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四大举措

    梁晓宇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密切新时代党群关系提出了现实要求。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要务之一。构建新时代和谐党群关系,要创新社会治理、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新时代信访工作。

    关键词:群众工作;党群关系;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 D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0475(2020)04-055-04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新时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将 “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列入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的重要内容,彰显出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再一次明确了群众工作在党治国理政中的特殊地位。新时代,构建和谐党群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的一个重大历史命题。较之以前提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理念的提出使我们对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目标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是创新社会治理要发挥好党委的主导作用。首先,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服务,说到底是做党的群众工作。具体要做到“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寓智力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治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只有基层稳定了,天下才会安宁。以四川省为例,“四川从省到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都成立了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州)、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大调解协调中心,在村(社区)和相关部门、单位及社会团体、协会建立了调解室,形成了纵向延伸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横向覆盖各区域、各行业以及社会管理各方面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一个党政统一领导,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协调联动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已经建立,并成为解决矛盾纠纷的治本之策” [1](P.3)。

    其次,发挥好服务的利益协调这一特殊功能。要提高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发挥好利益协调功能,这是基于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本身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新时代多元利益的特殊性既在于其利益格局具有复杂的形成背景,还在于其利益主体十分多元。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人民群众自身利益的诉求与党组织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使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发挥好利益协调器的功能,维护各方的合法利益,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而事实上,基层党组织由于其自身独有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人才优势,尤其是对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把握,使他们有足够的资本成为这项功能的最佳承担者。

    二是创新社会治理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会组织的发展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利于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2](P.87)社会治理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主体的平等性、多元性,这个主体不仅包括党委和政府,还应该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创新社会治理的基础是要激发社会各个层面的活力。不仅党委、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地位,而且社会组织、企业、广大人民群众,在现代化过程中都应该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的社会治理和服务体制中,社区发展的各项服务性工作一般是由社会组织具体操作实施的。在社区社会组织是实行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的主要载体,主要致力于推动社区服务功能的开拓、服务体系的建立、帮助政府摆脱社会事务的具体服务工作,积极沟通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为居民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民意提供服务。

    二、与时俱进,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我们的改革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因为不平衡不公平而产生了被剥夺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过渡性失衡。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是包含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综合体。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有物质利益的诉求,也有政治方面的诉求。阶层的分化使得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如果这些不同的利益诉求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很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涉及面广,规模大,对社会稳定有十分严重的影响和危害。在新时代,我们一定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以减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诱因。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行政办事能力,承担起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任务,这样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才会支持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才会对领导干部讲真话。人民群众才会遇到什么事情首先想到党组织,对领导干部讲真话讲实话,这样党组织会在第一时间想到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会在第一时间想办法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群体性事件就会被有效地消灭在萌芽当中。要科学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各级部门要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决策制度,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正确把握舆情,“加强舆论传播管理,允许自由信息流动,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有利于抑制舆论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从而降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概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P.70)。同时,也要正确对待群众来访,把来访的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认真对待和处理群众上访事宜,让群众有地方说话,为群众提供一个宣泄的平台,从而达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目的。

    总之,要正确对待和妥善處理群众的利益诉求,树立群众观念,讲究工作方法,积极主动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各种矛盾。要对已经出现的负面情绪做好群众工作,以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特别对基层党员干部来说,必须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的意见、要求和群众中产生的矛盾、纠纷等问题。广大基层干部要学会及时掌握社会动态、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尽力把各类矛盾解决在当地、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对群体性事件要坚持治“早”,防止形成事实。

    三、做好新时代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新时代,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随之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从总体上来看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正当的,但也有一部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方式是欠妥当的。擅做面食的人都知道,无论是烙饼还是擀饺子皮,只要得心应手地把持和操作擀面杖,就能将面活厚薄均匀地碾压铺展开来,直至达到令人满意程度。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需要有做“面活的工具”,当然这种工具是非物质工具。

    一是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群众、平等对话。尊重群众,要求党员干部把自己与群众放在一个等高線上。像对待父母兄弟一样真心对待百姓、善待百姓;要以平等的人格真诚地贴近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放下架子,多讲些百姓听得懂、接地气的话,从语言和感情上贴近群众。只有做到尊重群众,才能真正实现与群众流畅地对话,群众才会把真实的想法告诉我们,才能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在与群众对话中出现不同的观点时,要耐心听、认真听,以宽阔的胸怀听群众把牢骚发完、把事情讲完,不要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感到难以接受。对于不同意见要充分摆事实、讲道理。一定要做到善于倾听,倾听是有效沟通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领导干部忽视了“听”而注重了“说”,从而导致沟通效果不佳。在倾听中,要做到静心、虚心和专心,尽量揣摩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单纯地主观理解。

