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个难忘的广播记忆
刘浩三
编者按: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走向繁荣兴盛。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跟随着新中国成长脚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留下了一抹抹璀璨的星光,创造了一个个难忘的记忆。
70年来,几代广播媒体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用声音记录新中国成长发展的轨迹,用音频反映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的瞬间——忘不了开国大典实况广播中那震撼世界的声音,忘不了第26届世乒赛体育转播中那激动人心的“徐氏12大板”带给国人的自豪,忘不了收音机里传出的“东方红一号”在神奇太空中的美妙乐曲……陪伴了一代代人成长的《小喇叭》、天天早晨报告国内外重大新闻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连接祖国大陆和台湾听众心声的《空中之友》节目……太多难忘的广播记忆,丰富和激励着我们不断向美好生活迈进。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记住这70年间我们和广播曾拥有的美好,《中国广播》编辑部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共同推出《70年,70个难忘的广播记忆》策划,撷取新中国广播的70个高光时刻或经典案例,以此串联起新中国广播事业70年走过的足迹。
本次活动的初评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艾红红及她的研究生团队负责,在仔细梳理70年来广播重要事件、重要节点、重要人物的基础上,以在听众中的知名度、社会或行业中的影响力、对广播发展的推动力等为标准,选出178个条目,包括广播大事48项、广播人物64位、广播节目66个。复评当中,经过《中国广播》编辑部的筛选和核定,确定出87个条目。再由终评评委王求、张振华、赵玉明、覃信刚、欧阳宏生、吕尚彬、高贵武、申启武、艾红红、刘书峰等10位专家投票确定并完善,最终选出70个条目。
本次评选没有任何审定排序性质,评选初衷在于与广播同仁和本刊读者一起梳理和回顾新中国广播的发展历程,重温一代代广播人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精神,激励广播媒体人不忘初心,在新的时代继续开创广播的辉煌,在媒体融合大潮中走出广播媒体的转型升级之路。
1949-10-01
开国大典实况广播
1949 年 10 月 1 日,首都30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史称为新中国开国大典。从陕北转战而来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9月27日刚刚更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即对开国大典进行了实况广播(直播),由著名播音员齐越和丁一岚在天安门城楼主持播音,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同时转播。下午3点整,开国大典正式开始,毛泽东主席站在话筒前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声音通过广播传向全国、全世界。整个实况广播持续 6 个半小时,晚上 9 点 20 分直播结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实况广播,在我国广播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49-12-05
人民广播辗转走进北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定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最早前身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革命圣地延安开始播音,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它揭开了人民广播事业的序幕,写下了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章,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1947年3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电台随党中央迁至北平,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9月27日后更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名义播出。1949年12月5日,经批准,最终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0-02-07
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播出
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制作播出了反映铁路工人修复铁路支援国家建设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此后,广播剧成为广播节目中的一个重要类型。1955年春成立了直属中央台的文学戏剧编辑部,7月开办了《文学戏剧欣赏会》节目专栏,广播剧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制作数量多、水准高,题材广泛。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中央台广播剧制作在题材和形式上进一步开拓,1984年大型系列广播剧《红楼梦》的播出,开始了将中国古典名著搬上广播剧的尝试,引起了国内戏剧文化界的关注。曹禺先生说:“我非常欣赏广播剧,我觉得广播剧最大的好处是给你有想象的空间。”
1950-02-27
京津新闻工作会议提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
1950年2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召开京津新闻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广播电台应以发布新闻和传达政令、社会教育及文化娱乐为主。会议还提出,各地广播电台应在可能条件下对国内外重要新闻进行自己的采访工作,应有自己的新闻与评论。这次会议体现了胡乔木同志多次讲话强调的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的精神,即要根据自身特点,自力更生办广播,不能成为报纸的“有声版”。这次会议对广播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0-04-10
广播名牌节目《新闻和报纸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身《首都报纸摘要》开播
《新闻和报纸摘要》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有影响、听众最多的广播节目,被称为“新闻总汇”,已成为亿万干部群众了解最新信息的重要渠道。该節目的最早原型是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1955年7月定名为《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齐越、夏青、葛兰、方明、铁城、常亮、于芳等著名播音员都曾担任过节目主播,在全国新闻界享有巨大的影响力。近70年间,国内新闻业态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技术的发展创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闻和报纸摘要》在转型中也坚守着自己的变与不变,从最初的摘发报纸时期到自采新闻时期、录音节目时期再到当下“直播+同期声”时期,紧跟着行业整体步伐。《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曾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等奖项。
1950-05-2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
