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长江经济带林业生态建设研究

刘新池
中图分类号:S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7)01-0001-06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带给世世代代的人们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类之裕。6 380 km的“黄金水道”,越云贵高原、穿巴山蜀水、过荆楚大地、入江南水乡,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滋养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的“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建设已成为新时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精神和中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充分发挥林业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湖北“生態长江、经济长江、文化长江”建设,省林业厅组成课题调研组,就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林业生态建设开展调查研究。
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赋予湖北林业重大使命
1.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1.1.1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时间酝酿、波浪式拓展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从提出到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历了30多年的酝酿和升华。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学家马洪和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分别提出“一线一轴”的战略构想(即沿海一线、长江一轴)和“T”形发展战略(沿海一横、沿江一竖的空间格局)[1]。1985年9月,“七五”计划提出东中西部的概念,要求加快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开发,大力发展同东部、西部地带的横向经济联系。90年代国家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14年4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以此为标志,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正式形成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1.1.2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尊崇和利用
文明总是起源于河畔,巨变往往从大江开始。纵观古今中外,通过大江大河流域开发带动本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规律。德国的莱茵河,全长1 400多公里,沿岸居住着5 400万人口,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带,沿岸的城市科隆,在跨河发展后,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德国重要城市。同样,密西西比河之于美国、泰晤士河之于英国、伏尔加河之于俄罗斯,莫不如此[2]。
长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全局的经济主轴(2014年沿线9省2市的GDP28.5万亿元,约占全国41.6%)、人居主轴(人口5.8亿,约占全国42.9%)和生态主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与上述大江大河相比,长江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和生态总量上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尊崇和利用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重大决策。
1.1.3 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顺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在新常态下,过去依靠人口红利、资源消耗、环境代价驱动发展的优势正在消退,这种粗放型阶段性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再适应发展需求,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新的动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其意义不仅在于推动沿江地区发展,更在于摸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一条东中西互补、协调发展之路,一条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融合之路,实现更长时间尺度、更高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加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湖北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1.2.1 在地理区位上,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龙腰”
长江经济带由西向东横贯湖北,全长1 061 km,占长江干线总长的1/3以上,干流流经武汉、黄石、宜昌、荆州、鄂州、黄冈、咸宁、恩施州等8个市(州),国土面积54 168.5 km2,人口达2 750.1万,50个重点镇位于其中,17个重点镇的建成区濒临长江。在《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湖北全流域纳入《纲要》,武汉规划为长江经济带上三个特大城市之一,突显了湖北长江经济带的上中游地位。
1.2.2 在交通运输上,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枢纽
湖北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除了密布的公路网、铁路网,在水上运输上湖北也有着得“水”独厚的优势:通航河流229条,通航里程8 385 km,居全国第6位,港口51个,船舶运力300余万载重吨,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1.6亿t,在全国是名副其实的水运大省。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海事局、长江航道局、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等一批主管长江流域事务的国家级机构座落在湖北,更加强化了湖北在长江经济带水陆运输上的枢纽地位。
1.2.3 在经济发展上,湖北是长江经济带腾飞的支点
按照《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空间布局,长江经济带将形成“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格局,确立了湖北在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中的核心和支点地位,赋予湖北“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纽带功能。
1.2.4 在生态保护上,湖北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
湖北是生态要省,鄂西武陵山区是同纬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神农架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保存最完好的物种基因库。更为重要的是,湖北是三峡、丹江口、葛洲坝等国家大型水利枢纽所在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在确保长江中下游饮水安全、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等方面承担着重大生态安全使命。
1.3 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湖北林业使命
