学制而言,缩减不同教育水平学生的学习年限,原本相当于小学阶段的课程要求却被推迟到初中阶段,以此类推。对于校数来说,学校的数量也是与日俱减,我们从伪包办下的学校教育来看九一八事变前后辽宁和黑龙江省的变化幅度,便可探究一二。日人对不同类型学校的削减幅度不同,对于幼儿园、小学重点培养,减少初中,停办高中,废除大学。其目的很显然,对于层级较高的人们来说,思想难以发生较大转变。相反,一旦矛盾激化,这些人群极易成为他们的对立面。而对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建构三观的关键期,对于他们的着力培养,时间和效果都是成正比的,对于培养日本顺民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四)亲日份子的培养
1.学校
为了使日本奴化教育得以顺利执行,除了日常教学之外,日人还从学生生活、言行举止进行窥探,稍有思想不端,便横遭惨祸。为顺利地进行窥探,日人从教育的主客体入手。首先是教员,日人专门选派从朝鲜聘请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日语教员,他们每日都需到校教学,教学之余还会观察学生们的动态。其次便是学生,日人在学生中收买亲日分子,每月供给金票八十元,以此为诱饵。[1](P.14)这样学生中也存在监视者,学生们不论在教室还是宿舍,都不敢轻易发表自己的言论,以防被隐藏其中的亲日分子告发,遭到惨痛的惩罚。
2.机构
日人在东北除了毁坏、关停许多原有学校之外,也兴建了许多自己的学校。这些学校除招收日本民族学生之外,还招收东北学生,毕业和派遣工作也与日人无异。就日人在长春设立的大同学院而言,招收特定学校的学生应试,毕业后多派往各县或之外担任参事官,他们既拥有派别的背景,又可以代理他们的主人,去压迫自己的同胞,凶残暴虐。[2](P.18)从性质上来看,早已属于日本人的傀儡。从另一个角度也足以看到日本人在东北实施奴化教育的时效性。
(五)教育机构的人员调整
日本在东北成立了伪教育部,该部门的大臣身兼伪国国务院总理,操纵东北的教育大权,为达到对东北推行奴化教育的统一化,日本人将教学人员和教育机构的配置具体化。这些关键部门的人员均由日人担任,一切事务均由日人亲自去干。在学校里,起用冬烘,不但将青年学生驯化为順民,而且排挤走一大部分的青年教员,对于奴化教育的实施来说起到了促进和加强的作用。
(六)兴办童子团
日本为达到长久统治东北,将东北人转化为日本国民,以利用培养的顺民为侵华进程服务。日本通过观察意大利、英国等训练青少年使其为对外战争服务的活动,对其产生的反作用感到惊叹,转而效仿这些国家。于1933年11月5日在吉林省白城洮南正式成立童子团,其后又公布了吉林童子团规则,开始对青少年进行集中训练。通过中国传统的“王道”“仁爱”等封建思想,掩盖日本侵略东北的真实面目,通过宣扬“勤勞奉公”来掩饰其强迫青少年进行体力劳动的目的,在道德教育和劳作教育的综合作用下,使东北人民淡化侵略意识、消解民族仇恨。
三、奴化教育影响
(一)泯灭民族意识,挫伤精神世界
在日本奴化教育手段和程度的加强加深下,一些东北人民逐渐朝着日本化发展,丧失了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随时随地隐藏的日人眼线,牵制和压迫了东北人民的反抗意识,阻碍了民族自强的步伐;文化领域较之军事领域,更多的存在于对精神世界的洗涤与肃清,对于东北人民的精神世界造成了极大的创伤。
(二)破坏教育设施,降低教育水准
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对于中国东北的文化渗透与日俱增,不但加紧破坏东北原有学校,而且还兴建了自己的学校。对于教育内容、课程类型等都做了有利于日本侵略东北的改动,最终以中国传统封建思想泯灭东北人民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促成中日协和;对学制年限的调整和课程类型的变更,使原本第一阶段需完成的内容延缓到第二阶段,使原本文理均衡的状态发生倾斜,潜移默化地降低东北人民的智力水平,使得整个教育水准下降,阻碍了东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推行“勤劳奉仕”,阻碍东北经济发展
日本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便成立了童子团,通过向其灌输“勤劳奉仕”思想,对其进行劳作教育,用似乎合理的形式隐藏其奴役劳动的行径。经过童子团训练后的成员,逐渐消解了对日本的民族仇恨,加深了对日本的顺从,转身为日人效劳,成为日人侵略东北、侵略全中国的“后备力量的团体”[3](P.72),配合着日本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掠夺,一方面使得东北劳动力数量降低,另一方面促进了日本对东北经济资源的掠夺,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古人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民族意识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日本通过奴化教育,试图潜移默化地消解东北人对日本的民族仇恨,重新构建一种中日协和的民族情谊。在这个历史虚无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用理性的思维去面对这种思潮带给我们的每一次考验。通过日本的奴化教育,我们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教育、思想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性,也应该不断加强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普及、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传承,不断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宗亮东.三年来日本在东北文化侵略与奴化教育 [N].文化与教育,1934-08-10.
[2]陆韶.日人奴化教育与东北青年问题[N].黑白半月 刊,1933-11-15.
[3]王丽杰.伪满洲国童子团述论[J].东北史地,2006,(2).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