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微电影《突围》创作实录
沈浥 李思慧 张梦莹
摘 要:科普微电影《突围》以“检测报告的解读及运用”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创作原点,在剧本创作过程中以检测报告为基础,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相对应的实际素材;以生活中最直观的感受,将检测报告相关的科研成果进行分解与整合,最终形成艺术化的科普作品,从而将检测报告的解读和运用方法传播给大众。
关键词:科普微电影? 检测报告? 解读及运用? 科研成果? 科普作品
引言
科普微电影《突围》从社会上较为常见的科学问题入手,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调研工作,通过理论结合实际,最终形成科普作品,而该微电影的创作过程就是一个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创作的过程。本文就科普微电影《突围》的创作过程进行探讨,并研究从食品检测报告出发转换成科普微电影的过程及对应方法。
1 科普与艺术是一对矛盾体
对科普作品来说,普及科学知识既是目的也是首要任务,而文艺形式为其传播载体与表现形式,两者应是完美融合、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将科普内容以软性的方式植入剧情中,在艺术氛围中“夹带”科普内容,寓科普于娱乐。
2 科研是科普创作的基础
2.1 设定《突围》的剧本价值观
任何科普作品的首要目的都是向受众进行科普,所以其作为一种艺术手段也需要有相对应的原型,这是科普剧本创作的出发点。制作科普微电影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广泛关注,进而真正实现科学知识的普及。换言之,科普借用微电影形式进行传播的目的是科学本身,而并非科普作品。因此,科普作品需要立足于科学实践本身,以科研为基础进行科普创作。只有以实际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让科普作品有“根”,并使其经得起各种考验和推敲[1-3]。《突围》在创作之时便从当代社会现实中较为常见的5个问题入手,严格挑选题材,然后对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再通过艺术加工后形成最原始的“种子”,随后使其慢慢“生根发芽”。
2.2 检测报告涉及哪些问题
根据当前许多经济领域的研究发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其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有关,所以检测报告在企业把控质量、改良产品、提升标准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信息不对等及相关方法的缺失,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逐渐被激化;对于企业而言,其往往会受到外部构陷、产品质量、国际竞争疲软、工艺落后等问题的困扰。虽然很多企业试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但苦于综合竞爭力不够而举步维艰,故科普微电影《突围》的剧本以此为创作原点。
2.3 科普“检测报告解读”的作用
当前,需要让检测报告真正具备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检测报告可以协助企业产品研发部门进行质量升级,有助于相关新标准的制定和修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社会大众了解检测报告的真正内涵,有助于质量检验机构和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从而帮助质量检验机构履行向公众科普的社会责任,让群众监督和政府监督形成合力,促进企业的品质化发展进程。同时,此举有助于避免因为误读检测报告而导致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产生矛盾冲突,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2.4 从科研中挖掘剧情
科普微电影《突围》以“检测报告”为研究对象,以“检测报告的解读及运用”为主线,通过日常的积累,从报告中的“能力资质”“检测依据”“结论及技术要求”“检测结果”“单项判定”等方面对检测报告解读的研究进行梳理。正确运用检测报告,无论是对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安定,以及消费者的日常生活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检测报告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质量把控、产品改良、标准提升。此外,还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检测报告在3种情况下的作用和比重、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依据是商业需要还是检测数据、检测报告在未来商业战中的地位、消费者拿到检测报告后如何使用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3 从科研“矛盾”的两个方面挖掘戏剧冲突
将检测报告的解读和运用分解成5个不同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后,笔者将科研成果提炼为如下核心观点。
3.1 科普传播的社会价值