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新闻总署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蒙古语、藏语、朝鲜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节目正式播出,这是中央台开办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开办藏语广播节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度重视。以藏语广播节目为先导,中央台又先后开播了蒙古语(1950年8月15日)、朝鲜语(1956年7月6日)、维吾尔语(1956年12月10日)、壮语(1957年11月11日)广播节目。此后,全国各民族地区也先后开办了近 30 个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或频率。2009年3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频率开播。
1951-04-11
齐越播送的魏巍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千万人
1951年4月 11 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作家魏巍采写的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随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在广播中以真挚饱满的感情播送了这篇文章。节目一播出,极大地鼓舞了前方将士的斗志,也推动了后方人民的支前活动,“最可爱的人”成为大家对志愿军最亲切的称呼。齐越深情演绎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为通讯播音创作树立了典范。
1951-05-0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对少年儿童广播》
1951年5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个少儿节目,也是后来《星星火炬》节目的前身。节目每天播出两次,每次30分钟,以小学生为收听对象,兼顾初中一、二年级学生。1955年,《对少年儿童广播》改为五个大的专栏性节目:《星星火炬》节目和4种少儿广播杂志。作曲家李焕之为《星星火炬》创作了富有特色的开始曲。为了让节目更容易被孩子接受,《星星火炬》的编辑们每写一篇稿子,都要先拿到学校念给学生们听。除了教知识、讲时事,还有无数少儿歌曲都诞生在《星星火炬》中,这些歌曲在节目中教唱、传颂,经久不衰。
1951-05-0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军事广播节目
1951年初,解放军总政宣传部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商讨如何加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电台的军事报道,决定专门设置一个《部队节目》,于当年5月1日开播。此后该节目陆续更名为《解放军生活》《人民子弟兵》《军事生活》等,1999年改名为《国防时空》沿用至今。《国防时空》客观、及时报道最新国际军情动态、重大战役和突发事件,并对人民军队崭新风貌、国防建设成就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代表等进行热情、生动的报道,影响和感动了无数的听众,成为国内最权威的军事广播节目。
1951-05-01
《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开播
《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悠久的重点新闻栏目。1951年5月1日,中央台根据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特点,按照中央为广播宣传规定的“发布新闻和传达政令、社会教育及文化娱乐”的要求,本着“自己走路”的方针,创办了《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1955年7月4日起改为《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用电波搭建了与全国各地广播电台联系合作的平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向全国发布的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法规、政令等,首先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播出。每次有重要新闻要披露时,中央领导同志总是批示:“今晚广播,明日见报。”节目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为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科学文化水平,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节目最大特色是经常抢发“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有时来不及录音,则由播音员直播。节目于1995年10月在改版后更名为《全国新闻联播》节目,沿用至今。
1951-12-0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广播体操》
中华民族经过百年屈辱、战乱,积贫积弱。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195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广播体操研究小组的文章——《大家都来做广播体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体操》节目从 1951年12 月1日开始,各地广播电台也陆续播放。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随着广播乐曲做操。迄今为止,已经先后颁布了九套成人广播体操。
1952-04-01
吉林九台县农村有线广播站正式播音,创出“九台经验”
1952年4月1日,全国第一座以县为区域范围的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县广播站正式开始播音。1952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九台县农村有线广播站的经验被介绍。1955年,时任中央广播事业局局长的梅益同志来到九台进行调研,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署名文章。九台县广播站成为我国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典型,“它给各县有线广播站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各县有线广播应该从城镇伸展到农村,面向广大农民”。到1956年,“九台经验”成为当时推进中国农村有线广播的一种主要模式。
1952-12-01
第一、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对广播事业发展方针进行重大调整
1952年12月1日至11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确定了“重点建设,稳步前进”的發展方针。会后按照先中央后地方、先对国外后对国内的广播事业发展部署,集中力量建设中央台。中央台也在宣传工作和事业建设上加强了计划性,形成了稳定而迅速发展的局面。1956年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对广播事业建设格局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先中央后地方变为中央和地方并举。从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到第四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工作方针一直在发生变化,积累经验、不断调整,从重点建设中央台到全面发展地方台,新中国的广播事业终于得到了合理、协调的建设,在随后的几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
1953
全国产化的“红星牌”收音机投放市场,解决了国内听众的广播收听困难问题
