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认知能力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思考
罗楚新 王通
[摘要]非认知能力是一种心理素质,在大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它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品质起着内化、养成的作用。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挑战,其原因从外部环境来说,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需求不足;从大学生自身素质和对社会适应性来看,是就业信心和职业规划模糊,缺乏职业方向和就业能动性。从非认知能力入手,挖掘大学生就业潜能,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增强大学生就业主动性,合理规划大学生学业生涯,进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有助于推动大学生顺利就业和成长成才。[关键词]非认知能力;就业力;职业规划;大学生;创业[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3.020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也持续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是一项民心工程,关乎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就业,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就业仍很困难,究其原因,除了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毕业生自身有关。笔者多年从事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在实践中发现,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就业能力,而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主动性的挖掘、职业兴趣的激发,未能从心理上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职场的适应性,使其变“我被就业”为“我要就业”,克服其进入职场的不适应性,使其适合社会的需求。目前,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从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和结构、经济结构和增速等外部环境因素分析的居多,而从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能动性和就业动力分析的较少。鉴于此,本文拟引入“非认知能力”概念,通过对非认知能力与大学生就业力之关系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主动性,找到一条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途径。一、非认知能力与大学生教育培养非认知能力是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的,195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提出,它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的虽非智能因素但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心理素质与能力,包括情动力、注意力、意志力、自评力、调控力等心理素质能力。[1]对于非认知能力对教育与职业的影响,早期研究者S.Bowles等[2]提出在职业发展中非认知能力比认知能力更加重要,认知能力对个体的影响作用仅占大约20%,而非认知能力对个体的影响作用则占到80%。Cunha等[3]从批判的角度,重新审视人力资本中“非认知”与“认知”2类人力资本各自在个人事业成功上所发挥的影响,认为人力资本中的非认知部分可以用来测量许多结果,如教育成就、劳动市场的成果,以及对人生命运有重大影响的风险行为。非认知能力对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作用。在大学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还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品质,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以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应严格要求,着力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恪守纪律、作风优良的品格,以使其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固化下来。在大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主动面向社会、积极解决实际问题、更加注重协同配合的能力,以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合格大学生,为他们今后顺利就业、走向社会做好铺垫。[4]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在待就业人数连年递增而就业岗位又有限的今天,就业与岗位的不平衡使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下面我们从外部环境和学生自身2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外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力有限。我国经济现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逐步淘汰一些落后产能,而新兴产业产能近年来也有过剩的趋势,对大学生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弱,这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形成强烈反差,使就业矛盾凸显。二是大学生培养学历层次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在应试教育模式,以及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等单位招聘需求的引导下,大部分学生只愿意接受本科教育,造成了我国本科生供给太多,职业技术毕业生供给太少,导致能适应就业岗位较多的其他类型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太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同时,由于学历层次的问题,导致我国大学生毕业时更多人去选择就业,而极少人选择创业,这与国外发达国家本科生毕业后多选择创业的情况相差较大[5]。2.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从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对社会适应性来看,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适应能力较低。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角色转换慢,人际沟通能力较差,导致他们融入社会的能力较差,要想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强化其职业角色意识,使其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构建提升个人素质的畅通路径。二是职业规划缺乏定位。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缺乏职业规划能力,对未来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定位,毕业时就业迷茫,对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没有清晰的概念,就业导向缺失。这样即便是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个人定位存在问题,对工作满意度不高,也往往不能坚持下去,频繁更换工作。三是就业主动性较低、自信心不足。如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90后”,从小被家长呵护,受挫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在经历几次求职失败后,甚至会丧失求职信心,造成就业主动性降低,有不少学生会选择考研和出国等方式推迟就业。四是求职技能较低。缺乏求职技能是大学生求职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如缺乏求职目标,即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工作地点没有明确的定位。五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求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凸显,如薪酬待遇不高、城市魅力不足、事业平台不佳等,这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而当他们进入用人单位后,往往要经历实习期,在此阶段他们多被用人单位安排在基层岗位工作,如果缺乏良好的意志力,则很难坚持下去,很多毕业生在实习期就辞职了,更谈不上良好的发展前景了。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就业主动性不够、就业信心不足、沟通能力不强、团队意识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就业动力和意志,我们需从非认知能力入手,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情感、意志、自我评价等内在素质,提高大学生非认知能力,使其与就业技能相互培养、相互促进,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三、大学生非认知能力培养途径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学业好,还要求大学生有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力强,还要求大学生有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本专业有所建树,还要求大学生有涉猎其他学科的联想意识和创新思维。对大学生进入非认知能力培养,将就业准备、就业技能与大学生的情感力、意志力相结合,会大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1.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切实做好大学生学业生涯教育
学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自我分析、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在校学习的阶段目标和总体目标,拟定实现目标的步骤和具体实施方法的过程。正确制定学业生涯规划并有效执行是个人良好性格的一种体现,表现了一个人的意志力。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意志力的一个较佳的途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的。科学规划学业生涯并执行到位与学生性格、兴趣、特长等关系密切,即与非认知因素有关。高等学校对学生的学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入学时抓起,开展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系统化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择业观;指导学生进行学业生涯的选择与职业生涯的规划,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考虑个人性格特征,制定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在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执行情况。
学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要鼓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身的非认知能力,使其在各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为自己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2.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提高大学生就业潜力
兴趣是非认知能力的重要内容。就业潜力是指潜在的就业能力和力量,包括职业兴趣、就业主动性等。通过挖掘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助推大学生在对自身科学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有效就业。
职业兴趣是非认知因素的一种,高校可通过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学生在明确职业兴趣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业生涯规划,如工科专业的学生,职业定位可以是研究型岗位,也可以是管理型岗位,如果职业兴趣确定为研究型岗位,学生应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其综合素质;如果职业兴趣确定为管理型岗位,那么应在保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等,以满足管理岗位要求。
就业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主动就业,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基于此,应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传达主动意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性,早准备、早动手,尽早谋划,设置模拟场景,让学生主动在求职现场中充分体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等环节,增强就业的紧迫感和现场感,从而提高就业成功率。相关调查表明,就业主动性强的学生更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在用人单位进行招聘宣讲时,具备主动性意识的学生会主动向用人单位提供服务或者帮助,此行为表明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主动意识,可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印象,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就会占居主动性。
3.提升大学生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是指个体从事某种始创性或开拓性的工作,并能取得成效,它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其已成为大学生除就业外的一种新型现象,并逐渐发展为大学生毕业去向的主流之一。[6]
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创业品质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其内涵是培养大学生具备坚定的信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意识、吃苦精神、勤奋、毅力等品质;创业能力是提高活动效率并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包括人际交往、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创业知识则是指和创业有关的经营与管理知识。其中,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都属于非认知能力。创业教育的途径为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和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以专业设置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开设创业指导课程;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应有效利用学校各种传媒,如广播、校报和橱窗等,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成功案例等,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借助成立创业者协会,如成立模拟公司等方式,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其创业素质等。
四、结语
总之,在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中,非认知能力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追求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今天,非认知能力对于大学生就业能起到准备和促进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学业生涯规划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兴趣,挖掘大学生的就业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实现大学生充分有效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Bowles S,Ginitis H.Schooling in capitalist America revisited[J].Sociology Education,2002(1):1.
[3]Cunha,Flavio,Heckman,et al.The technology of skill formation[J].American Econcmic Review,2007(2):31.
[4]安士伟,罗楚新.非认知能力培养与大学生日常管理效能的关联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3.
[5]杨丽芳.大学生入学教育与学涯规划[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6]陈艳红.浅析当代大学生创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8(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