湖北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林业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具有更加突出和重要的基础地位。“湖北不能用一片片倒下的树木和森林,换来林立的烟囱;不能用母亲河的伤痕累累,换来钢筋水泥的丛林”[3]。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湖北林业必须承担起四大主体责任: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承担起七大安全使命:一是承担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大使命,维护生存安全;二是承担天然绿色水库净水器的重大使命,维护淡水安全;三是承担增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重大使命,维护气候安全;四是承担保护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的重大使命,维护物种安全;五是承担防控自然灾害和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使命,维护社会安全;六是承担建设储备林增加木材供给的重大使命,维护木材安全;七是承担发展木本粮油的重大使命,维护粮油安全。
2 湖北长江经济带林业生态建设主要成效
长江经济带林业发展经历了从自然发育到人为破坏到恢复发展这样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进步和升华,对林业的功能和地位不断地明确和提升。以1998年特大洪灾为转折点,林业生态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省委省政府加大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启动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得到逐步修复和恢复,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1 造林绿化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
1998年以来,以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石漠化治理、低產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重点工程和长江防护林、血吸虫防治林等重点项目为依托,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指引下,全省启动实施绿满荆楚行动,掀起了新一轮造林绿化高潮。据统计,1998~2015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355.4万hm2,约相当于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一。造林绿化的生态效益也不断提升。
2.2 生态保护持续加强,林业资源总量不断增长
根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4年)结果,全省林地面积达876.09万hm2,比1999年(下同)净增13.19万hm2;森林面积736.27万hm2,净增132.5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39.61%,提高8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3.96亿m3,净增1.91亿m3;森林蓄积3.65亿m3,净增1.74亿m3。林业生态服务功能不断增大。全省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达4 018.33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541.82亿元。
2.3 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
2012年,林业产业集群成为湖北第9个千亿产业。2015年全省林业年产值达到2 325亿元,同比增长36%。
2015年底,全省以桂花、银杏、柑橘、茶叶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到126.7万hm2,以意杨、楠竹、马尾松等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发展到53.3万hm2,以油茶、核桃、板栗等为主的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达48万hm2,以常规苗木花卉繁育为主的苗木花卉基地面积达5万hm2。全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431家,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增加到24个,38家涉林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9家,总数位居全国第一。
2.4 林业投入持续增长,支撑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林业投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5年累计林业投资近5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多亿。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森林防火及应急指挥、林业行政审批等专业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林业行政效能全面提升。林业科技研究与推广取得新突破,近5年取得林业重大科技成果100余项。《湖北省湿地资源管理办法》、《湖北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等法规相继出台,为新时期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3 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林业生态短板
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中,自然资源梯度特征十分明显,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梯度递减,但也有东部浙江、安徽、江西资源水平相对较高。湖北地处中部,林业资源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处于中等水平,林业生态短板比较突出。
3.1 森林质量较低,生态防护功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长江经济带森林覆盖率总体较好,局部问题比较严重。在调查的29个县(市、区)单位中,有6个单位森林覆盖率低于10%;在调查的138个沿江乡镇(场、办)中,有50个单位森林覆盖率低于10%。
全省森林质量存在两个结构性的问题:一是幼中龄林比重大,单位蓄积量低。乔木林面积中,中、幼龄林占90.1%。单位面积蓄积量60.18m3/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7%,世界平均水平的54.7%,全国排名第23位。二是纯林比重大,混交林及阔叶林比重小。林分蓄积量中,混交林蓄积仅占8.33%,纯林蓄积占91.66%,比例严重失调。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生物量降低,直接导致林地生产力低下、森林生态功能下降。森林蓄积量降低直接影响木材生产,危及国家木材安全保障;林地生物量降低影响森林碳的累积,降低了森林碳汇功能;人工林树种单一,纯林及残次林比重加大,导致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能力降低。
3.2 湿地面积减少,调蓄洪水功能减退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湖北省素称“千湖之省”,湖泊分布范围大致西起枝江,东迄黄梅,北以应城、天门皂市、钟祥一线的粘土阶地为界,南与洞庭湖相连,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湖泊星罗棋布于长江、汉江两侧。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湖北面积在6.6 hm2(100亩)以上的湖泊1 332个,水面面积85.28万hm2;2012年湖泊资源为755个,水面27.06万hm2。江汉平原湖泊由7 100 km2锐减到2 400 km2。湖泊面积萎缩大大减小了湖河容积,降低湖泊的调蓄能力。
3.3 重点水土流失区环境恶化得到初步遏制,水土流失形势仍然严峻
