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家评、师评互证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辅导模式再探论

    张海钟 张安旺 宋众琴 赵爱军

    〔摘要〕以1989-2009年中国本土理论心理学、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实证研究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本土文化话语体系为心理教育学概念建构目标,以西方心理学问卷量表编制方法为参照格式,赋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以中国本土定义和内涵。通过健康与素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概念的本土化定义,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本土化标准,基于自评问卷量表的信度限制,区分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城市、乡村,中学生、小学生,自评、师评、家评,依2223维度编制1套问卷20个分问卷。2009-2019年初步实验证明,这种设计更加简便和有效,有利于提高甘肃省域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教育的实效。2020年开始再推广、再实践,初步构建出中国本土、甘肃区域、分类型、别年级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自评、家评、师评组合互证的测量评价与咨询辅导甘肃模式。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测评;咨询辅导模式

    1989年以来的30多年,以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课题“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研究”“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質问卷编制测评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中国本土心理学视野的甘肃省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研究”为团队组合形式,先后组建6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参与的7个科研课题组,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7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委政府级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育厅级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2019年,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中国本土心理学视野的甘肃省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研究”通过鉴定,开展再推广再实践再校验再应用,初步形成中国本土化、区域性、分类型、别层次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自评家评师评组合互证的测量评价、咨询辅导甘肃模式。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量评价与咨询辅导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历程,随着心理学的持续发展,中小学生心理测评辅导工作持续改进,但西部特别是甘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教师缺乏、监测评价失范、辅导流于形式、咨询近于批判、场地狭小局促、设备闲置无用。根据30年的中小学田野调查,具体表现在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师多数都是非医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兼职,监测评价多数使用学生自评问卷,有的小学还使用适用于16岁以上少年和成人测评的SCL-90症状自评问卷,心理辅导都是基于我国港台文化背景开发的团体辅导和拓展训练,心理咨询都是心理学名词加思想品德教育的谈话乃至批评批判。

    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心理评估评价的技术问题,主要是小学生究竟是否具备填写心理问卷的认知能力,自评问卷究竟有多少信度,问卷的结构效度、生态效度、内容效度究竟能否保证。经过30年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语义研究,我们认为,小学生的语文水平、认知能力较低,确实不具备填写心理问卷的条件,自评问卷、自陈问卷确实存在巨大的诊断偏差。正如艾森克在100年前分析的那样,自陈问卷存在严重的信度问题[1]。其中城市区域、城镇区域、农村区域,区域生态、区域文化、族群区域都是重要的影响变量[2],同时还存在学生年级、家庭,父母职业、学历,学校环境、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自评问卷问题。

    我们同时关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概念定义和内涵外延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混用,甚至有的学者还发明了“心理健康素质”一词[3]。如果参照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测评维度和结构,就会发现,卫生医疗机构负责的以望闻问切和仪器设备检查为技术手段的身体检查,主要是形体机能和生理生化检查(简称体检),针对的是身体是否健康,是否有疾病;学校体育机构和部队军训机构负责的以田径运动为测量路径的身体素质测评(体质测评,简称体测),主要针对的是基本无疾病青少年的素质测评[4]。心理测评也应该一样,心理健康测评应该主要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检查测量与评估评价,心理素质测评应该主要是针对正常青少年的心理品质的测评[5]。必须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才能科学地编制问卷量表。

    二、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分测和自评家评师评互证的问卷编制

    最近30年,我们以新创的中国本土理论心理学、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为理论基础[6-9],以中国本土文化话语体系为心理教育学概念建构目标[10],以西方心理学问卷量表编制方法为参照格式,赋予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以中国本土定义和内涵[11],基于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本土化标准[12],基于中国城市乡村文化背景和甘肃省域市县区域文化的心理差异,采用质性和量化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以定量研究方法为辅,运用文献分析法、逻辑语义法、田野工作法、哲学思辨法,构建了健康与素质、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概念的本土化定义和理论体系。