对于舆论导向有两种选择,即是疏还是堵?这是一个问题。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冲突往往源自于信息资源的不对等,许多“误读”甚至是“污蔑”也往往源于“无知”。比如,方舟子在抨击“普洱茶致癌”时使用的说法就是因为曲解了检测报告,最终在专家强有力的科普下“不攻自破”。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故对付谣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专业科普,引导受众理性思考。只有提升普通民众的理解力和知识量,才是防止谣言传播的最大武器。
3.2 检测报告的解读
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与其单纯关注科普检测报告中的某一个数据,不如教会消费者正确分析检测报告的方法。经过调研发现,大多数人在解读检测报告时只关注检测方的资质和最终的检测结果,而忽略了其它环节。事实上,检测报告不只需要查看结果合格与否。科普微电影《突围》中指出需重点关注的3点内容:①查阅检测报告首页的页首部分是否有检验资质标识,这些标识代表了出具报告的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和检测资质;②需要核对检测依据是否符合相关法令,检测报告的检测方法一般都有与之对应的规定;③要特别注意数据比对,即比对实际检测值是否符合标准规定,产品好坏的关键就在实际检测值和标准范围的关联中体现出来。
3.3 产品改良的依据
改良和制标:数据才是根本。许多学者在制定标准时将数据和标准信息的来源着眼于企业,有的甚至完全借鉴国外的标准,认为发达国家的标准更为先进。然而许多国外标准是出于保护其本土行业利益故意制造贸易壁垒的考虑而制定的,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因此,《突围》中提出了“以经验数据为起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以实验检测为基础,以反复论证为保障”的标准提升策略,期待中国标准从“解卡”走向“设卡”,最终走向“天下无卡”。
3.4 标准提升策略
产品改良是不同意见的博弈。目前,对检测报告在各个企业中的运用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企业的研发、推广和未来发展应当以经验或权威为依据;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企业的任何决策都应当以检测报告的数据为实际出发点,这样即使遇到一些负面的问题,也有能力抵抗风险,从而不被“卡脖子”。笔者在分清主次矛盾后,形成“经验是基础,数据是王道”的结论,并提出对应的标准理论。
3.5 消费者心理分析
最善良的消费者也最睿智。许多产品在走向消费群体时都有着其内涵的文化承载,而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也或多或少地会受到文化的影响。消费者是善良的,所以非常容易相信企业所描述的故事。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长期和企业之间的“博弈”中也越来越睿智,他们知道什么东西里应该承载着什么文化。
4 从戏剧冲突演变而成的故事剧情
用通俗化的语言细化故事情节形成分段台词剧本,然后系统化的进行艺术化贯穿进而形成最后的剧本。科普微电影剧本的创作和普通的科普宣传有所不同,它需要让作品同时具备故事性和艺术性,其中,科普的内容只能通过台词来潜移默化地普及与传播知识。那么,在故事构建之初就必须考虑到后续台词科普的可行性及故事逻辑的合理性,两者缺一不可。
4.1 核心价值观
科普微电影的故事旨在以小见大,科学普及检测报告的解读及运用方法,可帮助公众提升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做出明智决策的能力,并鼓励以检测报告的数据为实际出发点,宣扬本着良心为消费者开发产品的企业精神。
4.2 提炼科研成果
在科普内容上有效拓展,包括对标准化的反思,提出“以经验数据为起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以实验检测为基础,以反复论证为保障”的标准提升策略;对科学哲学的认知,向公众普及检测报告解读方法的方法论研究,提出“经验是基础,数据是王道”的标理学研究;对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的弘扬,使消费者树立基本的、理性的判断能力,传递对于“网络暴力”“网络虚假信息”的鉴别和疏通方法;对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的传播,介绍检测报告在质量把控、产品改良、标准提升方面的运用,以及传统食品工艺的改良及其标准、检测方法和市场推动作用等。
4.3 确定剧本大纲
通过对科研成果的提炼,形成对应的戏剧“内核”,然后将其串联起来并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对串联结果进行构建,形成最终的故事大纲,至此《突围》的主要剧情已构建成功。《突围》讲述了在以杨总监为代表的保守妥协“拿来主义”和“经验主义”势力、以“网络大V”大伟为代表的“打假”势力和以国际上一些恶意“设卡”和“污蔑”为代表的地方保护势力对C集团不断打压与联合围剿,最终C集团总经理谭总与闺蜜庄秘书、儿时玩伴徐总监,以检测报告数据为依仗走出特色之路,并带领企业成功突围的故事。
5 台词式科普的艺术渲染
5.1 台词创作的五点思考
二次科研的思路其实就是将科研成果进行提炼后,将其高度概括并艺术化、生活化,进而转变为台词的过程。为了确保《突围》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出现原则上的偏差,特设定了五个方面的规则。
第一,科研中必须有实际基础作为科研对象,而科普微电影则不需要——只需展示科研成果即可。
