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求意,得意观言

    顾忠芬

    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我觉得品味文学语言,也需要凝视、吟哦、涵泳,才能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领悟情境,体会情感。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的阅读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散文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课标的要求也适用于散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散文教学的要旨,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精准的语言,体会作者个性化的情思,感悟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这与新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高度吻合的。所以,我觉得解读散文的着眼点是散文的语言,可以因言求意,得意观言。

    那么到底怎样因言求意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通过聆听优秀教师讲课和观看名师教学视频,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入手

    朱自清曾说过一段至今仍发人深省的话:“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诚然,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但是,散文往往是表达作家在特定情境中的特定情感,也就是那时、那地、那一刻的情感。所以,同一位作家写的各篇散文,因为情感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语言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散文时,就要抓住那一篇的语言形式。

    郑桂华老师在教《安塞腰鼓》时,就抓住了最能表现安塞腰鼓特点的词语,比如“野气”“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整齐”“壮观”“雄壮”,等等。郑老师还抓住了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语言形式,比如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还有感叹句,引导学生用心用情地反复朗读,感受安塞腰鼓的雄壮气势和作者热烈的赞颂之情。

    郑老师在教《散步》时,抓住开头的一句话:“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她根据语言的独特表达形式,以学生平常习惯的表达方式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发现作者选用句式的匠心。通过比较归纳,郑老师引导学生明确:文章选用的句式有强调的意味,郑重其事地推出一个一个镜头。就这样,郑老师抓住《散步》的语言形式,巧妙引出全篇的教学。

    二、从表达情感的语言入手

    孙绍振教授说:“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学,从某种角度说,情感始终是核心,是灵魂,是教学的重要內容。”作者的情感脉络,往往潜藏在文章的词句中。提取那些表达情路的语言,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理解文章的主旨。肖培东在教《春酒》时,机智地抓住串起全文情感脉络的几句话:“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他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以上几句饱含作者情感的语句,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读出蕴含其中的意味,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读着读着,

    学生与作者渐渐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三、从细腻描写的语言入手

    作者的人生经验,融会在他的文学经验里。“文学性的散文”,尤其是优秀的散文作品,无不追求精准的言语表达。那些个性化言语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所以,教学散文时,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并且品读细节描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丁卫军老师教《背影》,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父亲车站买橘的描写时,比较修改后的文段和原文的不同,从品味遣词造句的细微处去体会人物的情感。比如几个精准的动词:“攀”“缩”“微倾”,又如恰当的修饰词:“蹒跚”“慢慢”“肥胖”,再如表达色彩和质地的:“黑布”“黑布”“深青布”,还有两个状语:“两手”“两脚”。通过品读这些细节,学生不仅充分感受到了父亲当时艰难的处境和凄凉的心境,而且体会到父亲买橘的那一刻全然忘却了自己,为了儿子而全力付出的那一份浓浓的、深深的父爱!

    所以,真切地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情景,咀嚼细节,细细体会文中蕴含的滋味,触摸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去把握文章的情脉,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综上所述,散文往往意蕴内藏,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醉其中,让他们深入语言的腹地,真正触摸文字的肌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是散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容易忽略处,值得玩味处,特别是寄寓作者情感的词语、修辞和句式,引导学生品读、涵泳,深入文句之中,反复地去体会,细细地揣摩,领会作者在特定处境中的特定情感,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合兴初级中学(21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