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策略与反思

    刘琼琼 徐辉富

    【摘 要】在“绿色、学习、创新”三大理念的指导下,斯德哥尔摩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富有创新性、高竞争力的学习型城市。该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政府高度重视环境教育,对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等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学校、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积极组织讲座、学习圈、公共图书馆等学习活动;民众和企业注重环境保护,主动参加学习活动,参与城市建设的实践。这些理念和策略对改进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成效与问题并存的现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理念;策略;反思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3-0083-06

    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传媒中心。近年来,该市在环境、创新、宜居等方面表现不俗,取得了一系列荣誉。2015年,国际声誉研究院公布了全球十大最富声誉城市,斯德哥尔摩排名第三。[1]2016年6月,爱立信网络型社会城市指标显示,斯德哥尔摩是世界上最具智慧型的IT城市。[2]这些荣誉的取得与该市学习型城市建设重视环境教育、建立丰富的学习活动、鼓励创新息息相关。本文从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取得的成效入手,探讨其建设的理念和措施,以期为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反思和借鉴。

    一、建设理念和目标

    学习型城市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教育型城市”,其目的是将教育放在政策和策略的核心位置,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民众的生活。瑞典则成为首批探索“教育型城市”的七个国家之一。[3]1992年,“学习型城市”开始取代“教育型城市”。現如今,学习型城市已经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在许多城市广泛推行,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其中之一。

    2013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上,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提出“绿色的花园”、“学习的校园”和“创新的乐园”的学习型城市建设目标。[4]其中,“绿色的花园”体现出斯德哥尔摩城市重视环境保护,致力于将城市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学习的校园”,体现出斯德哥尔摩城市致力于为民众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和条件,提高民众素质,保障“绿色的花园”的实现。“创新的乐园”体现了该城市重视以科技创新推动城市发展,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绿色的花园”、“学习的校园”和“创新的乐园”这三大目标显示出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绿色、学习、创新”三大理念。“绿色、学习、创新”理念相互融合共同服务于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促进该市环境保护、学习活动和科技创新的发展。

    源于这一发展理念,该市先后出台《2008—2011年环保方案》[5]、《2012—2015年环境方案》[6]和“2040愿景”。[7]这些方案和愿景是斯德哥尔摩城市管理的指导性文件,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城市逐步成为“绿色的花园”。

    二、建设策略

    基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理念和目标,斯德哥尔摩城市注重环境教育,重视学习活动,加强科技创新,致力于将城市打造成为一个富有创新性和高竞争力的学习型城市。

    (一)以环境教育为纽带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

    1.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环境教育

    瑞典政府重视环境教育对城市发展的推进作用。1985年,政府就将环保观念列入瑞典《教育法》,规定学校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个人的内在价值,教育学生尊重和爱护我们的环境。20世纪末,随着全球变暖、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凸显,以及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瑞典政府加大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1991年,瑞典政府法案明确了环境保护政策的目标,提出“保护人类健康,维持生态多样性,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确保自然资源的长久使用,保护自然和文化景观。”[8]1994年,瑞典政府对义务学校课程提出“学校必须照亮和打开学生思维来应对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自然和环境问题。”[9]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体现了环境教育对学习型城市建设助力进程政府的不懈努力。

    政策的颁布带来了财政的支持。随着环境教育被纳入到学校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师资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环境教育有合格的师资,政府投资28亿瑞典克朗,资助“提升教师”项目。地方和国家的财政投入为瑞典的环境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确保环境教育能够保质保量的实施。[10]

    此外,民众、大学等的参与发挥重要作用。瑞典为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瑞典大学、独立的研究机构和其他的非政府组织与负责环境保护的机构——瑞典环境保护局相互合作,共同研究环境问题。比如瑞典环境保护局开发了涵盖能源、土壤和水质量等环境问题的电脑软件项目支持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教师可以从中学习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技巧,学生可以使用这一软件探索复杂的环境问题。

    归纳来说,瑞典政府重视环境教育,一方面从法律上将环境纳入学校教育,通过教育确立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承担起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责任;另一方面,加强学校、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为其提供资金资助,支持环境问题的研究。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保障了学习型城市绿色目标的实现。

