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场发生禽霍乱病例报告

    陶绍飞

    摘要:对一例鸡场发生禽霍乱病例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鸡场;禽霍乱;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7)06-0022-02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又称禽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禽出败)、禽霍乱,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鸡、鸭、鹅等禽类的一种传染病。该病以急性败血性经过和剧烈下痢为特征,慢性病例常表现为肉髯肿胀和关节炎。其病理特征为浆膜和黏膜上有小点出血,肝脏有大量坏死病灶。该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常在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呈散发或流行,成年鸡群较易感。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是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笔者曾遇一起鸡场发生禽霍乱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鸡发病情况

    2016年5月20日,同安镇某养殖户养殖的鸡群发生疫病,户主来我站咨询,请求派人前往诊治。自述利用旧农舍养鸡,现存栏70日龄鸡1 000多羽,曾接种过传染性法氏囊炎活疫苗、新城疫疫苗,近日每天都有数只鸡突然死亡,已死亡50多羽,现有病鸡80多羽,经用抗菌素治疗,仍有病鸡不断出现,疫情未能控制。

    2 临床症状

    在前一天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第二天发现鸡已在栏舍内死亡。鸡死亡前吃料、饮水正常,病鸡突然发病,鸣叫几声,翅膀拍打几下就倒地死亡。个别可见到精神沉郁,倒地挣扎,扑翅抽搐,在数分钟内死亡,整个病程呈急性过程。大部分病鸡表现精神沉郁,离群呆立,羽毛松乱,翅膀下垂,缩颈闭目,流泪,行走困难,不愿走动。用手接触其两翼感觉鸡体发热,体温升高达42~43℃。呼吸迫促,口、鼻流出混有泡沫的黏液,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严重腹泻,排出灰白色或淡绿色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污秽。死前冠和肉髯发绀,病程短,1~2 d死亡。

    3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质脆,呈黄棕色,肝表面有弥漫性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点。脾脏稍微肿大,质软,被膜下有灰白色坏死点。心冠脂肪有出血斑、点,心包内积有多量不透明淡黄色液体,心冠和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肠黏膜可见严重的充血、出血,浆膜有出血点,十二指肠尤为明显,盲肠扁桃体严重出血。泄殖腔充血和出血。肾脏充血、肿大。腹腔内有少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腺胃乳头和肌胃角膜下有出血斑。肺有高度淤血和水肿,表面有出血点。喉部、气管内充满泡沫样红色液体。冠髯内有水肿液。

    4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取典型病例的心血、肝脏、脾脏等组织分别涂片、染色、镜检。镜检检查结果:革兰氏染色可见阴性卵圆形杆苗;瑞氏染色见有两极浓染、中央部分着色较淡、呈卵圆形的杆菌。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病鸡的临床症状、解剖病理变化及组织涂片镜检等综合诊断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禽霍乱。

    6 治疗措施

    (1)隔离治疗。把鸡群中表现异常、疑似患病的鸡只立即分开,对已出现症状的病鸡进行隔离治疗。

    (2)无害化处理。将死鸡集中深埋,彻底消除鸡舍内粪便和垫料,集中堆积消毒。

    (3)消毒。养殖场地大清扫,每天清除粪便,冲洗地面。对鸡舍、饲养用具、饲养场地及鸡舍周边环境用二氯异氰脲酸钠1∶100进行全面消毒,每天1次,连用7 d。用二氯异氰脲酸钠1∶2 000进行饮水消毒,连用5 d。

    (4)治疗。鸡群用药:100 kg饲料加5 g氟苯尼考;100 kg饮水加5 g氟苯尼考,连用5 d;病鸡用庆大霉素肌注,每次0.5万U/羽,1次/d,连用3 d。经采取以上治疗措施2 d后,鸡群病情基本得到控制,5 d后鸡群全部恢复正常。

    7 平时的防疫措施

    (1)接种疫苗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应定期给鸡群免疫注射禽霍乱疫苗。对60日龄的鸡接种禽出败疫苗,每年要进行两次免疫,新引进的鸡应及时进行补免。

    (2)搞好环境卫生和场舍消毒,定期对鸡场周围环境、栏舍、用具、粪便污染物等进行消毒。

    (3)做好隔离。养殖场应与外界隔离,不能混养其他动物,外来人员不得随意进入饲养场内。

    (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群体质。提供全价饲料,保证营养供给,给予清洁饮水;避免鸡群密度过大造成拥挤,栏舍保持良好的通风及采光条件,防止潮湿,夏天要防暑降温,冬天要防寒保暖。避免各种应激反应,消除可能降低抗病能力的因素和致病诱因。

    (5)药物预防,用西药如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恩诺沙星、阿莫西林等以及中成药物如清瘟败毒散、黄连解毒散等替换拌料。添加电解多維、维它好饮水,能增强鸡抗应激反应,提高抗病力。

    (6)鸡群发生疫病时,要及时诊断,隔离治疗,病死鸡焚烧或深埋作无害化处理,严格控制传染源,防止疫病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