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视阈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廖开颜

    摘要:本文试图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比较学习的一般规律性认识。文章从背景原因、过程内容、价值评判、性质界定四个维度,得出历史教学的比较范式;以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为案例,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呈现出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等历史素养在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基本路径。

    关键词:比较?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世界上没有两条一样的河流,也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但是,不同事件之间具有相似性、相关性。比较学习法针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比较、研判、提炼,总结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其有助于洞察规律,把握特质,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形成完整的知识图谱。

    通过比较学习融入时空观念,可以形成批判性思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历史事物并非孤立而存,彼此间有着密切联系,且具一定的融通性。然人类历史长河浩瀚无边,要想把零散、孤立的历史事物加以关联、比较、综合,可以尝试借助批判性思维提供的宽广视野,搭建清晰的时空尺度,从而洞悉史事的本质性、阶段性、整体性,渐进地培养交错时空素养。”启发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完全可以成为启发教育的前奏曲和学生历史思维的生长点。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常常运用比较教学法,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在对历史事件的对比中,促使学生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演进的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文以“世界资本主义的扩展”单元中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为例,建构比较学习范式和模型。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比较是挖掘事件背景的利器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推进器。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改革的发生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国家通过改革战胜危机,为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改革的主持者表现出极强的魄力和历史担当意识,争取社会各阶层的响应和拥护,推进历史改革走向纵深。改革的前夜,国家往往面临着外忧内患,社会的肌体千疮百孔,社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这种特定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倒逼国家走上改革之路,改革的主持者带领国家之舟,驶向未来。

    1853-1856年,俄国同土耳其进行了克里木半岛之战,俄国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俄国实力的落后,进而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农奴甚至在战争前一直是极度不安的。事实上,在1825至1855年尼古拉一世统治的30年间,已爆发了500多次农民骚动。随着克里米亚的灾难,农奴的不断上升的压力变得不可抗拒起来,尼古拉的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在内外交困的时代背景下,俄国走上了农奴制改革道路。

    日本明治维新前的时代背景和俄国极其相似。内有幕府统治的危机,天皇大权旁落,幕府里的将军拥有实权,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日本同欧美国家的距离。外有美国黑船事件,日本被迫卷入资本主义经济的旋涡。内忧外患交织,危局险象丛生,由此引起了明治天皇主持的改革。

    笔者发现,内忧外患是引起革命的根本原因,历史的合力是历史事件爆发的必然性。当我们把视野移向中国,晚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发生的时代背景,也应从内忧外患的范式中去找寻。

    二、青草更青处漫溯——比较是强化事件内容的良方

    过程和内容是历史学习的主要元素,也是涵养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文本载体。对核心内容的比较有助于化繁为简,可以厘清不同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俄国的农奴在农奴制改革过程中,通过出钱赎买一块份地,不过价格高于当时的土地价格,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出农奴制改革维护了地主和贵族的利益。但是历史终将以顽强的力量向前推进,随着资金、劳动力和国内市场等条件的具备,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就驶上了快车道。

    1868年3月,日本新政府颁布了《五条誓文》,内容包括:一、广兴会议, 万事决于公论;二、上下一心,盛行经纶;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毋使人心倦怠;四、破除旧来之陋习,一本天地之公道;五、求知识于世界,大振皇国之基础。《五条誓文》表明了日本改革旧制度、向西方学习的决心,成为明治维新的政治纲领。

    “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所盼望的东西。”如果说日本大化改新是从汉字、服装、饮食、茶道等方面全方位学习东方的中国,从而完成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话,那么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出发点在于脱亚为欧,全盘向西方学习,促使日本完成从封建国家走向资本主义国家的时代嬗变。

    日本明治维新在经济方面的举措包括推进地税改革,也就是承认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而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俄国和日本的改革中都有土地方面的内容。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料,对土地的诉求和热衷,可以说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比较是厘清价值判断的尺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习历史的三维目标之一。而通过比较学习法,易找出不同历史事件的价值取向,及时归纳出价值判断中的异同点,从而使历史学习从历史叙述的维度走向历史评价的维度。

    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深入。通过1861年改革,农奴虽然牺牲了一些利益,但是获取了人身自由,贵族资本家在改革过程中积累了资金。因此,农奴制改革取得了资金和劳动力,其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双翼”,这样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不可否认,改革保留了沙皇专制统治,并没有彻底废除农奴制,这一任务在1917年的二月革命中才得以完成。

    农奴制改革之后,俄国国力强盛,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俄国也要像英法国家那样拓展海外殖民地和生存空间,从而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比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俄国就参与其中。

    “因此,日本社会正处于转变之中。它正经历着深刻的经济和社会变化,而这又导致了政治上的紧张局势;这种紧张局势在海军准将佩里迫使日本打开贸易大门时达到极限。日本人之所以很乐于在西方的影响下改造他们的社会,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充分认识到这个社会需要改造。”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通过废藩置县、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措施,成功摆脱了民族危机,并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在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日本保留了军国主义的残余,开始走向了疯狂的对外扩张之路,比如对中国发起甲午中日战争和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在进行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价值维度对比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国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都迈向了对外扩张之路。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擴张史可以说就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血泪史。资本主义国家所谓“辉煌”是以牺牲弱小国家主权为前提的。

    四、小蕾深藏数点红——比较是洞察事件本质的慧眼

    历史事件的本质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其本质的界定涉及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历史核心素养。

    如果对历史事件的性质把握不住或不准,就分不清历史的本来面貌。比如俄国历史上的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改革,前者是封建性质的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前者开启了俄国近代化进程,后者推动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再如,俄国1917年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本质上也是有巨大区别的。如果从社会转型的角度出发,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十月革命都完成了俄国历史社会性质的转变。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向后看,其具有不彻底性,保留农奴制的残余,向前看则促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笔者在此讨论的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本质的比较,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的表象走向历史的内核。显然,二者共同构成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和扩张的重要环节。这也是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南北战争和日本明治维新被统摄在资本主义的扩展这一专题之中的根源所在。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从性质上来说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农奴制改革的主导者是亚历山大二世,明治维新的主导者是明治天皇。正因为是改革,所以我们发现两者都保留残余。而历史的自下而上的革命往往如暴风骤雨,沿着这一研究路径和历史的内在逻辑去分析,学生也就比较容易把握改革和革命的区别。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等到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历史的学习和研究大致也经历这样的过程。恰当并娴熟地运用比较法,会拓展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如此我们的历史研究就会走向大境界。

    参考文献:

    [1]吴碧芳.批判性思维视域下“渐次”培育时空观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综合),2020(4):33.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