1953年,我国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研制成功。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仅有的几个无线电厂由于战争的原因破旧不堪。1952年,国家决定在南京无线电厂开辟一条全国产化收音机生产线,以此带动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次年,“红星牌”收音机研发成功并投放市场,解决了国内听众的广播收听困难问题。
1954-08-1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对台湾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领导下创办的。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鄧小平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经为对台湾广播事业都做出过悉心指导。1954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调令,从华东、西南、东北等地调来20多位编播人员组成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部。8月15日,对台湾广播顺利开播,成为在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往来隔绝时期唯一能够传入台湾岛内的大陆传媒。2003年中央台对台湾广播全面改版,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华之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中华之声为新闻综合频率,神州之声为方言、文艺频率。
1956-09-04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热播
《小喇叭》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6年9月4日开始专门为学龄前儿童开办的教育类栏目。《小喇叭》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能力和兴趣爱好,采用丰富、形象、生动、有趣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艺术启迪和引导,使儿童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得到知识的浇灌和美的熏陶,人民广播也因为有了《小喇叭》节目而变得活泼可爱。1960年初,《小喇叭》节目里增设了木偶人物“小叮当”,由它主持节目的信箱板块,每周日与“邮递员”(播音员扮演)共同“送信”“收信”,以谈话的方式满足小听众的要求。“小叮当”非常受小朋友们的欢迎。“我是小叮当,工作特别忙……我给《小喇叭》开信箱,叮当叮当叮叮当,我给《小喇叭》开信箱!”不少孩子、大人听到“小叮当”的歌声都备感亲切。《小喇叭》节目和“小叮当”的声音,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给许多家庭送去了知识和欢乐。在电视还不普及的年代,《小喇叭》的作用非凡。曾经连续广播过《西游记》《老革命家小时候的故事》《高玉宝的故事》《魔方大厦》等长篇故事,一些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如郑渊洁的作品也曾经在这档节目中播出。早期的《小喇叭》节目荟萃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少儿节目播音员,如“故事爷爷”孙敬修先生、孙敬修的学生曹灿和“故事阿姨”后来变为“故事奶奶”的康瑛女士,他们精湛的播讲艺术吸引了一代代的儿童听众,陪伴他们度过美好的童年。
1958-0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长篇小说连播》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1958年5月正式开播了《长篇小说连播》节目,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播出了《林海雪原》《苦菜花》《敌后武工队》《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红日》等长篇小说。1962年节目从编到播都开始向评书学习,走向民族化。按照这一要求,先后录播了《赤胆忠心》《平原枪声》《烈火金刚》《焦裕禄》《欧阳海之歌》等新评书,受到听众喜爱。“文革”初期,节目一度停播,直到1974年才恢复播出。进入20世纪80年代,节目有了新发展和创新,从单说发展到加唱加音响效果,从一个人播发展到两个人对播和配乐广播等。《新星》《寻找回来的世界》《凯旋在子夜》等著名的长篇小说几乎都在节目中播出过。
1958-09
中央广播大楼建成,广播事业走向正规化
图为1958年中央广播大楼风貌
从延安一路走来的人民广播事业,因1958年9月中央广播大楼的建成、编播条件的改善而踏上正规化的新征程。
1959-09
北京广播学院成立
1954年3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开办广播技术人员训练班。1959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北京广播学院。1981年,学校成为首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北京广播学院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的广播电视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专业人才和骨干,被誉为广播电视人才的摇篮。2004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截至2018年10月,学校设有6个学部、1个协同创新中心 、5个直属学院,开设本科专业87个;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0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10个专业硕士类别;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2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教职工2000余人,双聘院士3人;全日制在校生近1400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9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 。
1961-04
成功转播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体育节目解说员走红
1961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在北京成功转播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世界性体育比赛——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体育解说员张之在现场做实况转播,此后体育节目解说在广播电视中受到欢迎,张之、宋世雄等成为人们熟悉的名字。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实况转播,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动员,也是显示国内民族团结和国家经济潜力的一次重大国际宣传,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961-05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广播文学节目《阅读和欣赏》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播文学节目非常少,播出时间也不固定。1950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故事讲述》节目,主要播送一些民间故事和童话寓言;1954年8月,改为《讲故事》节目,广播过《铜墙铁壁》《铁道游击队》等革命故事作品。1955年7月,又增办了《文学书籍》和《最近文艺刊物》节目,选播新出版的一些优秀作品,如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高玉宝的《高玉宝》、周立波的《铁水奔流》等。1961年5月,创办了融文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阅读和欣赏》节目,向听众介绍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和文学知识,以提高听众的阅读和欣赏能力,被听众称为“不见面的文学老师”。节目极高的艺术性、典藏性让听众难以割舍。《阅读和欣赏》有“三名”:名人、名作、名播音员。叶圣陶、臧克家等名家的美文让人难以忘怀,夏青、方明等播音员的声音让人陶醉。多年来,节目已经向听众播讲了500余篇作品,普及了大量的文学知识。2008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编的《阅读和欣赏》系列书籍正式与喜爱它的听众见面。
