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领导干部法治信仰养成研究
关键词 依法治国 法治信仰 领导干部
作者简介:邢文娟,中共东莞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法学理论、行政法。
中图分类号:D26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17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法治素养”4个字,虽只出现过一次,却关乎法治国家精神基石。强调从内心尊崇、敬畏、信仰法律,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信仰是提升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领导水平的根基和源泉,只有将对法治的信仰深入到每个领导干部灵魂,将法治信仰立为圭臬,不仅厚植领导干部对法治的信心决心的滋养土壤,更是能够自觉养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入脑、入心、入行!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领导干部树立法治信仰的必要性
2014 年1 月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对领导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提出要求: “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而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以党的重要文件提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的论断。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法治信仰教育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内容就是考察是否运用法治思维作为基本思维,把法治方式作为基本行为方式。同时,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对法治社会氛围的营造,最终促进法治中国的建设也具有强大影响力和推动力。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语境下法治信仰理论价值与内涵界定
柏拉图最早在《理想国》中提到法治首先是一种信念或信仰的极度信服程度以及寄托人的最高精神关怀,他认为国家的法律秩序来源于信念或正义的信仰。美国著名法学家哈罗德·J·伯尔曼在《法律与宗教》中也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感情,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法治信仰是一种在长期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心理认同感,建立在法治内涵的基本理念之上,依托以追求自由、发展为内容的自然性权利和以经济、文化为内容的社会性权利,以选举、结社、表达自由等为内容的政治性权利而根植入内心的信任到信念的转变,包涵着对人的尊严与幸福功能的期待。
与建立在神话概念、虚幻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系统性说教”宗教信仰不同,法治信仰是建立在以法律关系为基础,法律信仰的核心信念是公平正义。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对它的拥护是由内而外的依赖感和信任感以及神圣感,法治的威力也在于公民对它的真诚信仰。法治信仰强调的是对法治的认同、尊敬和依赖,“法治的精神意蕴在于信仰,一种宗教般虔诚而真挚的对法的信仰 。对法治信仰的这种依附感、信赖感和神圣感,他是建立在由良法而产生对法律关系调整后获得的法律情感和信任继而产生崇敬的精神皈依和行为导向。法治信仰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标尺,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如果一支强大的领导干部队伍缺乏运用法治精神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使“法虽立而难行”,法治国家更无从谈起。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领导干部树立法治信仰养成的基本思路
首先,法治信仰必须为“良法”“善法”。正如亚里士多德对法治的前提必须是“良法”的构建,法治信仰要素的“法律”也必须首要是“良法”,而且这种“良法”必须被国民所信奉,所遵循。当然,如果没有一定的法治信仰,就不可能制定出作为法治载体的“良法”“善法”。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早就指出,权力是容易庸俗化的,他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而且进一步指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立法机关不仅要提高议事决策能力,更要加强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始终把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作为立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价值取向上,在重视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立法同时,更要重视控制和监督权力方面的立法;除了经济方面的立法之外当前更要重视改善民生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立法;還有必须不断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最终创造一个机会平等、权利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制度环境。
其次,领导干部要自觉构建法治信仰、遵从法治信仰。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培养法治情感,坚定法治品格,练就使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本领。领导干部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必须以法律至上的意识,强化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的素养和能力,永远心系人民,以保障公民的自然性权利、社会性权利、政治性权利为目标,做到对法治从内心的敬仰和真诚的信赖,才能保证带领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方向和方式正确。法律情感、法治态度和守法行动是考察法治信仰的基本内容,也是考察领导干部法治素质,考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必要内容。领导干部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能够影响社会大众对法治的信念和信心,是对法治建设自上而下的推进。而领导干部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应增加通过法律维护社会正义主动性,运用自己的法律情感、法治态度和守法行动去感染社会大众,就能唤起社会大众拥护法治的精神情怀,使社会大众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价值和法治理念。
最后,领导干部必须在执法、司法中体现法治信仰。2013年3月26日,面对浙江高院无罪判决书的张高平,那一番话让人们深思,更让人们感受到领导干部坚守法治信仰对维护公平正义的重大作用:“你们今天是法官和检察官,但你们的子孙不一定是。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的话,你们的子孙也可以被冤枉,也可能徘徊在死刑的边缘。” 法律实施活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能够直接影响社会主体的法治情感、法治意识、法治信仰。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明确对执法的所蕴含的基本法治理念是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人權、维护社会秩序,其目的是通过执法为公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由于行政管理行为具有突出的单方意志性和强制力等特点,因而如果行政主体违法和不当行使权力,那么该行为一方面侵犯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和法律的权威性,更是严重损害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对法治的信赖。因此,公正执法是产生法治信仰的示范效应的关键,也是清除社会主体原有的不正确的法律认识和法律观念的重要机制。另外,司法机关适用法律活动也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许多人是通过法院司法程序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体验法律的至上权威。因而,司法机关能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公正司法,切实保障诉讼当事人的合法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关系到当事人和社会大众能否信任法律、依赖法律和信仰法律。四、结语
领导干部法治信仰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影响是极为深刻的。领导干部在践行法治信仰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掌握法学理论深度,探求法治精神高度,强化处理法治实践、各种矛盾问题锐度,将法治信仰立基于中华民族复兴的大目标之下,团结全国人民的力量,推动我们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
注释:
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坚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108/c1024-24063365.html(访问日期2020年4月30日).
《决定》第五部分引言“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8 页.
姚建宗.信仰: 法治的精神意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54页.
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编.法治风新征程:惠民好声音[J].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75页.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第199 页.
[2]姜明安.如何使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3(3),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