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

    杨艳丽+李丽+李冰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和农业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加强教育和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文章从“职业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从业素质体系,并探索精准培育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职业农民;职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2006704

    【收稿日期】201705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为GJC1316032;绥化市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SHSK2016011;绥化学院寒地黑土经济文化研究项目,项目编号为H201701003

    【作者简介】杨艳丽(1978—),女,黑龙江宾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高等教育;李丽(1979—),女,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李冰(1982—),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关键还在人才的振兴,农民素质的高低从根本上决定了乡村振兴的水平与质量,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能有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因此,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是加快建设现代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要求。而农民从身份属性到职业属性的转变过程中,教育投入首当其冲。从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上看,侧重点在于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方面。而以着眼长远的角度、从塑造“职业人”的目标出发,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应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培育内容应涵盖农民在从业领域中所应具有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素质,这是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应然之义。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一)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和特征

    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认为,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具有身份属性;而职业农民则更加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具有职业属性。[1]我国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以生产专业化为手段,以市场化为导向,[2]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农业从业人员。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的主要特征应体现为“四高”,即收入高、素质高、地位高、作用高。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选择

    1农业现代化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的主要观点就是把人力资本作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他认为贫穷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获得并有效地使用某些现代生产要素,而现代农业要素的有效使用主要取决于农民学会掌握相关的技术和能力。而且他认为“农民所得的能力在实现农业现代化中是头等重要的”。[3]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属于资本、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与物质技术装备以及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成正比。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农民现代化本质上是把农民从传统身份人变为现代职业人的过程,依靠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他们获得必要的文化知识、新技能、新思想和新观念,从而促进农民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化。

    2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运用新技术,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一方面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农业农村经济活动紧密连接,催生了农业农村电子商务以及电子商务背景下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的经营模式,这就要求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另一方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催生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 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了农村新业态的发展,拓展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值,成为引领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消费的新动力。农村的产业发展最终要靠农民来进行,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跟上人们消费结构的转变。

    3现代职业的属性要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要想成为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必然要求培養体系和目标要求从传统技术培训到现代教育体系的变革。应根据农业农村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素质,构建规范性、有效性的培育体系。根据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主要岗位类型,建立以涵盖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等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岗位群需要的目标体系。建立以职业价值观为引领、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职业道德修养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创新创业精神为特色的现代化职业培育体系。

    二、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素质培育体系

    (一)以职业价值观为引领培养“爱农”精神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不仅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更决定了人们的工作态度,它体现于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在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的现实情况下,“谁来种地”是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身份农民是一种生活在农村,收入少、地位低、素质差的群体,而不是可致富、有尊严、有保障的职业;另一方面是现实情况促使农村的劳动力外流。这主要是作为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从收入价值的角度,认为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要比在家种地的收入高。而从农村出去的大中专学生,甚至农业院校毕业的,从个体实现价值、外在的社会保障价值以及社会威望价值等方面考量,更是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对于现有农民的以及潜在农民职业选择等观念的引导若不提早准备、及时应对,则今后的农村将长期处于老龄化社会,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现实困境就无法解决,因此充分发挥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优越政策,在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趋势向好的大环境下,农民的职业价值观引领是当前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一方面要引导现有农民和潜在农业从业者“爱农业、爱农村”的职业观。现有农民是教育培训的主要对象,使他们扎根农业,以“工匠精神”的标准完善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潜在的农民,不但要激励流出农业和农村并经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回到农业,也要激励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城市中的创新创业人才进入农村和农业部门,成为农业复合型人才,形成“学而优则农”的职业价值观;再有,吸纳称职的科研和技术人员、有远见的管理人员和企业家,使他们成为具有文化知识、创新精神和工作阅历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农业中形成与现代农业技术相适应的人力资本结构。另一方面,也要培养现有农民合作社的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农村能人、家庭农场业主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提升“爱农民”的职业意识。在自我发展、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做到反哺农民,带动后进,精准帮扶。

    (二)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提升“懂农”素质

    随着“四化”建设的推进,社会分工的细化,农民在经济生活中的参与度不断增强,旨在让农民掌握核心职业能力的精准培育方式,恰恰是让新型职业农民感到解渴的文化输出。在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过程中,对于农民能力养成教育没有充分关照,存在客观缺陷。而在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的这一关键时期,以“懂农业”为素质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能力必须得以重视。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的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职业基础技能、职业核心技能以及社会需求技能。

    职业基础技能是指在职业领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一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水平,农业部门在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中强调,到2020年,培训的农民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应占35%。另一方面具有相关的农业常识。熟悉农业产业的基本流程,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具备农业产业化能力。

    职业核心技能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化农业产业所应具有的专业的、有竞争力的技能。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最大的区别是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小生产模式转变到规模化大生产以及面对大市场开展经营活动,因此,当前农民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与现代化市场对接。应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产品推广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

    社会需求技能是指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基本能力。随着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物联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的出现,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联合等,农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泛,新型职业农民应该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在实际的工作中表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使用新技术新要素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等。

