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国庆阅兵的仪式传播与认同

    高子桓

    【摘要】2019年国庆阅兵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向国内外展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阅兵不仅是一种庆祝仪式,更是一种政治仪式。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来看,2019年国庆阅兵在凝聚国民意志、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认同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仪式传播价值与功能。

    【关键词】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传播;认同建构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古以来阅兵就是一项重要的军礼,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夏禹的“涂山会盟”。到了现代社会,阅兵的传统不仅延续着,而且其社会功能更加丰富、现实意义更加强烈,具有展示、宣传、庆祝等多方面的作用。在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中,阅兵记录和反映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成为社会变迁的一种记录仪和显示器。

    2019年国庆阅兵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举办的阅兵仪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阅兵,也是人民军队全面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彰显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迈向强起来的雄心壮志。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视角,通过考察2019年国庆阅兵的仪式传播特点,探讨其仪式传播的价值与功能。

    一、2019年国庆阅兵的仪式传播特点

    (一)时空性

    仪式,是礼的秩序形式,指在一定场合举行的具有固定程序、规范化的活动,从古至今,每一种仪式的举行都有特定的场所。国庆阅兵作为一种国家级别的军事与政治仪式,其仪式活动与较为固定的时间周期、空间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展示整体。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其著作《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将“媒介事件”定义为“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主要是国家级的事件”[1]。很显然,2019年国庆阅兵是典型的媒介事件。“媒介事件既能征服空间也能征服时间,所以它有能力宣布假日而扮演一种‘世俗宗教的角色”。[2]能够直接前往现场参与2019年国庆阅兵的人是极少数,大多数的观众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聚在一起,通过传播媒介间接参与仪式。在国庆阅兵当天,所有人都被带入这一“国家时刻”和“国家空间”中。同一“时空”营造了一种共同在场的仪式氛围。整个仪式场域中的表演行为和象征符号因为这种时空性,其背后的特定政治意义与社会功能才得以生成和实现。

    (二)参与性

    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参与仪式的方式与状态,所有人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并体验这一重大国家级事件,成为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多種媒介打破以往空间与视觉的局限,共同建构了一个能够“分享”“联合”“情感共鸣”“沟通”的仪式传播场域,使人们能够经历不在现场的“现场体验”并即时共享情感与信念,产生“混乱的热情和共同感”。“成功的仪式正具有这样的结构。它营造出的情感氛围使得仪式中的讯息令人心悦诚服,因为它的营造方式看上去是那么的浑然天成。”[3]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功能在于提供共同体验的瞬间,激发、增强或重塑个体成员的集体意识和认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和意愿上的高度一致。[4]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网数据,2019年国庆阅兵总收视率超过20%,央视直播关注度达到了32.04%,市场率超过80%。亿万海内外观众在观看2019年国庆阅兵中,不仅仅是获得某些信息,更重要的是共享信仰与体验情感。观看阅兵仪式的过程,唤醒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从而达成了对民族与国家的共识。这种共识促使人们产生共鸣感与认同感,发挥了凝聚情感和团结民族的作用。涂尔干认为,宗教仪式将社会成员凝聚成一个集体,并将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念付诸实践。国庆阅兵中所传递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实际行动,进而在整合社会、构建国家认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仪式传播功能。

    (三)表演性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将仪式看作是一场“文化表演”。仪式作为一种古老的、重复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象征表演性的实践活动,[5]发挥着凝聚社会、融合情感、增进团结等重要功能。

    作为一种仪式性庆典,国庆阅兵具备天然的表演特质。2019年国庆阅兵分为阅兵活动和群众游行两个部分,从阅兵活动到群众游行无不涉及特殊意义的表演行为,并通过这种“文化表演”的方式塑造着国家形象。阅兵活动中,受阅官兵与武器装备按照徒步方队—装甲方队—空中梯队的顺序依次进行军事展演,展示了中国军人英姿飒爽的气质和铮铮铁骨的意志。群众游行中,由10万名各界群众代表、70组彩车组成的36个方阵和3个情境式行进按照“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三个篇章为顺序进行庆典展演。流动的群众代表和彩车通过“表演”向世人展示着“同心共筑中国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

    (四)符号象征性

    “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6]每个符号都带着传播者的意图,传递着隐含价值与意义。阅兵仪式中的象征符号体现国家元素,强调国家在场,能够有效地建构国家形象。国家作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是一个抽象概念。2019年国庆阅兵通过将承载着特殊意义的象征符号呈现给观众,将“国家”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把国家变为一种有温度、可触摸、有故事的实体存在,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和力量。

    1.语言符号

    “没有象征以及相关的仪式,就没有政治”。[7] 2019年国庆阅兵在举行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语言符号,传达出清晰而准确的立场和政治意图。语言符号塑造出一种具有感染力和渗透性的政治想象,将所有人带入一个能够直接体验阅兵仪式盛大典礼的政治空间内,激起了人民有关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想象。2019年国庆阅兵的解说词贯穿首尾,配合电视传递的画面,进行意识形态传输。这种隐藏于媒介形态外表下的符号化、形象化的语言文本,带领观众走完国庆阅兵的每一道仪式程序,使得阅兵仪式更深层次的意义得到了抒发。央视直播报道中,康辉和海霞担任解说,他们庄重大气、极具感染力的解说风格使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发挥了凝聚民族力量、增强爱国情感的仪式功能。

    2.非语言符号

    相比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更通俗易懂,受众通过视觉、听觉等非语言符号获取的信息量会更大。在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中,大到历史伟人的巨幅画像、庄严神圣的国徽国旗,小到礼宾车上英雄胸前的荣誉勋章,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语言符号传递着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变化。