    2.学校、社会组织和民众积极践行环境教育

    围绕环境教育这一主题,学校、民众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瑞典学校环境教育最初出现于地理和生物学科,之后逐渐渗透于其他学科。目前,环境教育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成为瑞典教育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瑞典现行义务教育阶段的16门课的国家教学大纲中,有9门明确有环境教育的要求。环境与健康方面的内容不仅渗透在义务教育大纲中,也渗透在非义务教育的学习纲要中。”[11]

    学校环境教育强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主要是利用学校已有资源和当地社区的条件加强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树立起保护环境的理念和价值观,身体力行保护环境。比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会针对家庭生活垃圾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有效利用家庭生活垃圾,开展将生活垃圾转化成有用的资源活动等。项目结束后,学生一般需要进行项目报告、产品展示和陈述等,教师对其评价。到了高等教育阶段,环境教育主要是研究解决环境问题,还承担着培养专业人员的职责。原因在于,国家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加大了对专业人员的需求。大学相继开设了“环境法”“土壤和景观保护”“传染病”和“大气污染控制”等环境教育课程。此外,大学还承担教师培训任务,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

    社会组织也参与环境教育。如斯德哥尔摩的“自然和保护协会”“狩猎和野生动物管理协会”等环保组织,组建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者网络,实施“生态学校”计划等。这些活动为民众积极参加环保活动提供了平台。这样的协会,斯德哥尔摩还有很多。学习协会经常会针对民众的环保需求,安排环保学习圈,学习内容涉及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等。民众从中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发表对环境保护的观点并在生活中积极实践。

    3.加强国际合作

    为了加快推进绿色目标的实现,斯德哥尔摩市还参与了经济合作组织绿色增长绿色城市计划。该计划旨在确保自然资产能够继续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环境服务的情况下,将经济增长引向与传统经济增长不同的方向,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2]这一举措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08年绿色科技领域的增长占斯德哥尔摩地区生产总值的3.4%。同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最低,垃圾处理比较成功,仅有很少的垃圾流向垃圾填埋区,空气污染程度低。”[13]

    同时,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瑞典积极参与欧盟的区域合作计划,为斯德哥尔摩的国际合作提供平台,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瑞典参与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颁布实施的“欧盟波罗的海区域战略”。该战略作为欧盟的第一个宏观区域战略,是欧盟地区一种新的合作模式内容涉及交通、环境、经济发展等内容,旨在加强欧盟地区间的相互合作。该战略还包括一个行动计划,目标旨在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拯救海洋;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合作促进区域间的连接;增強经济繁荣。[14]

    环境教育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以及学校、社会组织、民众和国际合作相互作用为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城市绿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2010年,斯德哥尔摩市成为第一个“欧洲绿色首都”,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15]2014年,斯德哥尔摩市年度报告也显示,城市生态食品、电动交通工具、人均温室气体的排放等成功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虽然城市在绿色交通、能源消耗和电力消耗方面目标没有完全实现,但是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趋势。[16]

    (二)以学习活动为支柱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1.政府开展多样公共学习项目,提供民众学习空间

    斯德哥尔摩市建设有著名的斯德哥尔摩大学、100多座博物馆、许多公共图书馆等多种文化机构。为此,政府以公共文化机构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公共学习项目,为民众提供学习空间。

    比如,政府设立了广受移民欢迎的瑞典语培训项目——面向移民的瑞典语课程(Swedish for Immigrants,简称SFI),免费向移民提供语言和文化课程,帮助移民解决语言和文化障碍。2014年,19 000多人参加此项目的培训。[17]政府还开设了民众高等学校,建立了学徒制等,提高劳动者素质,应对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提升的需求。瑞典民众高等学校是非正规的自由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失业和待就业人员以及残疾人,向他们开设针对性的职业课程,提高就业所需的技能,使这类民众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生活。学徒制也是提高民众劳动技能和素质的一种成人教育。和民众高等学校不同的是,学徒制面向没有获得高中毕业资格但想在真实工作中得到锻炼的成人,相当于就业前的实习或培训。随着斯德哥尔摩城市发展以及企业的增多,这类学习形式既能满足民众对职业技能的需求,又能够为企业储备劳动力,缩减企业的员工成本。这类学校很受市民欢迎。

