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期刊论文引言写作的对比研究:元话语视角
周薇薇 孙启耀
【摘 要】元话语是构建学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它充分体现了读者与作者互动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反映了二者与语篇的关系。虽然对元话语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完全成熟,但也是写作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文章选取了中西方学者论文各25篇作为语料,以Hyland的元话语理论为研究框架,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学者期刊论文引言部分中元话语的比例、共同点与不同点,指出中外学者在过渡类元话语、依据类元话语、限定成分元话语和承诺标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比较相似,而在增强标记元话语、自我指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同时发现,元话语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研究期望对今后中国学者的引言写作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期刊论文;引言写作;元话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4-0083-03
【收稿日期】2017-12-04
【基金项目】2016年教育部项目“学术语篇中批评言语行为的互文性分析”,编号为16YJA740007;2017年教育部项目“网络媒介审判中权力话语边界的隐形操控机制研究”,编号为17YAZH061;2016黑龙江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中国老年人文化群体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价值观模式研究”,编号为16YYB04;2016中央高校专项基金项目“文本类型与情态成分的人际意义研究”,编号为HEUCF161205
【作者简介】周薇薇(1981—),女,哈尔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二语习得;孙启耀(1957—),男,哈尔滨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 “元话语”(metadiscourse)最早由Harris于1959年提出,“指用于组织话语、表达作者对话语的观点、涉及读者反应的一种方法。”[1]Schiffrin(1980:231)认为元话语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和修辞含义,可以用来组织话语、传递主观意图。[2]Crismore(1989)提出元话语是我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表现了我们表达的不同属性、背景和立场。尽管研究者对于元话语的表达各不相同,但是综合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元话语是交际中的重要手段,支持说话人/作者的立场,建立与听者/读者的关系。[3]简言之,元话语能够帮助听者/读者理解话语内容、解读以及评价说话人/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图。
总体来看,在西方有关元话语的研究主要从口语和书面语两个角度展开。[4—7]在口语研究方面,元话语与交际紧密相连,Schiffrin(1980)指出说话者在交流时经常使用诸如Well之类的语言表达形式组织和评价话语。[8]Williams(1981)是第一个正式使用“metadiscourse”一词的学者,并从写作的角度对元话语进行研究。[9]Hyland(1998)将元话语称作“话语中的话语(discourse in discourse)”,并指出它在写作、阅读及文本结构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写作是一种社会性活动,体现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交流,元话语研究的重点就是作者如何向读者传递写作目的。[10]
Hyland(Hyland,2005:49)将元话语分为两大类:[11](1)交互式元话语(interactive),其中包含5小类,分别为:表达句子之间关系的过渡类元话语,如in addition, but, and等;标识文本顺序清晰结构的框架标记类元话语,如finally, to conclude等;指示语篇其他部分的内指标记类元话语,如in section 1, see Fig...等;指示其他语篇信息的依据类元话语,如according to X; Z states等;解释命题意义的编码标记类元话语,如namely, such as等。(2)人际元话语(interactional),起到了将读者纳入语篇的作用,也细化分为5小类:保证认可度的限定成分元话语, 如might; perhaps; possible; about等;强调重要性的增强标记元话语,如in fact; definitely; it is clear that等;表达作者对命题态度的态度标记语元话语,如Un fortunately; I agree; surprisingly等;彰显作者存在的自我指称元话语,如I; we; my; me; our等;以及明示作者与读者关系的承诺标记元话语,如consider, note, you can see that等。
在国内,元话语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元话语的特点、性质、分类、概念、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2—14]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元话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术英语写作、新闻报道分析,学生论文中元话语的功能等。[15—17]然而,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国内学者元话语的使用上,而对元话语的对比研究,则少之又少。本文借助Hyland元话语框架,以中国学者及西方学者发表的期刊论文为研究语料,对学术论文引言中的元话语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中西方学者在学术论文引言中元话语的使用情况。
