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四力”建设,让广播文化报道“成风化人”

    顾振立

    【摘要】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宣传思想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其中,承载着“成风化人”重要功能的广播文化类报道更应该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来提升报道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脚力是贴近群众的基础,眼力是发现新闻价值的关键,脑力可以引领“四力”实践,体现全媒体表达的新时代记者笔力。

    【关键词】 四力? ?媒体融合? ?移动互联网? ?广播文化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1? ?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是宣传思想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新闻媒体工作者“四力”的培养、加强十分重要和紧迫。

    一、用脚力发现新闻线索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的意识形态和新闻宣传工作高度重视,他曾多次到新闻媒体进行调研,明确阐释媒体工作的重要地位,勉励新闻工作者坚持党性原则,把握信息时代传播规律,更好地完成媒体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责任感、使命感应是每一位媒体人的自我承担,踏踏实实干事业也应是媒体人的主动作为,稳扎稳打的脚力便是这种踏实作风的真实写照。

    一代代新闻前辈用脚力磨炼出来的经典新闻作品,早已成为后辈学习的典范。如果没有10个月、6000多千米的磨炼和跋涉,范长江不可能写出《中国的西北角》这样真切反映客观事实的新闻作品;如果没有6次探访兰考,20多次实地采访扶沟、宁陵等地,穆青等人也不可能采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感人至深的佳作。只有切切实实地走进采访对象的世界,用真心去感悟,用脚力去丈量,真真切切地感受创作的全过程,才会诞生激荡人心的新闻佳作。

    同样,没有充沛的脚力是无法写出一篇落脚点十分到位的文化报道的。以笔者的一篇报道《〈梁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名”?》为例,这篇报道的落脚点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华文化,但仅仅把几个象征中华文化的符号传播出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把文化的特性和风格用适合的方式讲述和传播,使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同样能被广大外国友人所知晓和喜爱。在这次新闻采写过程时,报道角度的得来有些偶然,而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记者在采访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时,从采访对象的只字片语中发现了线索,然后努力联系采访对象,最终采写出一篇有别于其他媒体报道角度的新闻作品。由此可见,脚力是基础,没有踏踏实实的采访,就不会诞生角度新颖、观点独特的新闻报道。

    笔者还注意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触达十分便利、快捷,出现了“报道百度化”的倾向,但是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记者的职责就是现场采访,只有“走”出来的新闻,才经得起时间和受众的检验。媒体记者要出现在田间、工厂的第一线,要出现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要主动跟各类采访对象接触,获得真实的第一手采访素材,才能获得难能可贵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二、用眼力去发现价值

    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坚持正面宣传,始终是硬道理。其中,眼力扮演着关键因素,媒体人必须具备发现新闻价值的好眼力,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能够真实反映社会发展历程、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线索。

    笔者所在的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努力使“上海文化”品牌成为上海的金字招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要善于发现历史变化进程中的鲜活素材,尤其是在文化品牌的创建中,记者要深入一线,去挖掘“璞玉”,去探访“潜力股”,这样的新闻报道才有价值。

    以上海夏季音乐节为例。上海夏季音乐节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年,每年都以交响乐为主线,各类音乐作品荟萃。高质量的办节模式也吸引了世界著名音乐团体的目光,美国纽约爱乐乐团连续五年登上音乐节的舞台。每年举办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如何做出新意?要在发挥脚力的同时发挥眼力,在现场寻觅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而这个线索要與上海这座城市的特性息息相关。上海的音乐爱好者众多,夏季在音乐厅及户外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十年来,关于上海夏季音乐节的报道角度每年都在发生变化,乐团的乐手组成也在发生变化,中国与前来参加音乐节的外国乐手各自有着不同的故事,夏季音乐节让人们对上海这座都市产生了不同的感受。记者带着这样的眼力,每年都会发现不同的人物故事和亮点,为“上海文化”品牌的打造找到新意。

    好眼力离不开观察,而理论学习、人生阅历都为观察奠定了基础。鲜活的细节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细节之处见精神,细节之处见真情,细节之处见人心。我们的日常生活,即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记者要发现这些值得宣扬的细节,并将它们概括、提升,与受众共同分享。

    三、用脑力引领“四力”

    脑力的增强,其实就是要有正确的导向观,而正确的导向观来源于学习,通过学习,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穿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过程。

    新闻工作者应该不断加强学习,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理论指导新闻采访实践。新闻工作者要关注国家战略、社会热点,这对于文化报道的采写显得尤为重要。以笔者的实践为例,笔者在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界博览会(第42届世界博览会)的采访过程中,着力的笔墨不仅在于向听众介绍米兰世界博览会的整体情况和亮点,更多的则是关注中外文化交流,包括中国馆的设计理念、馆内活动、园区内的文化交流活动等。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这是笔者报道的落脚点。

    多年的采访实践让笔者感到,唯有多学习、多思考,才能不断发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亮点和鲜活素材。让笔者印象比较深的一篇报道是《一座“宝库”岂能成了“仓库”或“冷库”?》,这是记者在采访全国两会时所发现的一个新闻线索,报道中列举了全国京剧电影工程中的3D版《霸王别姬》,它利用最新的电影技术,将国粹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到极致,很多年轻人也被深深吸引,其中涵盖了众多新的文化产品和创意思路。这篇报道播出后,一些业内专家觉得,这类文化报道对文化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四、笔力应是全媒体的表达

    对于笔力的理解,我们可能还停留在“妙笔生花著文章”上,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仅仅靠文字的力量已经不够,还需要借助音视频和图文并茂的方式,让优秀的新闻作品直抵人心。创新表达方式、做一个精通全媒体新闻采写编辑的人才,应是当下新闻工作者对自身的一个客观要求。未来,对于文字记者、视频记者的划分界限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全能记者”已不断涌现,这给从业者提出了专、精、深等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

    笔力是新闻之“道”的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一脉相承,互为联系,相辅相成。文以载道,新闻从业者用文字、图画、声音塑造的新闻作品,其内在的“道”是连贯的,因为新闻作品不仅是一个故事的呈现,还要启迪人心,启人入“道”,用更加丰富的表达方式来感染人、用情感共鸣的“道”触达更多受众。

    笔力要求新求变、与时俱进。当下,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而随着5G技术的到来,广播媒体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战略机遇期。当下,内容与终端已缺一不可,媒体从业者既要懂得如何生产出适应全媒体传播的内容,也要了解终端市场的最新发展趋势。跨媒体、跨行业的整合正在发生,不仅带给广播媒体更多想象空间,也带给从业者更多思考,是催人奋进的号角。技术驱动、指数级传播的内容产品逐渐占据我们的注意力。比如“人民日报”客户端在八一建军节前推出的“军装照H5”创意互动产品,浏览次数超过10亿人次,是主流媒体打造的现象级产品。这个产品主打情怀,参与感强,用户体验好,最终形成了口碑与传播效果俱佳的内容产品。

    如今,广播人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自身媒体发展谋动力。以广播报道为例,每一次采访既要给传统频率端发稿,也要给移动端发稿(含圖文和音视频),多种渠道的发稿方式已经成为广播记者的“新常态”。对于文化报道而言更是如此,从选题开始,记者就会考虑内容是否适合全媒体传播,是只进行图文传播,还是要配合视频等。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媒体在融合,记者在转型,但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我们依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四力”的紧密结合,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闻工作者的看家本领,不论是文化报道,还是其他领域的新闻采写工作,都要坚持“深翻细作走东西”的可贵品质,要秉持一股子干事业的激情和热情,仔细对待每一个标题、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措辞,努力将自己打造成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肖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