    2.社会组织和民众积极组织、参与学习活动

    瑞典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学习活动有学习圈、讲座、培训、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其中,学习圈蜚声国内外。学习圈是一种小型的兴趣爱好小组,最初由民众发起,之后由学习协会组织,迄今已有100多年。学习圈规模小,一般由7—12人组成;学习遵循自愿原则,对象广泛,所有民众不论年龄、性别都可参与,氛围比较自由;学习圈一般有固定的主题,参与者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讨论、争辩等,每个学习圈平均举行8—10次会议,持续约30个小时。[18]

    学习圈内容一般体现民众需求和城市特色。如依据斯德哥尔摩市区分布在14座岛屿和一个半岛上的地理条件,以及民众对驾驶船舶航海的需求,船舶航海学习圈应运而生;为了满足对外交流,增加民众外语需求,外语学习圈随即形成;为了满足老年人生活、娱乐的需求,产生了摄影,绘画等学习圈;随着斯德哥尔摩外资企业逐渐增多,为企业提供指导和培训的学习圈逐步成形。学习圈类别多样,对象广泛,数量众多,“每年,瑞典大约组织30万个学习圈”。[19]

    在瑞典,学习圈广受市民欢迎,“每年大约有200万人参加学习圈”。学习圈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素质,据安德森(Andersson)关于学习圈成效的报告显示,“参加调查的民众中,49%的学习者认为参加学习圈增强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45%的学习者认为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知识和技能”。[20]

    在学习圈的运作中,社会组织是积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如学习协会负责组织学习圈,讲座等活动。学习协会一般实行公司化的管理,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职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使得学习协会能够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学习活动,因此各具特色的学习活动不断出现。

    3.政府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

    上世纪初,瑞典国家和地方当局就对学习圈给予财政津贴。1947年开始,这些津贴构成了瑞典学习协会重要经济来源。随着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发展,政府相继颁布了《学习小组法》、《民间中学法》等法律,逐步完善成人教育。21世纪初,瑞典又推行“个人学习账户”方案,更加重视学习活动对提高民众素质、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学习活动的财政支持。2007年,瑞典国家成人教育局给学习协会分拨16亿瑞典克朗(约1.6亿欧元)。同年,市政局资助了4亿瑞典克朗,县议会又资助了3.8亿克朗支持学习圈等的发展。[21]得益于政府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成人教育蓬勃发展,民众参与学习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讲座、学习协会、学习圈等。

    (三)以科技创新为契机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斯德哥尔摩市十分注重科技创新,现已成为全球创新研发城市,窥探其创新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有如下举措:

    1.政府颁布政策,鼓励和引导创新

    20世纪90年代,瑞典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国家创新系统,将大学、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企业联系起来,强化创新发展。进入21世纪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瑞典相继通过《创新政策法案》(2000)、《创新体系中的研究开发与合作》(2000)、《創新瑞典》(2004)、《研究—为了更美好的生活》(2005)和成立瑞典国家创新局等措施,完善创新战略和政策实施机制,致力于将瑞典建成欧洲最具竞争力、最有活力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2008年瑞典议会颁布“2009—2012年科研与创新预算法案”,加大对信息科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活动的资金投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颁布带来了国家财政对创新的投入。2009—2012年间,瑞典政府对科研投入约150亿瑞典克朗。[22]

    除了政策的支持,政府还促进大学与实业界之间的知识合作与交流,设立“ 技术之桥基金会”;在中小企业中通过技能开发、技术培训、业务拓展等方式促进创新,设立“工业发展中心”;瑞典工业与技术发展局还发起实施了“能力中心计划”,目的是通过企业持续、活跃和广泛的参与,创造多学科运用技术研究环境,来获得工业界对研究界较强的影响力。[23]

    从完善创新战略和政策实施机制,到对创新的财政投入,再到一系列具体措施的实施,瑞典政府在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政府的重视及支持有利于鼓励创新,有利于城市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的环境,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有竞争力的行业,形成创新集群。

