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记文学的深度阅读

    高娜

    传记文学怎么读,随着整本书阅读的提倡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盲目读和应付读中游走,只求“读了”而不求“读好”,这明显与我们所希望的读书要求相背离。新课标强调,真正的名著阅读应培养學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通过概括、比较、分析、推理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真正实现与作品的深度交流。整本书阅读应该培养学生找寻关键信息、质疑探究和拓展阅读的能力。如何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发问并寻找答案的能力是整本书阅读引导的重点。本文拟以红色经典《红星照耀中国》为例,谈谈传记文学的深度阅读策略。

    传记文学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阅读这类作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清楚地把握作者所写的事实,注意梳理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但因为一些作品与学生当下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的兴趣不足以支撑阅读的深广度,学生难免有畏难、逃避的心理,这将大大削弱阅读效果。针对此现状,我作了如下设计:

    一、立足学情,以“找寻”为抓手

    《红星照耀中国》是经典的新闻作品,纪实性强,涉及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形势分析,缺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学生阅读时容易因为混乱产生抵触情绪。八年级学生的中国历史课尚未涉及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些内容,学生对作品相关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加上我们都生活在和平时代,普遍对这一历史时期缺乏感性认识,对革命领袖、革命军民印象固化、情感疏离,如何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而非应付性阅读,除去与经典的隔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则应是阅读之首要任务。北大温儒敏教授也多次强调,提高名著阅读的兴趣,就是抓住名著阅读的“牛鼻子”。为此,我们在第一个阶段的阅读任务中,以制作阅读卡活动为起点,阶段性递交阅读成果,进行成果展示。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偶像”意识,于是把阅读卡的主问题设置为:我眼中的星大将,积攒偶像卡,卡片设置的格式为:

    人物:

    主要经历:?/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页第(?)段

    作者评论:

    我的感受:

    星级:

    一周后的阅读分享会,由同学交流他眼中的“偶像”,有同学呈现阅读收获如下:

    人物: 邓发

    主要经历:西餐厨师、罢工领导人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被打伤胸口,打断肋骨

    作者评论:真是个意想不到的中国人,意想不到的赤匪

    我的感受:勇敢、幽默……

    悬赏星级:五万

    诸如此类,成果颇丰。卡片是同学们阅读精华的浓缩,传记文学的人物应是阅读的核心,梳理本书中的红军将领们的事件,尤其是发现距离我们如此遥远的将领们身上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时,学生们一下子拉近了和这本书的距离,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解中,大家兴奋于邓发恶作剧的笑容,惊叹于徐海东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的英勇,将领们的形象鲜活了起来,一些未看完全书的同学更是跃跃欲试,兴趣的牵引让这本书成为了真正的“红书”。第一阶段的阅读以活动始,也以活动终,同学的偶像卡贴在黑板报上,由同学投票,评选出大家心中的偶像,《红星照耀中国》的光芒点燃了同学们的阅读激情,课文内容的梳理顺利完成。

    二、立足史实,以“发问”为钥匙

    “历史”就跟“诗”一样,含有多重意义。《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就事实而言的历史(history as fact)与就书写记录而言的历史(history as a written record of the tacts)是不同的。”如何看待历史,“如果非要分类不可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也就是过去的故事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就算不分类,如果能让历史停格在这两类书之中的话,那么通常我们会承认,历史比较接近小说,而非科学。”

    鉴于此,我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本书时,设置了一张问卷,根据《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重要句段设计了如下问题:问题一,“不过,太强调这些作家都是在编造事实,也可能自找麻烦。”根据这句话,引申出的阅读问题会是什么?请同学在表格中填出阅读后相关内容的摘抄或感受。这个问题其实是让学生们找寻传记文学的文学性、趣味性,从而将固有的枯燥的历史内容有意识地转化为故事来品读。结果证明,同学们在问题的牵引下,从带着问题被动阅读到主动找寻品析人物意义的工作是很快乐的,一位同学写到“读历史并不是为了解过去某个时间点发生的真实事件,那你永远也读不完,它的价值在于能让人类关于未来有所借鉴。”说明他已能和书本保持一段审视距离了,读传记需要这样一种距离,很多人阅读传记文学会过度地计较其真伪性而枉顾其文学性,那么可能对历史不感兴趣的人会失去阅读某段传记文学的机会。

