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卸甲》音乐本体特征

    李佳晓

    【摘 要】琵琶曲《霸王卸甲》(又名《郁轮袍》)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现今传统琵琶曲中的名曲,也是与《十面埋伏》并列的两大武曲之一。目前所流传的谱例版本是以楚汉争霸为主题,描述刘邦项羽决战画面的音乐,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带来的强大的音乐表现力,将战鼓齐鸣、金戈相交的激烈的战争场面描绘得生动形象。其与《十面埋伏》为同一题材,分别站在项羽和刘邦两个不同视角讲述,笔者将两首乐曲进行对比,更加清晰地分析《霸王卸甲》的音乐创作特点,准确表达音乐内涵。

    【关键词】《霸王卸甲》;本体特征;对比

    中图分类号:J648.33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6-0036-02

    一、音乐内容特征

    从乐曲标题划分来看,以目前最常演奏的由刘德海先生编录的版本为例,《霸王卸甲》分为营鼓、升帐、点将(一)、整队、点将(二)、出阵(一)、出阵(二)、接战、垓下酣战、楚歌、别姬、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众军归里等几个段落。《十面埋伏》可以从分段的标题看出其更加侧重描绘刘邦大军的英勇与得胜的喜悦,其分段为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的音乐段落都可以分为三大部分。《霸王卸甲》第一部分包括营鼓、升帐、点将(一)、整队、点将(二)、出阵(一)、出阵(二)等七个段落,用了大量篇幅对战争的准备进行描写, 烘托出战争之前紧张沉闷的气氛。全曲的引子部分为“营鼓”一段。这一段利用琵琶在低音区的特殊音色,通过滚奏,表现出战前沉重的战鼓声,由慢到快,由轻到重,将战争的紧张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再到接下来的战前一系列的准备部分,从“排阵”一段开始,节奏不断加快紧张,加上“出阵”一段对前面部分的变奏,在节奏和音乐上加快,让音乐的紧张程度加剧,气氛不断紧张,顺利自然地引出接下来的战斗场景。

    第二部分包括“接战”“垓下酣战”两段。这两段是与《十面埋伏》重点段落最相似的地方,描绘了垓下之战的具体情景,以及这场战争的气势和战斗的场景。这一部分是全曲的高潮所在,也是音乐效果最为激烈的部分。但从音乐创作的重心项羽的角度而言,这一部分并不是《霸王卸甲》全曲的中心,垓下之战对于主人公而言是失败的决战,乐曲开头沉重的音乐气氛就已经暗示了。

    第三部分是对主人公内心变化的描写,与爱人诀别的悲痛,这才是全曲的重点。第三部分包括楚歌、别姬、鼓角甲声、出围、追兵、逐骑、众军归里几段,描写项羽战败,与虞姬诀别,以及楚军归乡的悲壮之情。这一部分又以“楚歌”“别姬”两段为表现重心。“楚歌”一段使用琵琶连续长轮的演奏方法,利用力度的变化,演奏出拥有悲情氛围的音乐曲调,生动描绘了楚军面对四面楚歌,凄凉悲切的场景,和第二部分极为激烈的战斗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别姬”一段使用大量的吟揉技巧,加快音乐速度,演奏出急促的有旋律性和歌唱性的音乐,与前一段哀婉的音乐相呼应,表现了一代枭雄面对四面楚歌的处境、被迫与爱人诀别时内心悲痛复杂的活动。音乐在接下来的几段中,引用了第二部分的材料,进行变奏,加入不同的演奏技法以及节奏变奏,表现了两军交战最后阶段楚军不断突围和刘邦军队追逐的紧张氛围,音乐进入最紧张的一部分,与前面两段形成鲜明对比,音乐进入最后的高潮部分。

    曲末的“鼓角甲声”“众军归里”两段,则是“楚歌”“别姬”两段的续写,描绘楚军战败后的情景。曲调缓慢、抒情,但没有“楚歌”悲伤的情感。相对而言,《十面埋伏》就是胜利者的赞歌,其音乐创作的重点在音乐的第二部分,着重描写战斗场面,体现汉军的英勇。两首乐曲音乐內容充实丰富,实际演奏中常有删减,使音乐发展节奏更加紧凑。

    二、音乐创作特征

    《霸王卸甲》创作的历史背景是楚汉争霸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十面埋伏》相同, 但经过上述分析之后,可以得出两者在艺术手法运用和创作特征上有所区别。《霸王卸甲》在创作上侧重于在楚汉争霸这一历史性的决战中,楚军的败落以及项羽的悲情结局。通过音乐的第一部分的序, 就可以看出两首乐曲不同的创作出发点。《霸王卸甲》的序“营鼓”一段,在琵琶的三四弦演奏,以低音声部的滚奏生动形象地表现战鼓由慢到快、由轻到重的声音,以及吹响的号角声。音乐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沉重而深刻的,象征着音乐所表现的重点——主人公项羽的结局。而《十面埋伏》的序“列营”一段,用极具场面感的旋律(战场上的战鼓、号角)营造了壮观的战争气氛。琵琶滚奏、扫佛带来的战鼓声,其节奏不断加快,而琵琶模拟的号角声在琵琶的一二弦低把位演奏,音色高昂嘹亮,以四度跳进的形式形成独特的音色,表现我国古时战争所用的号角声,富有战斗性。

    《十面埋伏》一曲主要是为歌颂刘邦的胜利,乐曲一开始就把战旗挥扬、战鼓隆隆、刀光剑影的古代战场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霸王卸甲》这首曲子除了“营鼓”之外,其余片段基本上是一个主题的指法总汇。“升帐”是这首曲子的第二段,此段音乐虽然总体为低缓深沉的速度,稳健的节奏,但扫弦经常出现在弱拍上,造成强烈的节奏切分感,使乐曲听起来棱角分明。即使乐段节奏平稳,配合上宫羽调式交替的旋律和左手推拉的技法,使得乐段的主题旋律变得明朗而又铿锵有力,刻画出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豪迈的气概。

    “别姬”这一乐段,从另一方面完善了项羽的人物形象。“别姬”虽然主旋律并不长,但是旋律自上而下流动,音调悲切忧伤,如泣如诉,缠绵悠长,感人肺腑。在“鼓角甲声”出现后,加快了悲剧发展的步伐,拉长了悲剧故事的感情线。乐段主要由琵琶中的轮指演奏技法来表现,情深意切,含蓄内在,独具特色。

    综上所述,《霸王卸甲》是一首叙事性、写实性非常强的琵琶武曲,内在情感的表达是这首曲子较为突出的地方。从三个主要乐段“营鼓”“升帐”“别姬”来看,此曲重点描绘的是在垓下之战的历史背景下,从不同的方面对项羽进行了人物刻画,对他的英雄气概进行了表达,而并非是在描述垓下之战的过程。《十面埋伏》是以垓下之战为题材所谱写的琵琶曲。它的重点是描述垓下之战的场景,突出描写了战场上厮杀呐喊的场面,作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对汉军的胜利者形象进行了完美演绎,展现了古代将士激烈拼搏、奋勇杀敌的场景。

    三、结语

    对《霸王卸甲》进行创作特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此首乐曲所想表达的文化内涵,在弹奏时正确把握这首曲子鲜明的时代风格。琵琶演奏家用精湛的演奏技法将真实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淋漓尽致,战争的激烈跃然于弦上。我们在感受音乐所带来的震撼的同时,又感受到了琵琶音乐的无穷魅力。《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作为中国民族器乐曲的优秀代表,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