1963-02
广播主题报道《学习雷锋好榜样》引发强烈反响
1963年2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解放军生活》节目和少儿节目中连续报道了雷锋同志的先进事迹、雷锋日记内容和歌颂雷锋的歌曲。1963年2月22日,毛主席为《中国青年》杂志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3月5日新华社发通稿,题词在首都各报同时发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随之掀起了宣传学习雷锋的高潮,3月5日、6日、10日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宣传学习雷锋的内容,包括雷锋同志生前讲话录音、雷锋生前战友回忆雷锋的讲话录音以及全国各界开展学习雷锋活动的报道。3月10日的《星期演讲会》节目和次日的《解放军生活》延长节目时间,开办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专题。雷锋精神深入人心,并在全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964-10-16
广播新闻公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55年初,中国开始创建核工业。当时,毛泽东同志说:“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在我国西部某地,强光闪耀,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中国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它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晚8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发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及党中央、国务院给参加核试验有关人员的贺电,在国内、国际引发巨大反响。
1965-09-05
毛泽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题词: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1965年9月5日,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迎来了创建 20 周年纪念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广播在抗日战争中一度中断,1945年9月恢复播出,新中国成立后曾以9月5日作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纪念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在北京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彭真、陆定一出席会议,陆定一在会上发表讲话。令广播电视工作者备受鼓舞的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专门题词祝贺。毛泽东的题词是:“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1966-02-0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2年,焦裕禄调到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患肝癌不幸逝世。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还配发了社论《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2月8日,中央人民廣播电台播音员齐越播送了这一长篇通讯。在录制这篇稿子时,还没念到一半齐越已泣不成声。录音一次次中断,最后,齐越终于念完了最后一句:“焦裕禄……你没有死,你将永远活在千万人的心中。”2014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县调研时强调,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1970-04-25
广播新闻公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命名为“东方红—1”号。4 月25日21点,收音机里传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的声音:“同志们,现在报告大家一个极其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了!现在全文广播……”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公报播放完后,又播出了从卫星上发回来的《东方红》乐曲和卫星遥测讯号。此后,中央又下达了新的播出任务:增加播出卫星飞行经过的地点和时间。4月27日20点01分,卫星飞经北京上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27日12点开始,从每小时预告一次,到半小时、15分钟、10分钟、5分钟预告一次,如此密集的预告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史上是少有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派出记者现场采访,21点28分播出了观看卫星的动人情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新闻公报、乐曲、遥测讯号长达15天。
1978-04-18
北京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为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需要,中央决定自 1978年4月18日起,将对国外播出的北京广播电台正式更名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为了让外国听众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对外外语广播仍沿用原呼号,直到 1987年,对外外语呼号与中文名接轨,英文为 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缩写为 CRI。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始于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日语广播,1950年4月10日改称“北京广播电台”。
1978-05-11
广播报道、宣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文章
1978年5月,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的公开刊发为标志,开始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党中央多位领导同志如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陈云、胡耀邦等的支持下,从5月至11月,大批理论工作者和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和各大军区负责人发表讲话或撰写文章,使这场讨论迅速扩展成为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这次大讨论,从理论上、思想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错误理论和“两个凡是”的禁区,开始从多年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桎梏中解脱出来,对于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和实际工作上的拨乱反正,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上、理论上的重要准备。