    数字符号。国庆阅兵当天,正阳门前每一侧有28门礼炮,寓意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至1949年走过的28年奋斗历程;礼炮鸣放70响,致敬新中国70华诞。分列式进行前,20架直升机组成巨大的70字样,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空飞过,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70年光辉历程。

    视觉符号。天安门广场上,大型“红飘带”主题景观庄重、灵动,寓意红色基因连接历史、现实、未来。地方彩车各具特点,充分突出各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的特点,展示了区域特色和发展成就,彰显了祖国山河之美,反映各地群众的幸福生活。

    音乐符号。阅兵过程中《时刻准备着》《忠诚卫士之歌》等歌曲展现士兵铮铮铁骨与国家的硬实力;群众游行过程中《爱我中华》《歌唱祖国》等歌曲,展现出人们高度的爱国热忱和对祖国的由衷赞美。音乐符号调动仪式参与者的情绪,渲染仪式氛围,增强仪式的代入感和隆重感。

    二、全媒体打造视觉盛宴

    在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为全民参与互动提供平台。2019年国庆阅兵当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的综合立体式传播,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受众呈现了一场举国关注、共同参与的国家盛事。

    2019年10月1日上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各省级卫视等众多电视频道,中国之声、英语环球广播等10余个广播频率,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各大网站对2019年国庆阅兵进行了现场直播。主流媒体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建立官方账号并对2019年国庆阅兵进行报道。央视不仅对阅兵过程进行多平台互动直播,还在直播过程中采用“VR+5G+8K”三种技术,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感体验。各种媒体“无间隙”式、“拉网式”的联动报道,再加之先进的科技与仪式化呈现方式,实现了全媒体同频共振的传播效果。这种新型的报道传播方式,激发了受众的互动热情,扩大了受众的参与范围,进而提升了国庆阅兵的影响力。

    三、2019年国庆阅兵的仪式传播意义

    (一)强化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

    国家是历史性的存在。历史见证了国家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与同一性。历史记忆,不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描述与表面呈现,其中还包含着集体情感、民族精神与国家信仰。

    在2019年国庆阅兵中,群众游行中的“致敬”方阵令人感动。“致敬”方阵由21辆礼宾车组成,礼宾车上坐着老一辈领导人亲属代表、老一辈建设者和家属代表、老战士及老一辈英雄模范代表等。这些老一辈国家建造者与英雄模范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活化石”,能够增强阅兵活动的历史纵深感和厚重感,唤起国民内心深处的历史记忆。致敬英雄先烈,有力地体现了对民族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传承接续,强化人民对历史的铭记,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激发人们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立国家形象,提高国际地位

    国家形象包括国内和国外两部分,树立和传播两个维度。阅兵仪式对内能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增进各族人民团结、提升自豪感,对外能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提升国际影响力。

    被联合国誉为“维和行动的关键因素和关键力量”的维和部队方队首次在国庆阅兵中亮相。在阅兵队伍中出现维和部队方队,彰显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的大国担当。又如,2019年国庆阅兵仪式结束后放飞的7万羽和平鸽和7万只气球等行为塑造了一个和平友好、放眼世界、承担责任的开放中国形象。2019年国庆阅兵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重视。国外多家主流媒体通过转播、记者连线等方式对2019年国庆阅兵进行了报道。这些在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展现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彰显了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影响力。

    (三)增进爱国情感,建构国家认同

    涂尔干认为,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唤醒某些观念和情感,把现在归为过去,把个体归为群体。”[8]从心理方面来说,认同是自我在观念、情感、信仰与他者或群体高密度重合并连接的情感心理过程。在当今政治生活中,国家是每名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坚强依靠。阅兵仪式通过超大仪式规模向外界展示祖国最为强大、最为威严的一面,增强成员对国家的心理认同与情感依附、提升民族自信心,从而建构国家认同。2019年国庆阅兵不仅展示了国家的发展理念与发展进程,还展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人民生活,既突出了“国事”与“大事”,又强调老百姓身边的“家事”与“小事”。“大事”方面,比如2019年国庆阅兵集中展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与建设成就;“小事”方面,比如最基层的工作者“外卖小哥”出现在庄重盛大的国家级仪式中,显露出国家对人民的关心。国庆阅兵借助“国事”“大事”与“家事”“小事”创造出特有的环境氛围,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渗透性,使全国人民在心理上、情感上趋于融合,增强身份归属感,进而增强群体的组合力和内聚力,构建国家认同。

    四、结语

    “一个民族必须有自己隆重的仪式,这是一个民族感觉到自己民族整体性和民族伟大性的最好途径。”[9]国庆阅兵作为一种政治仪式与庆祝仪式,凭借其征服时间和空间的能力扮演着“世俗宗教”的角色。2019年国庆阅兵凭借其时空性、参与性、象征性、表演性等仪式传播特点,在全媒体的协力下,增强了人民“国家共同体”意识、凝聚爱国主义力量、塑造国家形象、建构国家认同。与此同时,举办国庆阅兵能为全国人民实现伟大的“中國梦”提供精神力量,这也正是它的仪式传播意义与价值所在。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礼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6BXW044)

    参考文献:

    [1]丹尼尔·戴扬,伊莱尔·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01.

    [2]丹尼尔·戴扬,伊莱尔·卡茨.媒介事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7.

    [3]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17.

    [4]爱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

    [5]张兵娟.全球化时代的仪式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论国庆阅兵仪式的传播意义及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147-150.

    [6]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2.

    [7]大卫·科泽.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17.

    [8]爱米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5.

    [9]王沪宁.政治的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72.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级新闻学硕士生)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