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家庭教育方式引发的思考
蔡红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思考;心理需求
电影《音乐之声》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獎,在国内是一部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
最近我再一次观看这部影片,男女主角对孩子们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发了我的思考。玛丽亚是修道院里的一位见习修女,经院长嬷嬷推荐来到冯·特拉普上校家里,给他七个孩子做家庭教师。玛丽亚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修女,她热爱大自然,歌唱生活,积极向上,在修道院里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人物。冯·特拉普(Captain Von Trapp)是一位皇家海军退役的舰长,自从他夫人去世后,他用训练水兵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们,同样要求玛丽亚对孩子们实行军事化训练。让玛丽亚吃惊的是,在她之前,这些孩子们已有过12位家庭教师,上一任家庭教师只停留了两小时。
玛丽亚不禁发问:“孩子们有何不对吗?为什么在父亲面前如此乖巧的孩子们,却让家庭教师头疼不已呢?”孩子们的回答是:“我们要如何吸引父亲的注意力呢?”他们渴望父亲的爱,希望得到父亲的关注。冯·特拉普先生又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孩子们都很正常,是家庭教师的错,她们完全无法维持纪律。”孩子们是很正常,可是作为父亲,他了解自己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吗?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在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会有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冯·特拉普先生的教育方式是要求孩子们按时作息、操练,没有娱乐玩耍,生活循规蹈矩。
思考一:玛丽亚是如何与孩子们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的?
玛丽亚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们首次见面,16岁的莉莎说:“我不需要家庭教师。”玛丽亚的反馈是:“莉莎,很高兴你告诉我,我们可以做好朋友。”青春年少的莉莎正处于逆反期,玛丽亚认识到她更需要朋友的友情。11岁的寇特自称自己很“任性”,玛丽亚说:“恭喜你,什么是任性呢?那表示你希望被人当作是小男孩。”孩子们对玛丽亚进行自我介绍时,有的充满挑衅,有的充满纯真,她都以平等而包容的态度一一接纳,她以非评判性的语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拉近了和孩子间的距离。孩子们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在她椅子上放坚果,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她既没有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面揭穿,而是面带微笑地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冯·特拉普先生问:“是什么礼物?”玛丽亚说:“这是我和孩子们之间的秘密。”孩子们听了玛丽亚的话因羞愧而哭泣。恶作剧的捉弄没有激怒玛丽亚,反倒使她渐渐融入孩子们的世界。莉莎因失恋而苦恼,她对玛丽亚说:“我在学习接受现实,我在期待学校开学的日子。”玛丽亚开导她说:“莉莎,你不能用学校作为逃避问题的地方,必须面对问题。”玛丽亚对冯·特拉普先生说:“莉莎快要长成一个女人,但你甚至不了解她。”“费瑞克要像你一样成为男人,但没有人给他做榜样。”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回应,是看见,是链接。”是的,玛丽亚理解孩子们成长中的种种苦恼,她关心、帮助、引导他们,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思考二:孩子们为什么喜爱玛丽亚?
玛丽亚尊重孩子们。冯·特拉普先生用哨声招呼和训练他的孩子们,孩子们根据不同的信号,做出相应的动作。玛丽亚认为哨声是用来召唤动物的,绝不是用来训练孩子的,这是一种侮辱。玛丽亚坚持用孩子们的名字来招呼他们。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驱使着自己去寻找积极尊重需要的满足。儿童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得到充分的满足。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呼唤孩子用他们的名字不仅是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会使亲子关系更为亲密。
让孩子们体验快乐。冯·特拉普先生在玛丽亚到任的第二天将去维也纳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玛丽亚和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做游戏、排练歌曲,整个家庭充满了音乐之声。当冯·特拉普先生回到家中,发现被他当“水兵”训练的孩子们已变成了一个合唱团,以前家里冰冷的气氛也变得活泼有生气了,孩子们的歌声深深吸引了上校。在玛丽亚和孩子们的期待下,这位因丧妻而变得郁郁寡欢的上校终于拿起吉他,弹唱起了他最喜欢的那首奥地利民歌《雪绒花》。孩子们与父亲拥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又找回了慈祥的父亲,冯·特拉普先生也找回了自己的家,一种久违的幸福感涌上心头。
玛丽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目的。玛丽亚教孩子唱歌,先从简单的音符入手,“Doe是一头雌性的鹿;Ray是一线金色的阳光;Me是对自己的称呼;Far是一段漫漫长路;Sew是针拉着线;La是Sew之后的音;Tea是配果酱面包的饮品。”她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得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唱“哆来咪”,获得了成功的积极体验,重拾自信。7个调皮的孩子爱上了音乐,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歌,这无疑是一堂诙谐生动的音乐课。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孩子们不仅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心灵也会得到成长。
思考三:哪种教育方式更适合孩子们?
在雷雨交加的夜晚,先是女孩子们一个一个跑到玛丽亚房间,玛丽亚爱抚地把孩子们抱到自己的床上。最小的女孩认为自己是最胆小的,女孩一致认为“男孩是很勇敢的,他们不会来。”谁知男孩也一个一个跑来,在回答孩子们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电闪雷鸣”时,玛丽亚用想象告诉孩子们:“因为闪电和雷公说话,而雷公在回话。”而冯·特拉普先生只知道要求孩子们按时睡觉,即使孩子们因雷电而害怕独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也要把孩子们赶回他们的卧房,对孩子们被雷电惊吓不管不顾。孩子们想念玛丽亚,去修道院而回家晚了,因撒谎被父亲惩罚不能吃晚饭时,孩子们自觉用玛丽亚教授的方法自我调节,“当心情不好时,想想美好的事。我的心情就不会如此糟了。”
生活处处是教育,在雷雨之夜,玛丽亚教给了孩子们一种对待生活不快的方法。由于冯·特拉普先生对待孩子运用军事化方式管理和教育,孩子们的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他的教育理念就是孩子必须听话才是好孩子。我们可以把冯·特拉普先生归类为控制型父母。反之,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他们的智慧和心灵。玛丽亚与孩子们是合作型关系,既听取孩子的想法,对孩子也提出适度的要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已是不言而喻了。家中举办舞会,孩子们为前来参加舞会的宾客演唱,孩子们自信的表演,赢得了来宾的好评,“舰长,你一定会以你的儿女为荣。还有什么比孩子们纯真的歌声更能表现他们的优点呢。”是呀,优秀的家庭教育,使孩子们变得优雅大方,令家长为之骄傲。这不仅让我想到了现实生活中那些捣蛋、调皮的孩子们,他们的行为也许正在表达他们内心的需求。他们往往用捣蛋的方式试图引起父母的注意,可是,父母往往会曲解他们的行为,认为他们不乖讨厌,致使他们走向一条破罐破摔的反抗之路。玛丽亚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没有过的被接纳认可、被关注理解的温暖,他们不再搞恶作剧,而是用甜美的歌声告诉父亲、告诉大家,也告诉全世界他们心中流淌的快乐。
影片中,院长嬷嬷所代表的正是智慧父母的化身,她承认玛丽亚身上的缺点,同时也看到了她的优点和长处,或者说她更喜欢玛丽亚身上展现出的本真和纯洁。“如何让月光在掌心停留?如何摘下浮云钉牢?如何使海浪停留在沙滩上?”她用自己的歌声唱出了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唱出了伟大母亲的爱,唱出了对孩子的理解,更唱出了对玛丽亚的真情赞美和认同。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们在自由、温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绍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高新区实验小学,无锡,214432)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