5月10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上刊出,11日《光明日报》署名“本报特约评论员”公开发表全文,新华社当天即向全国转发,12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又予以全文转载,掀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热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节目中对此予以报道,并开辟讲座节目(共13讲),给予宣讲,为冲破当时思想束缚、开启思想解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1979-03-05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改革开放时期第一个广播广告
1979年3月5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响起了全国广播恢复商业广告的第一声,播出了一条上海家用化学用品厂“春蕾药性发乳”的广告,并正式恢复了电台广告组。据广告组初创者之一宋洪仁回忆,这条广告播出后,春蕾药性发乳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电台不断接到听众来信来电,询问发乳何时何地再能够买到。从那之后,上海广播广告人一路敢为人先,创造了诸多辉煌历史。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条商业广告,从此揭开了中国广播广告的新篇章。
1980-10-07
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提广播要“自己走路”
1980年10月7日,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召开。遵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精神,会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0年来广播电视宣传的基本经验,讨论和明确了广播电视的性质、新时期广播电视的宣传方针、任务和奋斗目标。会议再次明确提出,广播宣传工作要坚持“自己走路”,发挥广播长处。
1981-01-01
“北徐南李”开创广播节目主持人先河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推出了以“徐曼小姐”为主持人的《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徐曼以其“轻软甜美”的主持风格为隔膜已久的海峡两岸人民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受到宝岛民众的深深喜爱。这档在宝岛引起强烈关注的节目不仅塑造了“徐曼小姐”在台湾民众心中“和平使者”“知心大姐”的形象,也给中国广播播音界吹来了一股提升播音艺术的徐徐春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李一萍主持的《大众信箱》,创中国广播节目主持人播出方式先河,两位主持人也被誉为“北徐南李”。
1983-02-17
广播连续报道“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事件”引发强烈关注
1980 年元旦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开设了一个小栏目叫《听众信箱》,主要是选播听众来信,反映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和建议。1983年2月,《听众信箱》收到黑龙江省双城县听众来信,反映哈尔滨铁路局双城堡火车站装卸工野蛮装卸洗衣机,致使货物严重损坏。2月17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了听众来信和记者的采访调查,同时配发了短评《野蛮装卸要不得》。节目播出后不到半个小时,听众反馈电话络绎不绝,反响强烈。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铁道部召开紧急会议后向全国铁路系统发出了有关制止野蛮装卸的紧急通知。由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推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铁道报》等众多媒体记者也纷纷云集双城县报道此事。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得到合理解決》,为此次舆论监督报道画上圆满的句号。对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事件的报道是中国最早的广播电视调查性报道之一,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983-03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事业发展方针
1983年3月11日至4月10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到20世纪末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奋斗目标,提出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时任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的吴冷西在会上做报告,对广播电视“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方针进行了分析。“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是对“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方针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本次会议的亮点有两个:一是为实现确定的目标提出了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二是提出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方针,既推动了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又推动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对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1983-10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多家电台热播,形成“三国热”
1982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着手改编、录制并播出108集全本《三国演义》广播连续剧。该剧被有关专家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广播剧罕见的鸿篇巨制,其运用演播艺术来改编文学名著,让听众在优美激扬的听觉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从1983年10月1日首播,一直持续到1994年4月才完,获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该剧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播,戏剧界不少人士参加了编、导、演和顾问工作,该剧还先后在全国和四川省荣获特别奖、一等奖、“五个一工程”荣誉奖,曾在多家电台播出。
同一时期,1983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改编创作的评书《三国演义》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由评书艺术大师袁阔成演播。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形成“三国热”。演播者和节目责任编辑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王震的接见。
