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卫电影中的表义符码化

    张煜 郭晓清

    【摘 要】王家卫的电影凭借碎片式叙述结构以及对时间空间的迷恋,在表现中敏锐地勾勒出现代都市人的精神气质,成功地塑造了王氏的影视艺术风格。他的作品依托真实的环境背景,借用一些符号化的影像语言,表达出深层的主题。拒绝与被拒绝、漂泊无根以及总是在塑造角落里的边缘人主题,更是将都市人的艰难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电影中的主题选择与艺术风格,无疑是与香港后现代的华丽苍凉和空洞喧哗密不可分的。

    【关键词】王家卫;真实影像系统;象征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1-0081-01

    王家卫从1988年创作《旺角卡门》开始,风格鲜明地揭示了后现代语境下当代人的生活状态:人与人的疏离、隔绝,沟通的缺乏与障碍以及人的漂泊无根。王家卫的电影中呈现了香港特定环境之下都市人的艰难处境,有许多重复使用的重要物象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象征含义,也是通过这些物象的表达,揭示出王家卫电影中关于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这一主题。

    一、概念界定

    在《电影学原理》中为真实影像系统做了概念的界定:是指从一般现实逻辑层面上判定,影像系统内部的叙事机制在社会生活中是完全可能得以发生的事件(包括已经实际发生的事件)。真实影像系统的三大特征是:叙事机制的真实、人物的真实、时空环境的真实。

    真实影像系统的三大特征也是真实影像系统内部基本的和本质的要求。真实影像系统与电影艺术媒介“运动的声画影像”的“具体性”特性,有着天然的亲和力。王家卫电影的主题的选择:

    (一)拒绝与被拒绝

    “拒绝”是《东邪西毒》向我们展示的都市情感的种种悲剧。虽然这是一部上演在荒漠中的武侠片,但实际上反映的是现代都市人的情感状态。片中的侠客在江湖上漂泊,现代的都市人在情感上游离,都是无法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总是在拒绝与被拒绝,追寻与逃避中孤独地吊影自怜。而影片创作的产生与当时的香港社会环境紧密相连,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随之压力也愈发得大,没有时间顾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从而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疏离、隔绝以及沟通的缺乏与障碍。渐渐地人们失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开始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在处理感情上或无所适从或逃避或拒绝。对于爱的渴望与逃避、犹豫,不仅仅是王家卫电影的创作主题,其实更是现代人内心的真实感受。①

    (二)无脚鸟一样的漂泊无根

    在《阿飞正传》中,表面上看似放荡不羁的旭仔,背后隐藏的是受伤害的漂泊失落感。这其实正是王家卫影片中无根人物的恰当写照。正是因为来自内心的不安与失落或是处于社会底层,没有生活保障;或是与世俗相悖,不被传统的社会生活所接受。细细品味,这些主角人物都有共同之处,就是他们潜意识里都存在的漂泊意识。

    香港影评人张弄潮先生说:“绝大多数的香港人都缺乏历史感、民族感和政治感。因为长期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无论是在政治归属还是文化认同上,香港人内心都产生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无根感。”王家卫的电影,则是毫无保留地折射了现代香港人的焦虑不安,迷茫失落。而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寻求,更是表现出他们在漂泊中的寻根情节。②

    二、象征型物象在作品中的使用

    (一)未曾出现的“无脚鸟”

    《阿飞正传》中虽然“无脚鸟”不曾出现,但却一直萦绕在旭仔的灵魂深处,这是一个被符号化了的象征物。因为他一直的喜爱,最终鸟的命运暗示了人物的命运。鸟即是人的象征,“无脚鸟”变成了比真实更加真实的存在。

    “无脚鸟”亦可以看作是王家卫为无根的当代人所写的一个寓言。而通过王的电影,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自己的支离破碎的生活,以及我们这一代人精神无望的困境,和内心的流离失所。

    (二)电话:通往内心的路没有捷径

    电话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沟通工具,频繁地出现在王家卫的电影中,但却不是作为正常意义上的交流工具出现。很多时候,它是在象征意义上作为“现代人沟通的错位”而出现的。

    《重庆森林》中,警察223给女友家打电话,但始终没有找到她。确认失恋后,223又给许多人打电话,又是遭到了大家的拒绝。在本部影片中,导演对电话“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一功能是保留着质疑的。作为当代人,电话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沟通工具,对电话情感交流/沟通的质疑,其实也是对现代人与人之间交流可能性的质疑。就如王家卫所说,这种交流是艰难的,那我们如何能够祈求,在当下通过电话表达出我们通往他人心中的距离呢?

    王家卫的电影到处充满着物象,也处处充满着物象的象征,这些物象往往暗含人物的情感、命运。

    注释:

    ①秉米.花样年华王家卫[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1.

    ②蔡洪声.香港电影8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参考文献:

    [1]香港影业协会.香港电影[M].香港:香港影业协会年小组出版社,1991.

    [2]龙闻.解构王家卫的影像世界[J].北京:时代影视,2003.

    [3]何志军.悲美人生——解读王家卫电影[J].香港:港台文艺评论,2003.

    [4]郭晓璐.作者电影与电影作者——王家卫[J].北京:電影艺术,1997.

    [5]许亚兹.王家卫感知世界的另类表达[J].北京:电影评介,2010.

    [6].黄琳.电影学原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 煜,女,山西太原人,研究方向:电影理论与批评。郭晓清,男,汉族,福建厦门,专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现代主义电影及台湾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