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核心素养的落实策略
汪胜 田馨铭
摘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9—2020学年度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全面展开。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作为培训重点。由于教与学的特殊性,每个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千差万别,这就给核心素养落实策略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空间。根据培训收获以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领会程度,我们对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加以理论分析,归纳提炼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数字化学习?计算思维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改变过去枯燥讲解的模式,专家将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诠释课程理念、标准;一线名师互动交流、侃侃而谈,展示他们的创新方法……立师德,听故事,我们的素养在提升,师德在升华!
进一步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互动,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内涵;改进教学策略,打造高效课堂,把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基于此,12门培训必修功课中,我们结合实际,选修6门功课,学习时长1296分钟。利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探索高考综合改革与高中育人模式改革,加快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一、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内容,领会核心素养
参加远程培训,弥补理论不足。课程标准是开展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具体又详细,引领一线教师备课、上课。
钻研教材内容,助力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包含4个模块教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与他人开展团队合作、思想交流,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深入理解信息技术,明确信息社会责任,逐步形成新时代价值观。
认清形势,与时代接轨,理解和领会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使高中生社会化的要求与人的社会性需求相吻合,培养每个个体应该具备的品质,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二、开展个性化研究性学习活动,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实践中我们大胆尝试,在上好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第二节课出示研究性学习任务——制作多媒体作品。从下列4个主题中任选一个:
1.我爱大别山的兰花:①大别山野生兰花滥挖现象;②大别山兰花的价值;③野生兰花图片;④兰花的艺术和文化;⑤兰花的故事;⑥春兰和惠兰;⑦兰花守护者——我的担当;⑧生态大别山——天然氧吧。
2.可爱的家乡——红色霍山:①霍山概况;②红土地的故事;③新中国第一坝;④淠河柔情;⑤大别山主峰白马尖;⑥铜锣寨风光;⑦龙井峡瀑布群;⑧小南岳风景名胜。
3.我们的校园——安徽省霍山中学:①学校概况;②校园文化;③教师风采;④学生园地;⑤素质教育剪影;⑥思源湖诗情画意。
4.风筝的故事——放飞青春梦想:①风筝简介;②风筝故事;③风筝制作技术;④风筝文化;⑤风筝的故乡;⑥风筝发展历史探究;⑦放飞理想;⑧技术创新与中国梦。
作品要求:
1.电子板报:版面A4纸大小、有主次之分,页边距1.5厘米,由刊头、刊眉、导读、标题、图片、装饰图案组成,整体感强,色彩搭配和谐;正文以宋体或楷体为主,字号五号,标题大小合适,图文并茂。
2.网页形式:页面采用框架结构,版面由标题区、目录区和内容区三部分组成,背景图案自行设计。页面不宜太长,以1或2屏为好。图像采用JPEG和GIF格式,动画采用flash格式。
3.ppt演示文稿:整体风格统一,画面美观大方;背景图片以纯色为宜,字体颜色和背景明显区分,整个文稿使用颜色不超过4种,避免使用红色等明亮色;页面排版简洁大方,层次分明;避免大量文字性描述;多使用黑体,字号在16号以上;适当添加动画和插图;有目录和索引;遵循直观明了原则,能用图的就少用文字。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探究。每小组5人,实行小组长负责制。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从选题、制订方案直到完成作品。
评价展示:依据课本P70表3-9多媒体作品参考评价表进行打分,每班选出4个作品参加年级评比,按照量化分数高低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2名,获奖作品由教务处统一安排展出。
活动意义:①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使其形成勇于擔当、敢于负责的个性品格。②小组成员走访调查、阅读报刊、上网搜索材料,交流共享、归纳整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逐步形成较强的信息意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提高了学生对信息的辨别能力。③课堂时间固定,教师讲解受限,很多知识和技能要靠学生自己学习或者小组合作探究才能获得。大数据、云学习帮助小组成员获取想要的知识,这是逐步形成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根源所在。制作时代感强、内容好、形式活泼的多媒体作品,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正是创新的真谛所在。④研究性学习时间较长,小组成员通过同伴交流、技术合作,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提高个人数字化竞争力,进而形成计算思维。⑤四个选题贴近生活,带领学生走进家乡,领略自然风光,捕捉历史与文化,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爱国情感,增强信息社会责任感。
三、编制计算机程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基础》中的“编制计算机程序”是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内容。实践表明,学生对计算机编程有畏惧心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编程难度较大,抽象又枯燥;②大多数学生认为编程不纳入高考范围,不必用心学;③投入时间少,难有获得感;④传统授课方式很难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掌握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知识,使用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算法。学习计算机编程是大势所趋,提升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势在必行。为此,我们成立“高一编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授课,吸收编程爱好者学习算法与程序设计。除了培养信息学拔尖人才外,还注重“金字塔”底座学生。“编程爱好者”影响着其他学生,刺激一部分学生加入计算机编程行列。
1.利用游戏化学习,开展《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与游戏化元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借助于翻转课堂,拓展教学时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完美结合课程理念,变换课堂角色。
3.利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四、深度融合其他学科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
开展研究性学习及设置“高一编程学习小组”拓宽了信息技术教学渠道,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他们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但这还不够,信息技术教师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去,探索教学模式,真正实现学科深度融合。
1.与历史学科合作,利用WebQuest学案——《认识李鸿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高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媒体自主学习,交流、互动、共享,小组合作探究,以信息意识助力计算思维发展。
2.借助于信息技术,我们申请了两个课题:①市级课题《数字化校园平台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立项号:LK17019);②省级教育信息技术课题《游戏化学习在高中学科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立项号:AH2017140)。
两个课题共吸收24位教师、1080名学生参与。
新课程背景下,一线教师应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其他学科深度融合策略,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的具体行动。我们从“翻转课堂”本土化入手,一改传统模式,拓展教学时空。我们从最为敏感的游戏入手,开展游戏化学习应用研究,探索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策略,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提升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数字化学习、智能不断涌现,中小学教育正在变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任重道远,除了进一步学习新一轮课程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外,还要担当学校教育信息技术领路人,为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帮助,做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开拓者。
参考文献:
[1]广东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信息技术基础(必修)[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顾建军,吴铁军.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