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成果,湖北省共有水土流失面积369.03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58%,20多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316万hm2。然而,湖北省坡耕地面积为9 368.23 km2,平均每年流失土壤3 173万t。毁林开荒时有发生,如十堰的黄姜产业、长阳及恩施州的高山蔬菜产业都与毁林开荒相关联,鄂西中高山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3.4 石漠化治理困难,林业扶贫任重道远
石漠化是我省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我省石漠化地区与贫困地区高度复合,石漠化治理既是环境治理工程,又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工程,石漠化治理的难度系数增加。全省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09万hm2,石漠化危险土地238万hm2,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幕阜山区及桐柏山区。石漠化治理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的林业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3.5 自然灾害频发,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漫长的生长周期内,会遭受到病虫害、火灾、洪涝、干旱、雪压、冻害、泥石流等多种自然灾害的破坏。长江经济带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环境和特殊多变的气候水文条件,各种自然灾害频发,因灾损失严重,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
十二五期间,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累计发生面积153.77万hm2,累计防治面积200.47万hm2,累计成灾面积9.45万hm2,年均损失达30亿元。全省共发生森林火灾2 445起,过火面积16 296 hm2,受害森林面积2 425 hm2。2016年暴雨洪灾导致全省林木受灾面积14.55万hm2,其中林业种苗受灾面积1.87万hm2,新造林受灾面积5.49万hm2,损毁苗木7.66亿株,直接经济损失达36.99亿元。
3.6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人为生态破坏屡禁难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一些地方挤占林地和湿地,挤压林业生态空间;一些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使,违法乱砍滥伐林木、乱征乱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导致林业生态资源受到破坏。十二五期间,全省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涉林案件6.6万起,惩处各类涉林违法犯罪人员6.8万人,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但涉林违法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遏止。
3.7 服务功能错位,林业发展体制机制活力不足
林业服务功能错位。一方面,林业建设还没有把生态资源充分有效地转化为良好的生态产品和生态公共服务,生态体验缺少设施,森林濕地难以感知,生态服务价值还无法显化和量化。另一方面,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配置错位较为突出,具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和清洁环境的生态空间离人口密集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比较遥远,大多数人感受不到近年来生态建设的成效。
林业治理体系不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全面实施,但发证确权之后的后续没有配套到位,如林木采伐体制改革、政策性森林保险改革、林权抵押贷款等还不完善。国有林场改革推进缓慢。林业市场机制不活,林业投资仍以政策性投资为主,与社会办林业的导向不匹配。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缺失,在湿地保护方面九龙治水现象十分普遍。
队伍建设和设施装备滞后。基层林业人才队伍薄弱,人才流失严重,高端人才匮乏。人员经费保障严重不足,全省基层林业站还有30%的在岗人员没有编制,35%的人员没有纳入财政全额拨款。受2015年底以来“林业两金”减免影响,很多基层林业部门由于工作经费不足,出现运转困难。林业机械化、信息化手段尚未普及,基层服务站点设施装备落后,技术力量不足,严重制约林业功能和作用发挥。
4 湖北林业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布局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总基调,围绕建设“生态长江、文化长江、经济长江”和“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科学谋划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林业生态建设规划布局,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释放林业强大的生态功能、民生功能,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协调、综合治理、问题导向、创新机制、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等发展原则,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战略定位,立足解决森林湿地功能减退、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增加、服务功能错位等突出生态短板问题,充分发挥湖北长江岸线最长的优势,不断拓宽林业生态建设空间,全面构筑长江经济带坚实的生态安全体系,把湖北建设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生态支点、绿色廊道”。
依据全国和湖北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林业发展区划和湖北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框架下,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林业生态空间格局,以三峡库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幕阜山区、桐柏山区、洪湖、梁子湖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为支撑,构建“五屏两带一群”长江经济带湖北段林业生态建设格局。一群:江汉平原湖泊湿地群;两带:长江沿江经济带、汉江水土保持带;五屏:鄂东北大别山区生态屏障、鄂西北秦巴山区生态屏障、鄂西南武陵山区生态屏障、鄂东南幕阜山区生态屏障、鄂北桐柏山区生态屏障。
5 主要措施
5.1 围绕一提双增,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着力构建绿色森林生态廊道
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森林效益为主攻方向,以增强森林水源涵养功能、防治水土流失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绿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以长江、汉江、清江等大江大河为主,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布局,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江岸、干流山系构建护坡护岸、保持水土、拦沙挂淤的防护林体系。要因害设防,优先在沿江干流堤岸第一层山脊内,建立起江堤防风防浪、护岸护坡的防护林体系,再对远山及宜林荒山进行综合治理,增加森林水土保持功能,减少入河泥沙。
二是以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和大中型水库、湿地集雨区为主,沿岸营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护库护堤护岸林,建立起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达到削洪增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患威胁的目的。