一、研究設计
1.研究目的及目标
笔者一直从事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经过多年与学生的交流发现,用英语撰写并发表期刊论文成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学生在将研究成果转换为英文论文的时候,都是先撰写中文论文,再将其翻译成英语,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如文章逻辑结构不连贯,英文表达不准确、不地道,语法句法出现大量错误。在整个期刊论文中,引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概括论文的内容框架,还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发展,提出不足,进而突出作者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发展脉络。相对来讲,引言是摘要的延伸,能给读者提供更为详尽的概括性内容。本文期望借助Hyland元话语框架,对中外学者英语期刊论文的引言部分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学者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提供帮助。本研究希望实现以下研究目标:(1)中西方学者在引言部分使用交互式元话语的情况;(2)中西方学者在引言部分使用人际元话语的情况;(3)中西方学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话语的侧重点;(4)为中国学者借助元话语提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供建议。
2.语料来源
为实现以上目标,随机选取了中西方学者发表的英语期刊论文,涉及理、工、文、管等专业。中西方学者英语学术论文各25篇,共50篇。建立了小型语料库I和II。我们在选取论文时注意到了所选论文专业的均衡性。同时,在选取西方学者论文时,尽量注意选取英美本族语人的论文,力求将来的对比分析具有一定的应用意义(这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仅凭论文作者姓名和工作地点来确定作者身份不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1.交互式元话语的使用对比分析
笔者依据Hyland统计的各小类元话语,进行查找搜索,得出以下数据:西方学者在过渡类元话语、框架类元话语、内指类元话语、依据类元话、编码类元话语方面的使用分别是89,3,0,67,和28,而中国学者的使用数量分别为81,7,0,63,12。
“交际元话语是作者用于构建层次分明、结构清楚的文本的语言手段。各交际元话语次类的使用趋势相同,不过每周手段无论是使用聘书还是语言形式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18]本研究的数据结果表明:在引言部分,中外学者普遍使用过渡类元话语,出现的位置大致有两处,一是在开头,介绍研究背景之处,用来对之前研究的回顾;二是在过渡到作者本人展开研究之处,用来揭示前人研究不足,引出作者所研究的内容。框架标记类元话语,尤其是在西方学者的期刊论文中,出现频率不高。中国学者的期刊中偶尔在引言结束之处出现该类元话语,做出对全文的简要介绍。内指类元话语与框架标记类元话语相似,无论是西方学者论文还是在中国学者论文中,几乎都没有出现,这与引言部分概括性叙述的特点有关,一般很少有学者会在该部分提及具体的研究和数据分析。依据类元话语经常出现在中外学者的论文中,比例几乎相同,这也跟引言的特点相关,学者需要做出文献综述,需要使用依据类元话语进行之前学者研究及观点的总结。编码标记类元话语普遍出现在西方学者的期刊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涉猎较少。
2.人际元话语的使用对比分析
通过人际元话语,读者可以积极参与文章的理解过程。统计结果表明:西方学者在人际元话语的使用方面,频率较多。相较于交互元话语,中国学者使用人际元话语的比例较小。人际元话语的5个小类中,西方学者更倾向于使用限定成分元话语(92个),突出前人及当前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未来的推广提出倾向性和可能性。中国学者更多使用增强标记元话语(54个),习惯在总结一项研究成果之前,加上肯定性的短语或句型,这与中国人的写作思路相契合。在人际元话语部分,中外学者文章中不尽相同的一个现象是:西方学者几乎不使用态度标记语元话语,原因在于引言部分强调综合叙述及对整体文章的统领,作者无法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国学者相对来讲,使用的频率較高。正如赵姝梅所提出的,国内作者往往使用一些表达强意的动词比如(think, believe)以及意义强烈的情态助动词,更多地做出肯定的断言、结论。[19]此外,双方都倾向于使用承诺标记元话语,通过使用consider等词,进入文章目的的陈述。在自我指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出现了差别最大的情况:几乎每个西方学者的文章都会出现,而中国学者却几乎都没有用到过自我指称的词汇。这一发现与王湘,刘金明(2016)的研究有所不同,他们认为:“无论中文学术著作前言还是英文学术著作前言互动元话语使用率最高的都是自我提及语,分别占到了总用量的52.4%和49.6%。”笔者认为,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在于预料选择的广度及数目有一定的差异。与此同时,他们认为:“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不仅能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而且让读者认为这书是作者的亲身经验,从而提升读者对作者所写内容的信任感,增加书籍的接受性。”[20]
3.讨论
