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教材”的现实悖论

    从2019年9月部分地区率先使用新版高中英语教材,到现在已有一年多的时间。全新的标准、崭新的内容、簇新的活动,都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挑战和困难也是不言而喻的。面对新的要求、架构和素材,教师们一定有很多具体困惑亟待解决,有许多现实问题期待回应。因此,我们邀请了外研版、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新教材的编写团队,在本期“热点·观点”栏目就实际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讨论。

    任何新做法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原有的传统,新教材的使用也不例外。从2001年实施新课程改革起,我们在近二十年的探索中形成了对教材的新认识,也建构了使用教材的新方法。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材的教学价值——教材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操作脚本,也因此消解了教材本不该有的绝对权威。我们更积极地尝试如何选择、取舍、自编教材,而不是一本教材被全国教师齐刷刷地从头用到尾,也因此在教材使用上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自主权。今天,面对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新教材,我们同样要坚持从教学价值的视角理解、评价它,以教学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来分析、使用它。我们坚持教材的教学价值和尊重教情、学情的观点与态度,而不是脱离教学本身、偏离实际情况的“超越教材”。

    看待“超越教材”,要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我们先前强调“超越”,是因为曾经对教材的使用过于机械、死板,缺乏系统分析,缺少灵活性,而不是因为教材原本就是被“超越”的。假想教材本身是理想的,那么问题更多出在教材使用上。也就是说,需要超越的是教材使用,而非教材本身。现实中,单纯强调“超越教材”的做法已经导致了很多问题,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状况:第一,由于教材文本的难度不适合学生(主要是语言上过难或过易),索性直接换掉,教材的相应活动也就自然不用了,整个教材被彻底超越了,只是新文本、新活动所指向的话题和原教材是一致的——这实际上是一种“创编”。第二,教材在某一个单元或课时内设置的活动顺序不符合课程安排(比如课时分配问题——这个课时完成不了某一个完整活动,索性和下节课的活动换个位置),或者不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比如教材中的词汇呈现与文本理解活动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学生更习惯先把生词彻底学会、掌握),教师认为其就有了被“超越”的需要。这种“调序”有它的合理性,但当这种合理性低于教材原有顺序对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合理性时,就会带来更多损失。第三,教师擅长或推崇某一特定的教学模式(比如阅读教学中的某些习惯性做法),因此不论教材活动在本课中相对于其他课有何特殊变化或突出特点,仍然用原有的模式去实施,这属于典型的“套用”。创编、调序、套用是与实际的教情、学情相悖的“超越教材”,应当仔细研究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这样才能最终加以克服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