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江苏省内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差异明显,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职业农民培训基础条件不同,这些特征对于研究分析农民培训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以苏州、泰州、淮安三城市为例,列举江苏部分地区职业农民培训成功做法,探讨现代农业背景下还存在培训总量不足、宣传不到位、培训方式不适合、培训内容没针对、培训机构职责不清、培训后期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为进一步统筹规划,提高农民培训质量,应理顺关系,提高认识,建立联网档案,增强宣传手段、灵活授课形式,科学设置内容,加大扶持力度。
【关键词】职业农民;培训;对策;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05005604
2017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持续改善农村民生,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而要想实现全省农业现代化,就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农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农业从事者的培训工作直接影响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对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选取一个市进行抽样调查分析,笔者选取了苏州市、泰州市、淮安市开展了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查、网上投放,共发放了调查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756份,对三市农民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农村主要劳动力,一户调查一人,共抽样调查756人(户)。
一、江苏省农业经济主要指标及农村从业人员现状近年来,江苏省按照统筹城乡就业的思路,坚持外输内转并举、数量质量并重。目前,江苏省常住人口7 900多万,城市化率达到65.2%。农业从业人员由2003年的1 230.3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747.4万人,降幅达39.3%。与此同时, 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情况逐步凸显,老人与妇女从事农业现象
二、江苏省农民培训现状
1完善农民培育制度,探索农民定向培养工程
苏州市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制度逐步完善,苏州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见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的通知》《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有序展开,仅2016年全市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 049名,其中大专及以上的为367人,占35%。职业农民培养方式途径不断创新,通过学历教育模式、继续教育模式、在职培训模式等,充实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提高了受训人员组织生产、开拓市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素质。截至2016年底,持有“涉农中专及以上学历证书、农业职业资格证书、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的农民占比达到36.7%,在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中排名居首位。
苏州市始终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优势,依托农业院校,开展农民培训。各级政府部门同农业院校签订“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工程”,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诸如考生可降分录取、入学后学费由政府资助、可获取相关的奖助贷学金,学生毕业后工资待遇问题等。“定向培养工程”有利于培养农业类专门人才,并且能够让青壮年劳动力真正地扎根农村,从而为农业服务。[1]
2构建农民终身培训体系,开展乡村创业培训
泰州市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在全省率先构建农业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一是创新培训政策。农业劳动者在劳动年龄段可参加专项能力、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6个等级职业培训,享受6次培训补贴。二是创新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培训、储备式培训、定向委托式培训,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三是创新监管体系。通过对培训过程实施第三方监管、对培训过程全程录像、加强考核发证管理等措施,构建“三位一体”监管防控体系。
泰州市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三进活动,将创业培训课堂搬到农家门口,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农村远程教育系统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的形式,将创业意愿强烈、具有比较成熟的创业条件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返乡农民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列为创业能力培训对象并组织培训。[2]泰州市开发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新模式,优化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技法,推广“1+X”培训模式,提高创业培训的有效性。继续实施电商创业培训“152”计划,开展创业模拟实训培训,大力开发地方特点的品牌创业培训项目。进一步完善泰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SYIB+农业知识+电商知识”创业培训模式,加强对全市大学生村官创业培训,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争当致富能手和创业带头人。
3建立田间学校,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远程培训指导
淮安市下沉农民培训重心,就近就地就产业建立田间学校,开展职业农民培训,努力把田间学校打造成设在农民身边的永不落幕的课堂。一是制定标准。市农委提出了有法人建设单位、有农业产业支撑、有教育培训基础和开展意愿、有发展服务团队、有规范管理制度的“六有”标准,各地围绕田间学校标准开展建设工作,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有序快速发展。二是联合创办。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示范带动性,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技推广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互助,按区域、按专业择优联合开展共建工作。三是加强投入。对基础条件好、实施运行好、持续发展好的田间學校优先推荐给予经费支持,目前已有3个田间学校纳入省级职业农民培育示范校扶持盘子,有16个田间学校得到省农民培育指导站的初步认定,争取纳入市“4+1”农业产业发展、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建设的支持范畴。
