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分层:高效语文教学的应然之举
张宏霞
动态分层是指在分层教学的进程中,随着学习的推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水平、学习态度以及学习习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及时根据新的变化,对学生所处的层次重新划分和重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施动态分层,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学习氛围,建构健康有益的课堂教学秩序。一、教学目标的动态分层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改变统一目标的情形,适当采取分层目标,以适应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然这种弹性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差别设置的,各层级目标之间需要体现整体性与差别性,也就是既有保底性的目标,又有发展性的目标,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从中得到发展。
如教学《秋天》(一年级上册第1课),这是学生进入小学后学习的第一篇课文,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一种动态的分层目标:给学生设置保底的学习要求,即认识10个生字,会写4个字,正确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在识字、写字、朗读的基础上,读好本课突出的“一”的不同读音,找一找“一”的读音发生变化的规律,即什么時候读一声、二声、四声。之所以说这样的分层目标是动态的,主要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可以根据实际表现进行相应的挑战。动态分层目标的设置,实际上就是在基础性目标之外,将发展性目标的学习要求再进行细化,让学生在学习中选择适宜的发展要求,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二、学生主体的动态分层
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的。由于学生自身特点、心理素质、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水平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忽视的。有鉴于此,教师必须做好学生主体的动态分层,即将学生按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在这种分层中,教师要避免给处于层次比较低的学生贴标签,避免对他们造成伤害;当学生的表现出现相应的变化时,其分层也应有适当的调整,以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分层的动态性。
如在低年级中,学生在识字、写字、朗读、思维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发展很不一致,因而在不同学习领域对学生的分层结果也就不一样。比如,某一学生,他识字、写字、朗读都不错,可是让他背诵课文,他就是无法完成,别人一篇课文读三五遍就能够记住,他读十遍还无法背诵。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就不能单凭背诵跟不上就把他归入学习能力低的学生之列,而需要结合他在识字、写字、朗读等学习方面的表现,将他归为具备一定学习能力之列,仅仅在背诵课文这一块需要暂时分在低一级的层次上,并且还需要帮助他积极寻找背诵的方法、策略,如先减少背诵的量,提供背诵的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进入新的动态分层。三、作业设计的动态分层
作业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在作业设计上,许多教师习惯于统一布置,不管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下,都是一样的训练内容。这样的作业即使能够看出学习效果,但是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上的发展。换句话说,对语文作业设计来说,同样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必要的分层设计,保证学生通过完成作业都能够体现学有所获。
如教学《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三年级上册第25课),课文安排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复述故事。教师在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需要设计不同的作业来落实这一语文要素的训练要求。从保底的要求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学习中完成的按照时间填写的表格内容进行故事复述。这一训练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目的是人人参与,个个达标。从发展的要求看,教师还需要设计选做题,即把文本中的人物急性子和慢性子进行换位,让学生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试着讲出来。这样的训练要求,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来完成。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动态分层的策略,可以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实际,以适宜的方式激励学生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