    二是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区别对待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前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既有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涉法涉诉、企业改制、就业保障等问题,也有安全生产、干部作风、分配不公、民族宗教、历史遗留等多层面、多领域的问题。农村村务管理中引发的矛盾、公共突发性事件等也成为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新热点。由于当前群众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有的利益诉求容易解决;有的利益诉求合理,但是解决过程中可能遇到困难;有的利益诉求虽然是合理的,但是解决的方式方法可能欠妥,甚至有的方式可能是无序的、违法的。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基层干部不能执行统一的标准,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要整合社会力量,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要增强群众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加强对群众的人文关怀,引导人民群众通过正当渠道对待和处理利益问题。

    三是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换位思考,注重理利相济。领导干部不切实际的说教式方法是不受群众欢迎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新时代,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善于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即我们所说的“换位思考”。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理利相济,这是因为,忽视物质利益的说教,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民群众很多的思想问题是由利益问题衍生出来的,这就需要注意同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能仅仅表示同情,还应该通过“利”的催化,使群众受到“理”的教化。此外,还要讲究语言的表达技巧,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直说、干说,不如有技巧地说,带有趣味性地说。要把道理融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运用生动的事例、鲜明的比对、恰当的比喻,通过周密而严谨的逻辑力量和隽永凝练的语言,去启迪人们的思想。

    四是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方式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是最大限度地发挥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工作诸要素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要与时代发展同步,不断创新,在挑战中求生存和发展,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更好地起到沟通和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实现单向度向多向度拓展,形成各部门的多向合力、思想教育的多向方法和信息传递的多项手段。各部门积极联合,整合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网上宣传和现场宣传,主动出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多维发展。其次,实现由注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即领导干部要学会随机应变,根据矛盾的特殊性,结合实际,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注意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最后,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要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不断提高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含金量。

    四、做好新时代党的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做好新时代党的信访工作,有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形成。

    信访问题是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信访工作也面临信访案件易发高发问题,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例如,信访对象复杂,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过激行为和群体行为有所增多;择机上访倾向明显,国家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假日已成为信访敏感期和群众上访高发期。

    一是做好新形势党的信访工作,要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要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成员“一岗双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信访工作领导责任体系。要从体制机制入手,完善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机制,科学设置考评标准。如广东省惠州市将信访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建立健全市、县(区)、镇(街道)、村四级齐抓共管的信访工作机制。将信访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了各级领导干部身上,强化“一竿子到底”的问责机制,真正做到了“信访责任大家挑,人人身上有指标”。成立群众诉求服务中心,挑选公安、国土、规划建设、劳动保障、国资委、林业等9个信访量较大的职能部门在市信访局合署办公,形成接待工作“一站式”进行、群众来访“一条龙”服务、信访事项“一体化”调处。实施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制度,强化信访督查工作力度。如江苏省建立了突出信访问题和重点信访事项通报制度和约谈制度。省联席办和省信访局定期将全省各市、县(市、区)进京上访、非正常上访和重点信访事项的办理情况,向全省或地方党委政府进行通报。

    二是做好新时代党的信访工作,要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信访工作新事多、难事多,如果机械地套用传统模式,简单地依赖惯性思想,就难以开创新局面。必须坚持解放思想,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坚持抓重点带一般,把一般号召与具体要求结合起来,充分运用典型引路的方法,以重点突破实现整体推进;研究新时代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提高信访工作的应对水平。

    三是做好新时代党的信访工作,要引导群众依法上访。在法治社会,依法办事是最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诉讼是解决纠纷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历来被视为最后的救济手段,诉讼的最终救济性决定了能够实现为社会所接受的正义。通过信访维护权益,应当是在用尽法律手段之后才能进行。要进一步明确信访受理事项规定,努力把涉及劳动纠纷、仲裁等方面的信访事项,引导到法定程序去处理;把涉及行政管理方面的信访问题,引导到通过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大力宣传相关信访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信访的合法性。将信访法律法规划入到普法宣传内容中去,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对其进行宣传,使信访法律法规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从而强化群众信访时的合法性。

    四是做好新时代党的信访工作,要调动信访工作者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信访部门和信访工作者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部门和一种高尚光荣的职业来看待。建立健全信访干部的选拔、培养、交流使用机制,使信访干部能够看到未来,能够在工作中彰显自己的价值;要对信访部门的干部配备合理搭配,形成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科学、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较高的信访干部队伍。要关心每一位信访干部,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对于工作积极上进、群众口碑好的信访干部要优先提拔使用。

    参考文献:

    [1]杜飞进,裴智勇, 廖文根.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J]. 学习与探索,2011(05).

    [2]治国方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

    [3]王宏波,吴雪芹.群体性事件舆论传播极化现象评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责任编辑:刘中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