1984-10-0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对国内外直播国庆35周年阅兵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直播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首次对北美地区及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昆明、南京、福州等国内城市现场直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直播,是国际台有史以来的创举。
1986-12-15
广东珠江经济台开播,形成影响深远的“珠江模式”
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台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广东珠江经济台是国内第一个采用大板块主持人直播的广播频率,是中国广播改革的先锋。珠江经济台以广州话作为主要播送语言,秉承“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办台方针和理念,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干,以大时段(即大板块)节目为肌体,采取主持人直播、多种形式争取听众参与、双向交流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对广播界影响极为深远的“珠江模式”,在社会和业界引起了轰动效应。
1987-01-01
《午间半小时》节目开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 1987年1月1日创办的《午间半小时》节目,融新闻性、评论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每天中午在第一套节目12点首播,时长30分钟。著名播音员虹云、傅成励等人为节目主持人。《午间半小时》在内容上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在反映群众意见和诉求的同时,寓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节目时代感强、包容性大,内容丰富、格调清新、形式别致、雅俗共赏,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据说当时拥有4.9亿的固定听众,这意味着当时在全中国的成年人当中几乎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在收听节目。1995年,在中宣部主办的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专栏评选中,《午间半小时》获名专栏称号。1999年,《午间半小时》作为新推出的板块节目《社会90分》的一部分做了改版,加强了节目的新闻性。
1987-01-01
《今晚八点半》节目开播
《今晚八点半》创建于 1987年1月1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一档经典的综艺类广播文艺节目,因节目固定于每天20时30分播出,所以得名为《今晚八点半》。节目主持人为雅坤、贾际等,这档节目改变了传统广播节目“我播什么、你听什么”的形式,而是“你听什么,我播什么”,以满足听众对音乐、戏曲、曲艺、文学等各类节目的欣赏要求和听众了解文艺知识、文艺动态的要求,热情为听众服务,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据 1991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今晚八点半》听众近5亿人,初办的5年中,节目组就累计收到国内外来信91万余封,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节目于 1998年12月31日停播。
1987
广播剧《减去十岁》获“柏林未来奖”
获得1987年第十届“柏林未来奖”广播剧大奖的立体声广播剧《减去十岁》,是我国在世界性的广播比赛中第一次赢得大奖的作品。该剧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根据作家谌容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它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虚构出某机构将要发给每人减去十岁的文件,在这个异想天开的背景下,表现了几组不同年龄、性别和经历的人们的不同心理。立体声广播剧保持了剧中原有设计的各类音响效果,在立体声系统重放时可准确分辨出剧中台词和各种音响效果的准确方位,声音的层次感好,清晰度好。立体声广播的主要技术特性是声音有方向感,有展宽度,有纵深度,声像位置可随剧情发展变动。
1987-05-0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大兴安岭火灾消息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扑灭这场大火被称为“无声的战斗”。经请示上级领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派出记者前往救火现场,从5月8日到5月10日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连续播发火灾消息,有些报道内容甚至是直接由沈阳军区作战部通过电话传过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发这一重大突发灾害事故新闻的媒体单位。
1988-03-27
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反响空前
1988年3月27日中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准时播出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李野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透着一些深沉、粗犷与豪放。直到8月2日结束,历时4个月有余,跨越近半年的时间。《平凡的世界》的播出,形成人人争着听收音机的景象。当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学校,从机关到军营,每天中午12点半,人们都会自觉地围在收音机边,静静地收听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
虽然《平凡的世界》现在被看作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但当初却不被当时的评论家认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由李野墨演播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也使得评论家们重新认识了这部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播放《平凡的世界》而收到的听众来信,创1988年《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听众来信数量之最。
1990-08-10
系列广播剧《刑警803》播出,成为广播剧播出奇观
“刑警803”,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代号,因其门牌号为803号(中山北一路803号)而得名,现在803已成为刑警精神的象征。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 803》故事内容取材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侦查破案经历,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1990年8月10日,《刑警 803》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该剧前后播出时间 20 余年,分为90年代“旧版”与21世纪“新版”,两版共推出作品总计206部995集。《刑警803》以其规模之大、持续播出时间之长、播出集数之多、影响之深远,堪称广播剧之最。
1991-01-01
中国国家主席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發表新年讲话