第二,科普微电影的戏剧性冲突往往需要对抗性,其具体内容在符合科技现状的同时,还应当符合故事剧情的发展及人物设定的逻辑性。
第三,科技成果多是对单一领域中全面性的论述或研究,往往晦涩难懂,因此科普微电影不宜全面表述,而是用较简单的表述呈现科研成果的核心观点。
第四,科研内容在科普微电影中的表述不应以科研成果的完整性为要求,而应当以观众的可接受程度为前提。换言之,微电影表现的科普内容应当以观众视角为立场,以剧情为贯穿,有选择性地将相关科研内容的成果转换成台词进行普及,而非科研成果的全部。
第五,由于科普微电影是在实际科研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故其不必受到具体研究对象的限制。片中涉及的产品、企业是无特定原型限制的广泛性对象,不是具体某个行业或某个企业的缩影,而应当是整个社会正能量的缩影。
5.2 原型素材的揉捏
虽然《突围》故事中的所有企业与产品均为架空虚设——无任何特定原型,但是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力求对专业术语和数据进行更为形象的表达。戏剧冲突不突兀,无煽情、无“尿点”,而是步步深入,一气呵成;几位演员朴实自然的表演,形象好、气质佳,展现了当代青年的风采;加入诗词、弹幕等元素,传统又现代……诸多元素的融合使整个故事十分贴近现實和人物,并具有人文情怀、反映现实问题,表现方式独特新颖、感染力强。影片由偏到全,十分自然、润物无声地传播了科普内容。
6 科普微电影的传播力度与传播方式
6.1 反对恶俗营销
科普微电影《突围》坚决反对恶俗营销,只做正能量的推广活动。自2019年10月28日发布预告片,截止到2020年3月20日正片上线前的相关资讯浏览量,以及预告片播放量已累计达9000余次。《突围》采用了和其他微电影完全不同的推广模式,在仔细分析融媒体的特点后,制作方坚持采用科普方式来进行科普推广的宣传策略,坚决反对单纯为了增加点击率的“博眼球”推广模式。
6.2 时势造英雄
依照原计划,影片首映会将邀请业内资深微电影影评专家,通过首映会让影评专家以权威的角度对电影进行专业点评,并以此为媒体亮点推动微电影《突围》的传播。此举需要开展线下影评交流会,从而产生高质量的主打影评。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无法按照原定计划实施,故将首映会及时调整为网上直播的方式举行——在腾讯课堂举行云首映仪式,并在之前就以食品检测报告用于危机公关的思考进行正能量的推广预热,上线数日内各平台累计总点击量迅速破万,引发了一波不小的热度。
目前,科普微电影《突围》已在上海科普公共服务平台、腾讯视频、新浪微博、哔哩哔哩、搜狐视频、好看视频、快手、优酷、爱奇艺、56视频、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上线发布。
6.3 推广也是一种科普
为扩大影片后续的影响和宣传,需要对微电影宣传媒介进行调整,即将宣传主力变更为网络发布机构和“网络大V”等,通过制造网上热点话题、网络热点问题的剖析和电影影评相互结合,形成以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为三大主线的网络宣传策略。
根据此前科研成果的内容,将微电影中各个科普点和知识点进行再次创作,形成了相关的同人小说、隐藏剧情、深入研究、科普讲座,以及各种推广文案和片段视频等,同时参加上海市及国内各类比赛,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利用各种媒介和平台增强与公众的互动性,让社会关注科普,关注质量安全,关注企业的发展和未来。
展望
目前,公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内容前所未有的丰富,因此必须用专业的声音引导消费者走出“伪科学”“反科学”的信息误区。写科普很难,写让人都能看懂的科普更难,写让人都能看懂并且还喜欢看的科普更是难上加难。科普微电影在保证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原创性,以及较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又能兼顾较好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文学性、艺术性和趣味性,避免拘泥于程式化、晦涩难懂的科学解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示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引领人们穿越神秘的科学地带,去探索未知的世界。用专业发声,弘扬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郑文华,杨靖莹.微电影:科学传播的新手段[J].青年记者,2016(36):88-89.
[2] 程昆.科普微电影概念、特点及未来发展初探[C].中国科普研究所(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科普惠民 责任与担当——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屆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科普研究所(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中国科普研究所,2013:105-112.
[3] 肖嘉琪.浅谈新形势下科普微电影发展的意义[J]. 商品与质量, 2016(15):71.
基金项目:上海市2019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科普领域项目,检测报告的解读及运用(项目编号:19DZ230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