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类文本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张晓燕
在小学故事类文本学习中,小说是最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比起其他故事类文本,小说的文体特点更具特色,集中体现在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上。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视角把握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读出小说中的“这一个”来。一、个性解读,个性体验
小说作为一种故事类文体,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不同的学生在阅读同一篇小说时,对其中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的理解,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看法;这也是许多小说发表之后容易引起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读者看人物在处理具体事件上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有自己的角度、標准,所获得的结果自然也就打上了自己的个性化色彩,也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对此,教师要注重开放式教学,不事先给文本定调子或者给人物贴标签,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如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四年级下册第23课),这篇小说中塑造的哈尔威船长,性格鲜明。学生认真阅读小说之后,对哈尔威船长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哈尔威船长视死如归,有的说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有的说哈尔威船长没有必要去死,他完全来得及逃生……对此,教师没有给出自己的理解来统一学生的认识,而是尽可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只是强调在提出见解的时候,还要提供相应的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四年级的学生,处在学习小说的开始阶段,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还没有出现在语文要素的学习之中,所以教师最后只提醒学生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并提供了相关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本最后的表述,引导学生朝着“忠于职守”在那个时代对船长的明确要求上去把握人物形象的定位。二、个性问题,个性感悟
小说文本教学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师除了肯定学生从文本出发在阅读中所获得的见解,还需要根据课文所在单元语文要素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学习小说的实际水平,设计适合学生深入阅读小说的个性化问题,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小说文本去追求个性化理解,引发个性化想象,收获个性化体验。
如教学《穷人》(六年级上册第13课),在这篇传统的经典小说中,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着力描写了一对心地善良的穷苦夫妇在一个风暴夜经历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桑娜发现邻居寡妇西蒙死后留下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桑娜把两个遗孤抱回家。对这一关键情节,教师设计了一个个性化问题:“桑娜抱西蒙的两个遗孤时,明明知道这样做会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困难甚至灾难,但是她为什么还是抱回去了呢?”这个问题,小说文本中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能够引发学生去猜测,激发学生自己深入文本进行探究阅读的欲望。学生聚焦这一情节前后的内容,把自己带入文本中当成桑娜去思考,从中读出了自己的感悟。有的说桑娜想的是如果现在不救,两个孩子定死无疑,不能见死不救;有的说桑娜不仅心地善良,而且很勤劳,自己再辛苦一些,就能够有两个孩子一口吃的了;有的说桑娜作为母亲,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受苦受罪,哪怕是别人的孩子;有的说桑娜在那一刻希望上帝从此保佑自己和丈夫把所有孩子都养活……这些感悟充分说明学生经历了个性化阅读。三、个性引导,个性品读
阅读一篇小说,开展个性化阅读不是面面俱到,通常需要抓住关键情节、关键人物进行。因此,教师在小说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选择文本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品读,读出属于自己的领悟。
如教学冯骥才的小说《刷子李》(五年级下册第14课),课文在高潮处写的是曹小三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在目睹刷子李刷墙的高超技艺之后,突然发现刷子李的黑裤子上有个白点;虽然刷子李解释了白点是“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对出现白点这个关键情节进行个性化品读,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经过思考和交流,在汇报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刷子李专注的事情只有刷墙,丝毫不含糊,也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的说刷子李既然对刷墙那么一丝不苟,生活中也应该有一种讲究的习惯,不应该发生不小心的事情;有的指出,刷子李一刷墙就精神专注,不出任何差错,休息时自然会放松一些……这些个性化的表达,就来自学生个性化品读。
总之,在小说文本教学中,需要开展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个性化问题引导下,进入作者创作的独特的故事情节中,关注人物的命运发展,把人物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