    (三)以职业道德为约束树立“强农”意识

    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一方面是提供给从业者一个认识和解决他们自身内在的,与他人、与环境之间的道德冲突的框架;另一方面是提供给从业者养成自觉遵守工作道德品质的机会,培养解决道德冲突的思维方式,提高主体性和能动性。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当前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关注度不断提升,对具备安全、健康、环保等特征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农业产业结构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转变。因此在农业生产领域,在外部强制上看,国家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到加大检查力度,做到零容忍;但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约束看,要提高农民对农产品安全认识的主体性,提高农民的内在动力,引导农民树立“优质才能优价,只有保障农产品的品质才能强农固农”的责任意识,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向“职业人”转变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对其职业道德的教育。在农业领域遵守职场道德规范,保持诚实守信、服务群众、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

    三、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育路径

    (一)教育内容精准,做到三链对接

    1教育内容与农民需求相对接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对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农民的现实需要是传统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的内在动力。[4]目前,各地的农民培训过程普遍面临着培训对象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训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培训效果不佳且持续性不强等问题。以“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为目标,以“学以致用”为原则,以“实用、够用、管用”为指导,加强教育培训内容的实用性、精简性以及有效性。一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基础技能的需要。如对农业文化加以宣传,对最新的有利于农民的政策加以解读,对农业生产相关知识加以介绍。二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核心技能需要。对于生产经营型农民按照产业分类,专业技能型按照工种划分,社会服务型按照岗位设定进行有针对性、有价值性教育,促进农业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促进农民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培养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农民企业家,为推进农民致富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要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社会现实需要的技能。如在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技术的培训;培养人际交往中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在农村“双创”工作蓬勃发展的势头和环境下,注重加强农民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农民增强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理念、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尤其加强农村留守妇女创业创新培训,让有創业和培训意愿的返乡下乡人员都能接受教育培训。

    2教育内容与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相对接

    农业产业具有地域之差、环境之别以及季节明显等特征属性。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由于生产组织和产品的市场特性导致各地又具有独特的农业产业特性。因此在精准培训职业农民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资源环境禀赋、整体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调研,全方位、广角度、多领域梳理,寻找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从发展特色产业的角度设置教育培训内容,对新型职业农民做到有针对性的培训。

    3教育内容与行业引领相对接

    农业农村协调并举,是今后农村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事无德不成”,乡风振兴要求自治、法治、德治,这也是适应我国当前供给侧改革的一种新理念。要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而这其中的主体之一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内容设置上主要是以农民的需求为前提的。但是作为教育的供给方,不仅应满足农民的现实技术需求,同时更要做好行业以及文化方面的引领。在内容设置上加强农民职业道德体系的内容。向现有农民以及潜在的农民宣传职业道德是农民的立身之本的理念。教导农民市场经济属于诚信经济,强化农民自身的诚信意识、自律意识、行业意识,这样才能使农民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

    (二)教育对象精准,做到分类选择

    1选择有意愿的现有农民和潜在农民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选择方面,一是以提升农村现有的农民职业能力为目标,围绕产业开展需求调研,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并且有意愿的农民挑选出来,为其提供培训以及专业化教育,尤其对专业大户、农场主以及合作社带头人作为重点的培养对象,做到教育培训政策宣传并对培育人员信息统计和归档。二是以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吸引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农二代、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及社会阅历的返乡农民工,部队中退伍的回乡军人,培养一批农民创客。

    2选择特定人群的培训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对于扶贫工作来说,脱贫不是终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不如造血,还要为他们做好长远打算,帮助他们致富奔小康。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教育培训理念,面向广大贫困地区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是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有效方法。以务农贫困户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给贫困农民一技之长,加强农民的生产经营观念,通过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实施农村创业致富“领头雁”计划,发挥新型职业农民作用引领群众脱贫增收。

    (三)培训方式精准,做到多元并举

    1教学手段上多形式并用

    在教育教学手段上采取现场教学、远程教学以及新媒体的使用等,据农业部统计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6.3万人。利用整合全国优秀的师资资源,使农民多渠道获得教育机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科教云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高效地使农民获取最新的农业政策以及有效的农业指导。

    2教学方法上理论和实践结合

    采用更适合于农民的直观的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一是传统讲授与实地参观相结合,使农民教育做到“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从企业家、专业人才、科技特派员和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带头人中遴选一批导师进行讲授,也可采取通过高校志愿者、企业志愿者等送服务、送技能下乡的方式“请进来”。另一方面通过参观考察先进的实践基地做到“走出去”,提高新型职业农教育培训的直观性。二是典型示范和帮扶培训相结合。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视农民身边最现实的案例,充分调动农民的主动性,积极培树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推广,做到典型引领示范带动;同时针对特定的人群,采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办法,对弱势的、贫困地区的农民予以更多的关注,做到帮扶培训。

    3培训方式上长期和短期并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针对农民的现实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利用农民生产的季节性做好短期培训;另一方面更应从农民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做到长期的跟踪服务,构建长效机制,以利于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竹青,刘冬梅.发达国家是怎样培养职业农民的[J].农村·农业·农民,2014(2A).

    [2]庄西真.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J].职教论坛,2015(4).

    [3][美]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张水玲.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教育培训研究[J].成人教育,2017(5).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Vocational Quality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YANG Yanli, LI Li, LI B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uihua University, Suihua 152061, China)

    【Abstract】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the main fo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s a result, to strengthen education and trai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re the practical need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fessional people”, the paper constructs the professional value,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quality systems. And the targeted cultivation methods are also discussed.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professional quality

    (編辑/徐枫)2018第2期(总第373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2 2018Total No.373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8.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