    研究认为,健康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机能在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适应和发展的协调状态。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各种机能能够适应生存的需要,并在适应中不断发展的协调状态。素质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的熏染和教育的作用而形成的个体品质的总和。心理素质就是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能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行为品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测评必须区分学科立场,区分精英和大众、适应和发展、现实与理想、卫生学和教育学维度,构建四维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标准矩阵框架。生理学和卫生学角度的标准是心理健康标准;教育学和伦理学角度的标准是心理素质标准;心理学角度的标准可以区分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素质标准[13]。最近10年,我们基于自评问卷量表的信度效度限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区分城市和乡村维度,中学生和小学生维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维度,自评、师评、家评维度,编制1套问卷20个分问卷,简称CGSPQ2223-20,形成新时代中国本土区域化、分类型、多维度、简数据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自评家评师评组合互证测量评价体系。整套问卷包括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评价问卷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小学生心理素质测验评价问卷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验评价问卷城市自评版、农村自评版、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中学生心理素质测验评价问卷城市自评版、农村自评版、城市师评版、农村师评版、城市家评版、农村家评版[14]。

    心理健康测评问卷结构采用变态心理学的指标体系,参照SCL-90问卷,分为第一部分认知障碍,包括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过程和内容障碍(妄想);第二部分情意障碍,包括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第三部分人格与自我意识障碍;第四部分神经症;第五部分身体症状。评价分数分为总体症状分数和因素症状分数,同时根据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适当调整。心理素质测评问卷结构采用普通心理学的指标体系,参照心理素质测验问卷,第一部分认知素质,包括感知素质(如观察的目的性、准备性、条理性、准确性)、记忆素质(如记忆的准确性、保持的持久性、再认和回忆的敏捷性)、思维素质(如深刻性与批判性、敏捷性与灵活性)。第二部分主要测验情感素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第三部分意志素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第四部分性格素质测验,包括需要素质(协调性、合理性、层次性、发展性)、兴趣信念素质(广泛性、稳定性、效能性、持久性),同时根据中学生年龄心理特点适当调整[15]。

    通过2010年的甘肃省张掖、白银、定西部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问卷调查,验证了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整套问卷的斯皮尔曼-布朗分半信度为0.750~0.850,Guttman分半信度为0.830~0.885,克隆巴赫同质性一致性系数为0.855~0.898;经过统计检验,问卷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問卷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在0.604~0.823之间,自评、家评和师评版各个维度得分相关系数在0.609~0.869之间[16]。发表的编制报告和调查报告,提出了问卷推广应用的注意事项和测评技术[17]。为减少研究型复杂统计的困扰,以简单的数学统计方法,为中小学心理辅导师和心理教育师提供研判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测评技术。西方引进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系列量表和我国近30年部分心理学家编制的心理健康测评问卷或者量表,主要用于基础心理学研究,采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各种心理机能和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该套问卷主要用于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和班主任配合观察、评估学生可能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障碍、重度心理疾病,评价学生的认知心理素质、情意心理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自我心理素质。

    三 、中小学CGSPQ2223-20组合成套问卷再实验与咨询辅导模式探论

    2020年,我们将20个分问卷编制问卷星,邀请兰州工商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邀请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兰州市第六十三中学、武山县第一高级中学、临夏县田家炳中学、永登县通远义务教育学校、兰州市福利路小学、永登县张坪小学等学校校长和心理辅导教师,再次开展了田野调查和问卷施测。通过测评发现,需要解决以下测评组织问题。

    1.省城市城中学班级多规模比较大,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不是很熟悉,填写师评版比较困难;农村小学班级很少规模很小,师评版测评反而非常容易操作;

    2.绝大多数学校学生无手机,学生填写自评问卷只能回家用父母手机填写;

    3.农村初级中学和小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外出打工,问卷只能回家用爷爷奶奶手机填写;

    4.农村学校绝大多数没有专业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问卷评估结果无法分析,难以根据评估结果编制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方案。

    鉴于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建议我国中小学心理教育活动,充分考虑中国本土文化和区域文化以及城乡文化背景差异,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本土文化、区域文化、城乡文化特质差异,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概念,区分卫生学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学的心理辅导,采取相异的卫生和教育策略。

    2.建议我国中学生心理测评活动中,采用自评问卷的同时,推广应用家评问卷和师评问卷。因为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语文水平限制,避免使用自评问卷。将自评、家评、师评问卷数据结合起来,全面客观、科学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

    3.建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数据处理中,以数据作为参考,更多地以班主任、家长的平时观察记录和谈话记录为依据,将测评数据作为参考指标,避免以数据评价为唯一标准,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