(1)中外学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话语的相同点。综合来看,中外学者在过渡类元话语、依据类元话语、限定成分元话语和承诺标记元话语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使用的频率都比较高,且比例差别不大。这些元话语的出现能够增强文章的连贯性,搭建很好的阅读体系,帮助读者理解各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的引言部分更客观,具备引领全文的功能。
此外,中外学者双方都使用较少的元话语为内指标记类元话语和态度标记元话语。通过位置的指示可以清楚地解释数据,说明现象,所以一般来说,表示内指标记类的词汇通常在“结果与讨论”部分出现。态度标记元话语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而期刊论文强调客观性,所以不适合在内容上加入表达作者强烈主观态度的表达形式。
(2)中外学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话语的不同点。中外学者在引言部分使用元话语具有各自的特点。从数量上看,西方学者使用元话语的数量要高于中国学者,尤其是互动式元话语方面。从类别上分析发现,二者很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学者普遍使用西方学者不太采用的增强标记元话语,而西方学者则更多的使用中国学者很少涉猎的编码标记类元话语和自我指称元话语。
相对来说,由于西方学者一般都是以英语为母语,所以在语言和结构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写作的水平更高,也更地道一些。对中国学者而言,英语是第二外语,在写作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母语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的干扰。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50篇中外学者期刊论文的引言中出现的元话语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元话语的存在能够让作者充分表达自己的写作目的,帮助读者有效地解读论文内容。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存在差异,无论是交互式元话语还是人际元话语的使用都存在一定的异同。中西方学者在过渡类元话语、依据类元话语、限定成分元话语和承诺标记元话语等使用方面差别不大,而在增加标记元话语,自我指称元话语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对这些异同点的探讨及原因进行分析对中国学者引言写作中元话语的合理使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8]唐建萍.元话语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 2010(1):96—101.
[2]Schiffrin, D. Metatalk: Organizational and evaluative brackets in discourse[J].Sociological Inquiry: Languag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1980,50(3—4):199—236.
[3]Crismore,A.Talking with Readers: Metadiscourse as Rhetorical Act[M].New York: Peter Lang, 1989.
[4]Leech, G. Semantics[M].England: Pelican, 1974.
[5][9]Williams, J.M. Style: Ten Lessons in Clarityand Grace[M].Boston: Scott Foresman, 1981.
[6]Hyland.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moki., 1994/2004.
[7]Abdi & Reza. Metadiscourse in research articles: introducing a CP-based underlying model. Germany: LAP Lambert Academic Pub, 2010.
[10]Hyland. K. Persuasion and Context: the Pragmatics of Academic Discourse[J].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8(30):437—455.
[11]Hyland, K. Metadiscourse: Exploring Interaction in Writing[M].London: Continuum, 2005.
[12]徐赳赳.關于元话语的范围和分类[J].当代语言学,2006(4):345—353.
[13]辛志英,黄国文.元话语的评价赋值功能[J].外语教学,2010(11):1—5.
[14]周歧军.学术论文摘要中的元话语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14(3):114—117.
[15]李天贤,庞继贤.学术写作中元话语的互动功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266—271.
[16]穆从军.中英文报纸社论之元话语标记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35—43.
[17]黄萍,赵冰.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学者国际期刊英语论文发表之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44—48.
[18]阮先玉,胥瑾.英汉学术语篇中的元话语对比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6(1):96—103.
[19]赵姝梅.英语本民族与非本民族语言人学术语篇元语篇对比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0]王湘,刘金明.英汉学术著作前言中的互动元话语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1):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