三、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程度较低,主动参培意识不强
根据近年来江苏农民调查,全省农民尤其是苏北地区农村留守人员普遍存在“一高两低”现象,即文化素质低、获取职业资格证比率低,高龄老化等问题。据统计,农业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以下程度约占95.2%,并且绝大部分为60岁以上农民,全省种地农民平均年龄58.6岁,中青年中也以妇女为主,约有65%的农民表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最主要困难是缺乏专业技术,受教育年限低,缺乏一技之长是限制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实现增长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表2三城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对比表
文化程度未上学
(仅扫盲)小学初中初中以上合计苏州人数87512930242比例3.31%30.99%53.31%12.40%100.00%泰州人数97314027249比例3.61%29.32%56.22%10.84%100.00%淮安人数128215021265比例4.53%30.94%56.60%7.92%100.00%合计人数2923041978756比例3.84%30.42%55.42%10.32%100.00%(资料来源:抽样调查数据。2016年10月)
另外是农民之间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家庭农场主和农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由于需要,并且能够接受新知识、新培训,经常性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专业素质较高,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新型职业农民。[3]而大部分农民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等原因,主动参与培训意识不足,甚至有时还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农民之间差距比较大,也是江苏省开展农民培训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2培训总量不足,宣传不到位
结合相关数据以及调研数据结果分析,发现江苏省农民培训的总量供给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在样本756名农民当中,有455人(占比60.31%)的农民在近三年中只参加過一次培训,而参加过三次以上的仅仅占81人(占比10.7%),并且这部分人员中绝大部分是一些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家庭农场主。由此可见,在江苏省农民参训率还不是很高,尤其是苏北地区参训频次较少,以淮安市为例,近三年仅参加过一次培训及没参加培训的比例近80%,三次以上只有15人(占比13.8%)。
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一是有33.33%是“根本不知道”;二是有50%“觉得没用,不想去”,显然这是政府缺位的表现。因此,加大培训供给力度,扩大培训的宣传度及覆盖率,提高培训频次应成为近期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举措。
3培训方式不适合,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
由于农民培训工程涉及农委、妇联、人社、共青团、乡镇等多个部门,培训投入的社会总量虽然很大,但落实到每个培训机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又显得不足。并且有部分培训机构是因经济利益驱动或上级部门要求而去培训,所以培训的质量可想而知。现在培训方式再用“粉笔+黑板”的比较少了,但绝大部分是一个PPT讲到底。根据调研得知,参加过培训的农民中,有93.9%的农民对于培训方式不满意,其中62.96%的认为应该采取田间学校的形式。而选择电脑学习及远程APP培训的农民较少,均在7%左右,这与农民的信息化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在培训先期没有进行专门的调研,都是培训开始后老师讲什么,农民就听什么,这种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大大影响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据调研,有93.25%的农民希望在培训前期了解培训的内容,有51.45%的农民希望不要总是围绕纯粹的种植、养殖技术,而应该有更多的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培训。
4培训机构职责不清,培训后期保障不足
当前农民职业培训主要是依赖政府下达任务,农民接受培训的单向传统模式,农业院校、农科所、推广部门的积极性和培训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民、不同需求,实施分类指导、分层次培训、农民和培训者之间的双向选择没有完全实现。调研中发现有51位农民出现过两次参加同一内容培训的情况。
在培训途径上主要侧重于提供前期的技术指导、项目投入等环节,而后期技术保障、产品销售以及项目管理经营等农民明显具有劣势环节上却明显不足,阻碍了农民将所学的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影响培训效益。有69.18%的农民希望在培训后期得到老师的指导,而仅仅有13.36%的农民在遇到困难后主动联系得到培训机构的后期技术服务,只有7.4%的农民后期得到过培训机构的主动性的回访,并且还绝大部分是关于创业方面的培训。另外政府在贷款优惠、网络信息建设、土地租赁和转让、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方面配套政策远远不够,培训后续扶持力度不足严重影响培训后期效益。
四、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措施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农民综合素质普遍偏低是客观事实,即使在江苏省,农民的整体素质也不高,达不到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因此,全社会应加强对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开展现代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着力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队伍、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高技能的从业者队伍。
1开展基础能力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农民创业等这些内容,现阶段绝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较低,一些新技术新知识都不一定能听得懂、学得会,比如像推广农村电子商务至少要会用电脑上网,像推广“农技耘”APP开展远程教育、咨询至少会用智能手机。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应通过摸底调研,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分层次、分类别、分时间段开展一些诸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应用等基础能力方面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有能力去接受新技术新知识,农民才会有积极性去参加其他的技术培训。[4]
