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四个自信”
雷芸
【摘 要】近些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以“告别革命”“重新评价”历史为由,否定革命、否定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丑化正面人物,曲解民族文化,胡乱改编历史文艺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四个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基于对国史、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正确认知基础上的自信,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历史虚无主义动摇和削弱了“四个自信”的认知基础,对此要有清醒认识。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6-0025-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要坚持“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四个自信”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基于对党史国史、中国近现代史正确认知上的自信。近年来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根本原则和客观全面研究方法,否认历史认识科学性,动摇削弱了“四个自信”。
一、 否定中国革命动摇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 否定革命就是否定党领导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史
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突出的表现是贬损革命,诋毁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及其成就。渲染革命“弊端”,把革命描述成“容易使人发狂,丧失理智”,攻击“中国20世纪选择革命的方式是令人叹息的百年疯狂和幼稚”,认为革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阻碍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只有改良才是中国发展的最好出路。[1](P.15)他们否定近代农民运动,认为“每次农民运动都造成社会生产大规模的破坏”,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廷“新政”贬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党领导的革命运动等等,这些言论割裂历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否定历史的内在逻辑,以支流代替主流,以主观代替客观,违背把历史事件放到当时条件下分析的唯物主义方法,带来的危害是否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所取得的成绩,从根本上否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二)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尽艰难万险、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谁能够带领人民完成这个任务谁就能够成为决定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领导力量。中国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出演主角,然而不触动封建根基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改良运动,农民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国救民的历史任务,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而中国共产党勇挑历史重担,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義制度;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奠定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呈现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 否定革命领袖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
(一)全盘否定党的领袖即否定这个政党的指导思想及路线方针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另一特点是对历史人物任意解释刻意歪曲,让历史事实失去应有的严肃和真实。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重新评价”历史为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全面剖析”,甚至人身攻击,尤其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他们把毛泽东描写成一个专制、独裁者,从纠正毛泽东的错误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历史贡献,甚至《毛泽东选集》中的文章也被人“考证”不是毛泽东写的了,对建党、建军、建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作出杰出贡献领袖的否定就是对他领导时代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否定,更主要的是对他领导的那段历史和毛泽东思想的否定。毛泽东思想被否定了也就从源头上动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的必要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砍掉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面旗就从根本上抹杀了我们党、人民军队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必然性,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党和人民军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也就从源头上否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 P.13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行动指南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新鲜经验,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产生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且正确的理论体系。科学性在于它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同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正确性在于它指导实践取得实际效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实现世界范围内最多人口脱贫,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足以证明它的正确性。
三、 批评个别失误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削弱制度自信
(一)对历史进行选择性评价是典型唯心主义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者以选择论为指导,以历史假设为前提,不以历史事实为出发点,随心所欲挑选零碎历史加以剪裁,他们常常紧盯个别问题不放,比如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归咎于社会主义制度和公有制经济,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借批评“文革”否定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发展历史。把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腐败问题等问题归咎于我国的经济制度和改革开放本身等等。当今世界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完美,它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发展,理想的制度应该符合自己国情、符合人民利益且推动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虽遭遇挫折但仍取得巨大成就,那些探索中的失误,成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和建设的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且比较优越的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特点和优越性。经济制度方面,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市场的竞争机制,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政治制度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有效保证人民参政议政,广泛行使民主和自由权。文化制度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先进文化制度。社会制度方面,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确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体制,利于保障和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和谐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出了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保证。
四、 历史虚无主义导致文化虚无主义必然削弱文化自信
(一)历史的虚无必然导致文化的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否认优秀文化承载的价值观,对传统历史观肆意解构,消解文化认同。他们笔下,我们的民族“愚昧、丑陋”充满“奴性”,中华优秀文化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现代化要乞灵于西方“蓝色文明”。令人忧虑的是当下我国一些历史影视存在“去历史化”现象,“戏说”“大话”“水煮”成为“时尚”,部分文艺作品强调按人性论原则改编历史,反动势力、反面人物被大加赞扬,慈禧、袁世凯等成了现代化的开拓者,汪精卫等成了保护国土的有功者,英雄人物被丑化,恶搞“红色经典”,《沙家浜》被改编成“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共产党员郭建光被妖魔化成“一身匪气”,抗日英雄阿庆嫂被描绘成潘金莲式的“第三者”。[3](P.335)《红岩》中江姐同叛徒甫志高谈情说爱,《白毛女》中大春爱上地主黃世仁的千金等。[4](P.161)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刻意歪曲,对历史的基本原则和固有规律被颠覆和瓦解,会从源头上动摇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根基,民众集体记忆不复存在,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觉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家园
文化来自历史且有面向未来,与道路制度息息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融入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沉淀着本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因,是中华民族历久弥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党和人民在艰难岁月孕育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穿其中的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为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指引着方向,提供者精神动力。文化自信是最深厚、最广泛、最基础的自信,离开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就会失去精神基石和文化滋养。历史作为民族集体记忆,除传成历史经验还外,还有凝聚民族意识和强化文化认同作用,所以坚持文化自信离不开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民族历史的敬畏尊重。
参考文献:
[1]梁柱.历史虚无主义评析[M].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中央党史研究室.坚定历史自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
[3]陶东风,何磊.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 [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杨金华.历史虚无主义的生成机理及其克服[M].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