    2.企业注重产品研发和员工培训

    研发是瑞典国家创新的重要支撑。上世纪90年代以来,瑞典研发活动增长迅速,斯德哥尔摩作为瑞典首都和经济中心,拥有著名大学和众多企业,因此,研发活动占据了瑞典全国研发活动的大部分。在国家创新系统的支持下,企业研发活动主要是企业与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合作。一般是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进行研究。也有一些大企业直接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研发中心,如法玛西亚和普强制药公司与著名的卡洛林斯卡医学院联合建立了实验室。

    人才是实现创新的重要依托。一方面,企业利用自身已有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定期加强员工的技术培训;另一方面,企业利用与高校和非政府组织的紧密联系,为员工提供培训。比如斯德哥尔摩有许多学习协会,学习协会定期开设一些课程,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等。此外,瑞典有许多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政府组织的在职培训、失业培训、学徒制等,非政府组织组织的学习协会,学习圈等。学习活动的多样吸引着员工主动学习,提升自身技能。

    政府一系列创新政策、措施以及财政的支持,为企业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企业也善于利用城市已有优势,进行产品研发,加快科技创新。20世纪末,斯德哥尔摩企业积极抓住信息通讯技术和生物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这一机遇,加大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城市的资源发展信息通讯技术行业和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很多信息通讯技术公司和生物医药企业纷纷在斯德哥尔摩建址,如一些世界顶级品牌微软、英特尔、阿斯康利、法西利亚公司等。如今,这些公司在这里共同组成了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通讯技术集群和生物医药集群。科技创新以及创新集群的形成使斯德哥尔摩的知识竞争力大大提升,2014年,斯德哥尔摩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位列第6位,在欧洲位列第2位,加快走向“创新的乐园”。

    三、反思与借鉴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大小小有数百个城市正在进行学习型城市建设,以此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实践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需要明确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向。斯德哥尔摩市坚持“绿色”、“学习”和“创新”三大发展理念,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2007年,环境经济学家马修·卡恩的调查显示,斯德哥尔摩在“绿色”和最“宜居”的城市排名中位列全球第一。[24]

    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进入科学发展阶段,需要有科学理念的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发展新方向。“创新”意味着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协调”意味着要注重城市文化、经济、环境等的协调发展,注重城市基础服务和保障设施的建设等。“绿色”意味着要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人们提供适宜居住的环境,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开放”意味着在资源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合作。“共享”的理念要求城市之间要实现信息和资源的互动,同时城市内部各群体也要积极参与城市的建设,和谐共处。

    (二)结合城市实际,发展城市特色

    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立足于城市发展实际这一根基。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结合森林覆盖率提出绿色城市建设理念等实践告诉我们,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不可脱离实际,为学习而学习,而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实际和特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城市发展实际不仅包括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包括城市的传统文化。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要兼顾这两个方面。首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的保障,因此要合理评估城市现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城市已有的资源,完善相应设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其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起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学习型城市建设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这一有利条件,将民众需求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富有城市特色的主题活动或课程,建立起城市的品牌标杆。

    (三)重视环境保护,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是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2015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学习型城市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强调了绿色、环保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实施终身学习策略,鼓励公民保护自然环境,与气候变化做斗争,采取可持续性的保护和消耗模式来促进环境管理工作的进行。”[25]斯德哥尔摩市学习型城市建设经验也表明该市学习型城市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得益于该市注重环境保护,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良好发展环境。這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并不乐观,城市雾霾、空气污染、河流污染、垃圾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节约。一方面,重视环境教育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努力将环境教育贯穿于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环境保护宣传,组织环境保护公益活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影响民众环境保护实践,从而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吸引和鼓励民众参与

    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涉及人员广泛,需求不一,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与之相适应。这一点在斯德哥尔摩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可以得到说明。该市有民众高等学校、学徒制、学习圈等多样学习活动,民众都可以从中找到满足其学习需求的方式,有利于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可汲取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的有益经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比如,根据城市特点,成立面向企业的员工职业培训项目;组织面向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活动;设置面向年轻人的网络课程;实施面向儿童的传统文化兴趣班等。