2建立联网培训档案,增强培训宣传手段
针对不同地区加大培训的供给数量,比如在苏南地区由于二三产业相对较强,苏北地区尤其是淮安、宿迁等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比较迅猛,可适度多加大相关方面的农民培训项目,让绝大部分农民都能参加不同类别的培训。并且针对农民培训要建立培训档案,联网上报后由农委“扎口”,这样才能清楚地反映出哪些农民参加了哪一类的培训,从而避免出现有的农民反复参加一类项目的培训,有的农民几年参加不了一次培训。
在调研中出现了有的农民不知道有什么培训项目,有的农民觉得花时间花精力还看不到收益,所以不想参加培训这两种情况。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不仅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村委会通知等形式告知到每位村民,而且应该选取各乡镇的参培后取得明显收益的农民典型,制作宣传视频、图片、手册,发送到每位农民的手中。让农民看到参培的好处,才能主动地去参加培训。
3灵活安排授课形式,科学设置培训内容
授课形式要根据全省各地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比如12月到次年3月份天气比较寒冷,并且属于农闲季节,在这段时间的培训,农民一是有时间二是没挂念,可以采取课堂授课形式辅以实践操作,进行理论加实践的授课形式,针对行业技术开展知识储备。如果在农忙时开展培训,一是授課时间要短;二是利用分散时间,针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行业中的实践操作技术开展讲解,适宜采取“田头学校”的培训方式,并且还可以利用录制微课的方式,通过手机APP或网络将实际操作过程或理论知识发送到每位参培农民的手中。让他们即使在家也可以反复了解农业技术等内容。[5]
随着农民职业进一步分化,不同层次的农民对培训内容各有侧重。因此,为了避免农民培训内容供需错位,应确定明确的目标,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结合实际需求设置不同的培训方案;在确定参培人员后,培训机构将相关的所有授课课题发送给每位参培人员,让他们来选择感兴趣或需要的课题,课题选择后好再进行师资的选择,甚至可以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将授课内容PPT或一些培训资料发送给他们,这样就会有的放矢,让农民能更好地掌握授课内容。
4理清培训部门职责,加大后续扶持力度
将江苏省的农民培训工作由“各自为政”转化为“协同作战”。根据各市的实际情况,农民培训组织可以进行如下分工:由农委牵头,依托农业类大专院校和农广校开展针对农业技术的技能培训工作;由人社部门牵头,依托技师学院和乡镇成人校开展针对农民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由教育局牵头,依托职业学校进行针对青年农民和农村后备劳动力的学历教育和培训。这种分工模式,不仅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又能避免重复培训的缺陷,最终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分工负责、院校相互协作的工作推进机制。
针对培训后期的跟踪服务以及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政府应加大优惠扶持力度,进一步想方设法加强后续指导:可以通过提供优良种子,拓展市场信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专业户提供上门业务指导;通过优惠贷款和补助、简化工商登记手续,适当减免税收等为初始创业人员提供各方面支持;通过开展技能比武或表彰奖励活动大张旗鼓宣传典型事例,以引导和鼓励广大农民积极踊跃参加培训。
【参考文献】
[1]阳金萍,石丽敏.苏州市农民培训状况分析:基于苏州四市三区的调查[J].成人教育,2015(7).
[2]刘洪银.从农民增收视角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于发达地区的实践[J].成人教育,2017(6).
[3]高杰,王蔷.精准瞄准分类培训按需供给:四川省新津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农村经济,2015(2).
[4]马力.农民培训问题剖析及改革路径:基于苏北5市926位农民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
[5]张水玲.基于农民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优化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6(2).
Study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Vocational Peasant Training in Jiangsu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756 Peasants in Three Cities of Southern Jiangsu, Central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MA Li
(Jiangsu Union Technical Institute, Huaian 223200, China)
【Abstract】There are economic differences between southern Jiangsu, central Jiangsu and Northern Jiangsu.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is not balanced. The professional farmer training base is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Its essential for these features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farmers training work. Taking three cities including Suzhou, Taizhou, Huai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lists the practices of farmers training occupation success in some areas of Jiangsu. On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raining, insufficient publicity, training content, unsuitable training method for training institutions, unclear responsibility, and lack of training post security. In order to further overall planning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for farmers, we should straighten out the relationship, raise awareness, establish network files, enhance publicity methods, flexible form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content, and increase supporting strength as well.
【Key words】professional farmers;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Jiangsu province
(编辑/徐枫)2018第5期(总第376期)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No.5 2018Total No.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