    4.建议中小学推广应用自评、家评、师评成套问卷中,根据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和配合度、师生交往的实际频次和熟悉度,有选择地运用成套问卷中的相应问卷,避免过度追求实验心理学水平的统计检验和数据模型,以更加实用、有效、简便的测评为原则。2020年以来的再次推广测评实践中,我们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探索校本特色的测量评价与咨询辅导模式。

    关于心理健康问题,农村小学主要采用师评版和个别谈话进行测评,同时,安排教师到学生家里,通过与爷爷奶奶交谈逐条测评,针对测评发现的问题学生,邀请县城的心理辅导教师配合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农村初级中学一般100~200学生规模,班级人数少,自评版、家评版、师评版共用,针对各版本测评结果互证发现的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安排心理辅导教师配合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县城、市城、省城小学班级规模过大,主要采用家评版,问卷结果对照后,向班主任反馈信息筛选,进而约请学生密谈,发现的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安排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配合班主任跟踪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县城、市城、省城中学班级规模很大,但合作性较强,主要采用自评版、家评版,问卷结果互证对照后,向班主任反馈信息筛选,进而约请学生密谈,发现的学生问题和问题学生,安排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配合班主任跟踪开展心理咨询辅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班级规模适中,但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配合度比较低,采用自评版、家评版、师评版,配合政教处违纪档案与问卷结果互证对照后,向班主任反馈信息筛选,进而约请学生密谈,主要采用个别咨询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同时配合教育管理。

    关于心理素质问题,农村小学主要采用师评版,结合班主任的考评记录进行测评,同时,安排教师到学生家里,通过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交谈,按照家评版逐条测评,针对测评发现的素质较差和素质优秀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辅导;农村初级中学自评版、家评版、师评版共用,针对各版本测评结果互证,同时利用学校各种课外活动成绩,确定心理素质优秀、中等、较差学生及其缺点不足,反馈心理辅导教师,配合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科任教师课堂教学和课外互动有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县城、市城、省城小学主要采用家评版,问卷结果向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反馈,心理素质较差者安排辅导教师,配合班主任跟踪开展心理素质培养提升;县城、市城、省城中学,采用自评版、家评版,问卷评价结果互证对照后,政教处安排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配合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心理素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采用自评版、家评版、师评版综合测评,结合教务处、政教处学习成绩和品德发展档案,与问卷结果互证对照后,向班主任反馈学生心理素质评估评价等级和因子分,编制心理素质提升计划方案,班主任、科任教师、心理教师分工开展心理素质提升活动。

    四、中小學心理咨询辅导本土化思想理论与实践推进问题再辩证

    (一)关于心理健康卫生和心理素质教育问题

    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18]。卫计委主管心理健康卫生,教育部主管心理素质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约定俗成,但提升心理素质才是教育的根本。长期以来,心理学家过度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过度关注寻找问题学生,却很少关心正常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无论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保健,还是解决心理素质问题的心理教育,都是学校教育全过程各教师的责任,而田野调查发现,很多学校将心理保健和心理辅导理解为心理教师的责任。因此需要强调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核心是心理素质提升,而不是心理疾病治疗,中小学心理素质提升是全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

    (二)关于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问题

    对应小学德育室,心理教育机构应称为心理辅导室,对应中学政教处,心理教育机构应该称为心理咨询辅导室。小学生因为心理能力限制,不可能主动寻求学校心理教师的帮助,因此,心理教育应该主要是心理教师和班主任主动以团体心理辅导形式进行。中学生心智相对成熟,遇到心理问题,部分会主动寻求咨询调节,部分还是依赖家长,因此要将个别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相结合。但是,个别心理咨询不能做成医学化的心理治疗,而是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的理情咨询和共情咨询。团体辅导也不能做成港台味的简单游戏,而是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

    (三)关于行为状态定性评价与心理定量评估问题

    长期以来受西方心理学实证主义影响和引进心理测验量化评价的影响,中小学教师将心理测量测验测评神秘化、学术化,部分心理测量专家将实验心理学的复杂测量和数据统计技术引入中小学心理测评,使心理教育更加神秘化。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必然有行为表征,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初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因此,中小学生的心理测评应该将班主任、政教干部、科任教师、后勤人员平时的行为观察定性评价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专业的定量问卷评估紧密结合起来,避免过度依赖量化的问卷测评数据分析,如此方可较好地保证测评的信度效度。