    我的问题二设置为:“当然,一个好的历史学家是不会编造过去的。他认为自己对某些观念、事实,或精准的陈述责无旁贷。”针对传记文学的这个特点,请摘抄相关内容,记录阅读感受。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带领学生感受传记文学的另一特点——真实性,传记不同于小说,它是真人真事真感受。《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历史学家所关心的是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且绝大部分是发生在很久以前的事件。所有事件的目击者都死了,我们没法看到他们的脸孔,好推测他们是否在撒谎(就算我们真的能这样判断一个人的话)。他们也没有经过严格检验。没有人能保证他们真的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那么如何甄别传记中所述的人和事的真伪呢?这恰恰是学生品读的乐趣,找寻历史,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玩,更有挑战性的呢?由此,学生们动起来了。这也恰好可以引出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传记文学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以点带面”的迁移阅读。

    三、立足史实,以“比较”为方法

    如何辨别作者所述的真伪,书上所说乃一家之言,《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也只是作者眼中的他和她,绝非全部。基于此,让学生扩展阅读,读感兴趣的某个人物的传记,读对长征这个历史事件的其他书写是他们极愿做也必须做的事情。

    为此,我推荐了一些补充阅读的书目:彼得·弗莱明的《独行中国》、李镜的《大迁徙》、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以及各位将领的传记,同时设置了如下主题:我最喜欢的红军人物。我所了解的长征。我所了解的苏维埃。魅力四射的报告文学。同学们需通过阅读课外的相关读物来补充自己的选题,形成汇报材料。阅读后,有同学在汇报材料中写道:作者在文章中写入了一些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描写,若从这些地方入手,比较分析作者写作意图,反而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历史。如弗莱明《独行中国》中写道:“一片苍白的阳光照在稻田里,有些稻田里的稻子已经收割完毕了,堆放在淤泥上,在另外几块稻田里,男男女女正在挥动镰刀割稻子,极目远眺,满脸除了农渠就是沟渠,不时看见坟茔周围有些树木,或者看见一条舢板张着白帆,急速驶下某条看不见的河道,或者看见一只喜鹊慢悠悠地飞过,

    远方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座高高的宝塔。”而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则这样写道:“那是六月初,北京披上了春天的迷漿,无数的杨柳和巍峨的松柏把紫禁城变成了一个迷人的奇境,人们很难相信在金碧辉煌的宫殿的大屋顶外面,还有一个劳苦的、革命的、受到外国侵略的中国。”同学们细致地发现了不同的外国作家视野中的中国是可以相互补充印证的,印证着我们这个文明古国在那个时代正在遭受着怎样的折磨,他们不仅补充印证着彼此的真实性,同时更传递出了传记文学语言的艺术性,同学们在咀嚼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传记文学认知的深度和广度。

    传记是生命的故事,是具有启发性的。好的传记文学给予我们历史知识的同时更应有其当下性的使命,很多孩子在读后感言中写道:“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长征精神,永远保持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忆苦思甜,想到今日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为以后的不懈奋斗打下精神基础。”历史距离我们遥远,但历史的精神亘古弥新。《新课标》中也强调,关注学生能否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红星照耀中国》的整本书阅读的设计,学生由开始的抗拒到后来的拓展比较阅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主动性,他们在为自己的假设和观点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收获了传记阅读的快乐。

    传记文学不难读,难在以何为抓手,让学生主动质疑、找寻、思考,阅读的快乐不在于记到了什么史实、人物,更在于从事实中汲取营养,能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阅读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好好读透一本书远胜过匆匆掠过数本书。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文澜中学(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