    要做到这些,一方面,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到民众的需求,贴合民众实际;另一方面,学习活动应与城市公共文化机构、成人教育相结合,共同利用各自的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教育资源,服务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同时,民众的积极参与也要有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在斯德哥尔摩市的学习型城市建设中,民众自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民众学习活动,目前大都停留在政府推进层面,民众的参与还需要培育和发展,因此,鼓励民众积极、主动参与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这就要求,首先,要注意参与对象的包容性,明白排斥或者忽视任何一个群体都会削弱民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因此,制订计划前全面了解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制定参与方案时考虑到不同群体。其次,针对民众需求充分利用城市已有文化和学习资源,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加强宣传,吸引民众积极参与。

    四、结束语

    在当今终身学习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学习型城市的建设成为各国城市发展的重点,成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热门领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中,成效与问题并存,如若我们能在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合理汲取瑞典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将对我国学习型城市的发展大有益处。但需要明确的是学习城市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以瑞典斯德哥尔摩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经验来看,我国的学习型城市建设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立足于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实际,重点发展城市特色;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吸引民众的积极参与;同时重视环境保护。惟其如此,才能有效推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stitute. 2015 City RepTrak Results[EB/OL].[2016-6-28].https://www.reputationinstitute.com/thought-leadership/city-reptrak.

    [2]The city of Stockholm. Stockholm tops ranking of worlds smartest IT city[EB/OL].[2016-6-28].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news/2016/06/stockholm-tops-ranking/.

    [3]杨进,张行才,冯佳,牛阿娜.国际社会构建学习型城市推进终身学习策略综述[J].天津电大学报,2012(2):9.

    [4]黄健.世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风向标: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热点追述[J].世界教育信息,2014(6):28.

    [5]The city of Stockholm. Vision 2040[EB/OL].[2016-03-01].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governance/vision-2030/.

    [6]The city of Stockholm. The Stockholm Environment Programme 2012—2015[EB/OL].[2015-11-10].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globalassets/ovriga-bilder-och-filer/the-stockholm-environment-programme-2012—2015.pdf.

    [7]The City of Stockholms City Council.Vision 2040 — A Stockholm for Everyone[EB/OL].[2015-12-10].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contentassets/741e0aa5f11842b b89e60cb5ea36b0b2/vision-2040_eng_160811.pdf.

    [8]Martin E S, Lewis D, Tumman L J, et 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J].Environmentalist, 1993,13(3):222.

    [9]Shimizu M, Tanaka H.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Sweden: 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Sweden and Japa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 Cooperation, 2000(6):227.

    [10]傅建明,蒋洁蕾.二战后瑞典环境教育的架构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3(1): 93.

    [11]曾红鹰.瑞典环境教育及其绿色学校的发展评述(上)[J].环境教育,2003(3):20.

    [12]OECD. Towards Green Growth[R].OECD Meeting of the Council, 2011.

    [13]OECD.Green growth in Stockholm, Sweden[EB/OL].[2015-11-10].https://data.oecd.org/searchresults/?q=Stockholm.

    [14]Stefan Ganzle & Kristine Kern. A “Macro-regional” Europe in the Making: Theoretical Approach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M].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6:127.

    [15]The city of Stockholm. European Green capital 2010[EB/OL].[2015-12-01].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city-development/european-green-capital-2010/.

    [16][17]The City of Stockholm. Annual report[EB/OL].[2016-1-01].http://international.stockholm.se/globalassets/rapporter/annual-report-2014.pdf.

    [18]Bjerkaker S. Changing Communities. The Study Circle — For Learning and democracy[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142):260—267.

    [19]李靜,刘迪.学习圈助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访瑞典学习圈专家托瑞·珀尔森[J].世界教育信息,2015(9):59.

    [20][21]Larsson S, Nordvall H. Study circles in Sweden: An overview with a Bibli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literature. Studier avvuxen....2010:20,29.

    [22]赵中建,王志强.欧洲国家创新政策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0—222.

    [23]王立军.瑞典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7(S1):130.

    [24]Kahn, M.E. Green Cities: Urban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M].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23.

    [25]Mexico City Statement on Sustainable Learning Cities[EB/OL].[2016-3-01].http://learningcities.uil.unesco.org/resources/2nd-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learning-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