    (四)关于心理健康评估与心理素质评价问题

    如前所述,心理健康评估其实属于变态心理学、病理心理学视角的心理测评,而心理素质评价属于普通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视角的心理测评。无论是心理健康评估还是心理素质评价,都不仅仅是自评、家评、师评问卷能够解决的问题。更加科学严谨的测评应该是自我陈述(自我感受陈述报告、家庭成员陈述报告、同伴同学陈述报告)、问卷调查(自评家评师评问卷数据分析报告)、仪器检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机能的仪器检查)、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测验、瑞文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如卡特尔测验、明尼苏达测验等)、投射测验(主题统觉测验、沙盘游戏测验等)、行为观察(课堂学习状态、课外活动如学术技术艺术比赛、团体辅导与拓展训练等)、深度访谈(音乐导引、催眠导引等)、社会调查(亲友调查、事件调查等)综合运用,但这是理想技术流程。

    (五)关于心理障碍疾病治疗与心理能力品质提升问题

    国家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心理咨询教育辅导人员不得从事心理精神疾病治疗,而目前许多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乃至校长关注的还是心理障碍疾病治疗,而不是心理素质的提高。中小学首先是教育培养机构不是卫生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可以辅助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发现心理障碍疾病向卫生医疗机构转报转送,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心理能力和品质,如认知能力和品质、情感能力和品质、意志能力和品质、自我能力和品质,综合为个性品质。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需要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共同努力,需要通过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心理辅导有机结合、共同实现。

    (六)关于中小学CGSPQ2223-20组合成套问卷

    经过30年持续探索,编制区分城市和乡村维度,中学生和小学生维度,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维度。自评、师评、家评维度的心理测评问卷,只不过是基于逻辑起点和实践起点结合,基于本土化、区域化、分类型、分年级测评的需要,为了解决单纯自评问卷带来的信度问题,同时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测评。若就测评系统性、科学性而言,还有很长的道路。况且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小学存在的师资问题、场地问题、观念问题、体制问题、家庭问题、生源问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套问卷的推广过程的田野调查和数据分析,更进一步地探索总结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省的区域化测评诊断、咨询辅导模式,逐步消除卫生学的工作模式,建立教育学的活动模式。经过30年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致力于西方跨文化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的中国本土化研究,初步建设了中国本土理论心理学、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框架,进而以中小学心理测评为理论探索实验点,构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本土化标准,编制自评版、家评版、师评版问卷,形成了中国本土甘肃区域的CGSPQ2223-20组合成套问卷,两轮实验查明,有较好的实用性和适用性。今后将进一步探索解决中小学测评组织形式问题,以期形成更加完善的测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海钟,王映学.智力测验的理论假设与应用控制问题举隅[J].张掖师专学报,1991(1):91-92.

    [2]张海钟,姜永志,等.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周铁民,阴国恩.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自我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4):256-257.

    [4]张海钟,赵志勇.论心理教育与心理卫生[J].健康心理学,1997,5(2):91-92.

    [5]张海钟等.跨越青春的障碍——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实践[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6]张海钟等.中国当代心理学者的本土理论心理学思想述评[J].心理研究,2009,2(5):4-9.

    [7]张海钟.中国城乡跨文化心理学刍议[J].心理科学,2005,28(5):1235-1236.

    [8]张海钟,姜永志,赵文进,等.中国区域跨文化心理学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8):1230-1231.

    [9]张海钟,等.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酒泉: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

    [10]张海钟.中国本土心理学视野的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研究叙事综论[J].甘肃高师学报,2019,24(1):98-99.

    [11]张海钟.来自河西走廊的报告——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

    [12]张海钟.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概念、标准、评价[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8-9.

    [13]张海钟等.中国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14]张海钟.中国文化与城市社会心理学探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5]张海钟等.人性人格人生——现当代心理学视野的理论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张海钟,张小龙,刘建瑛,等.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问卷编制报告[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5(10):62-64.

    [17]张海钟,胡志军,张万里.甘肃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问卷调研报告[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2):74-77.

    [18]张海钟.心理健康是不能教育的——兼评“心理健康素质”概念的逻辑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56-59.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兰州,73007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