三是以秦巴山、武陵山、大别山、幕阜山等重点山系为主,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措施,积极开展荒山绿化,逐步实施低效防护林改造,加强现有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治理山地水土流失,增强森林植被涵养和调节水源的功能,构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四是以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等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宜林地为主,营造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景观林带,提升通道绿化质量和水平。
五是以县城、集镇、社区、行政村、自然湾为主,实施群众身边增绿,建设生态景观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森林城镇、绿色村庄,改善人居环境。
从长江滨江带、堤岸带、沿江城镇带、公路、铁路及河湖沟渠林网到山地森林保护构筑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防护体系,通过精心组织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林业血防林工程、林业碳汇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低产林改造、中幼林抚育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森林城市(镇)创建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林业重大项目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各类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及绿色通道为网络、城镇乡村绿屏为节点的生态防护体系,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森林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价值得到提升,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的有机融合和统一。
5.2 围绕扩容提能,开展大面积湿地修复,着力构建安全畅通黄金水道
以扩大湿地面积容量、提升湿地功能为着力点,推进湿地互连互通,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构建江河湖泊湿地一体化的生态水系,维护流域水系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使我省长江经济带成为安全畅通的黄金水道。
一是以长江、汉江干流为对象,加强岸线水土流失治理,滨江带湿地修复与保护,保障干流生态安全及交通安全。
二是江汉湖群湿地群及汉江湿地群生态修复与保护,主要是开展退耕(渔)还湿、退养还滩,保障重要河湖湿地及河口生态水位,稳定和扩大湿地面积;连通江河湖泊湿地水系,开展污染和有害生物防控,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是洪湖、梁子湖、三峽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要湿地保护及其生态功能发挥,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纳入禁止开发区域,对江河源头、水源涵养区以及鸟类迁飞网络湿地给予重点保护,进一步完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科普宣教和技术培训体系,构建统一的湿地监测、评估和预警平台;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社区扶持共建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5.3 围绕恢复自然,开展大力度监测保护,着力构建完备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
以监测体系、保护区网络建设和开展重点保护为核心,推进全面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
一是建立并完善长江经济带重点野生动植物监测体系。通过合理布设监测站点,完善监测布局,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对长江经济带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常规性和重点动态监测,掌握野生动植物资源消长动态,完善长江经济带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监测体系。
二是建立并完善长江经济带自然保护区网络。以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区域为基础,新建和晋升一批自然保护区,完善自然保护区网络,建立沿江自然保护区群,重点提升洪湖、梁子湖、沉湖、龙感湖、网湖、长湖等一批长江沿线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
三是着力加强长江经济带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分布的重点珍稀濒危物种为重点,加大对金丝猴、麋鹿、林麝、东方白鹳、小天鹅、鹤类、青头潜鸭等重点物种天然分布地栖息环境的管护,恢复和扩大其栖息环境,构建动物保护廊道。加强水杉、珙桐、红豆杉、大果青杆、秦岭冷杉、麦吊云杉、大别山五针松、黄梅秤锤树、小勾儿茶、对节白蜡等野生植物的保护、恢复与繁育,加大濒临灭绝木本植物遗传基因的保存力度。
5.4 围绕绿色富民,开展大手笔的产业培育,着力构建绿色生态产品廊道
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8个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其中我省有3个,分别是大别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全省590万贫困群众,80%以上分布在这些山区。贫穷是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重要根源之一。林业具有进入门槛低、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收入可持续的优势,是山区群众增收致富、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渠道。要以绿色生态、服务民生为宗旨,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做大第一产业;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强第二产业;以森林旅游为重点,发展林业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一是建设鄂东、鄂西、鄂北木本粮油林基地;二是建设鄂南楠竹基地;三是建设江汉平原杨树基地;四是依托全省24个现代林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木(竹)材及林产品加工走廊;五是以汉十、襄荆、汉宜、京珠(湖北段)等高速公路构成网络,建设花卉苗木产业走廊;六是大力建设全域林下经济产业走廊;七是围绕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汉1+8城市圈建设林业旅游产业走廊。到2020年,全省建成人工商品林(竹)基地160万hm2,木本油料及森林食品基地面积达100万hm2,全省建设优质高效的特色经济林基地75万hm2,苗木花卉种植面积10万hm2,森林生态旅游接待能力达到8 000万人(次),全省林业产业年产值达到4 000亿元。
5.5 围绕能力建设,开展林业综合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林业管理体系
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资源产权制度、生态资源监管制度、生态资源市场配置制度、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制度、生态修复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森林经营制度、生态监测评价制度和财税金融扶持制度。同时,还要加强灾害防控能力建设、林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建设、生态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交流能力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文孜.江经济带战略升级历程\[J\].珠江水运,2013(20):38.
[2]马静,邓宏兵.国外典型流域开发模式与经验对长江经济带的启示\[J\].区域经济评论,2016(2):145151.
[3]董祚华,严世辉,夏向荣.筑牢生态屏障 构建现代林业\[N\].湖北日报,20151217.
(责任编辑:唐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