1991年元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邀请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向海外听众发表新年讲话,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阐述我国的内外政策。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届国家主席包括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每年都会通过广播向海外受众发表新年讲话或新年贺词。有所不同的是,以前播发的媒体只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家,后来又增加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三台一起同步播出。
1991-09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打造交通广播
交通广播是在广播频率日益扩大的基础上出现的。1991年9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交通信息台,开启了交通广播的序幕。此后各城市广播电台相继设立交通广播频率,依靠广播的贴近性与专业性优势,迅速占领和扩大了广播市场的收听份额。交通广播为受众提供出行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内容主要为提供路况信息、出行服务、购车咨询等,发挥出交通广播全方位、立体式播报的服务功能。
1992-09-03
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广播中播出大陆记者采自台湾的报道
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1992年9月3日清晨祖国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乘飞机离开北京,踏上了赴台采访的行程。这次活动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迈出了一大步。广播中出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自台湾的报道,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副主任王求采制的录音报道《张学良将军接受大陆记者采访》获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
1992-10-26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谈话节目《市民与社会》开办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新闻类谈话节目《市民与社会》开办于1992年10月26日。它一问世,就以广播独有的形式和内容,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引起新闻界同行的交口称赞,也成为上世纪90年代全国几十家广电刊物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市民与社会》邀请当地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就市民关注的话题,同打进电话的市民相互对话,共同讨论。节目在市民与政府、市民与社会、市民与市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市民与社会》还开创了中国广播史的一个先例:1998年6月30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市民与社会》直播间做嘉宾,通过热线电话与上海市民进行了50多分钟的广泛交流。事后,克林顿说,这是他在美国本土之外,第一次通过广播与当地人民直接交流。
1993-01-18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
图为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揭牌仪式现场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开播,是中国广播事业在1986年珠江经济台创建逐渐模式化之后的第二个标志性事件,它首创了我国大陆电台广播的24小时直播模式。东方广播电台成立,使上海广播事业发展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东方广播电台拥有两套发射频率,每天播出节目57小时。到1993年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共办节目11套,每天总播出时间达185小时,加上上海市区县的广播,上海广播从传播手段到宣传规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
1993-07
《中国广播》杂志创刊
1953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研究广播宣传业务的内部刊物《编播业务》,后以《编播业务》《广播业务》为名,固定出版,1993年改名为《中国广播》。2000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2001年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专门研究广播理论的唯一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月刊),是产学研一体的广播理论发布平台,为广播理论发展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4-10-0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开播
《新闻纵横》节目对重要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是中国广播界最具影响、最重要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之一。节目1994年10月1日开播,提出的节目宗旨,就是对重要新闻事件做深入报道和背景分析,揭示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阐述,解疑释惑;对热点问题做跟踪报道;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社会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新闻纵横》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在舆论监督方面获得的成功,在广播界引起强烈震动,各地电台纷纷仿效,类似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2008 年 8 月《新闻纵横》改版,在保持原有力度、深度的基础上,时效性和动感加强,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新闻纵横》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并被授予终身名专栏荣誉。
1995-05-01
《中国之窗》栏目开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为海外听众了解祖国打开了一扇窗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与全国 31 家省、市、自治区电台联合制作的《中国之窗》节目,1995年开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海内外听众每天期待和守候的广播品牌节目。海外听众这样评价:“她是一扇窗,让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更加了解祖国,贴近祖国;她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我每天跟随她去领略华夏大地的美好风光,领略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她是一座桥,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中国之窗》以其贴近性、丰富性、可听性赢得了海内外听众的关注和喜爱。
1996-12-25
我国第一个数字音频广播系统在广东佛山开通
图为数字音频广播项目协议签订会
1996年12月25日,我国第一个数字音频广播先导网在广东佛山开通,1997年7月1日投入试播。广东佛山数字音频广播先导网的开播,为国家制定数字广播技术标准提供了试验依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
1997-07-01
中央三台圆满完成香港回归报道
图为香港回归仪式现场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对于这样一个洗雪百年国耻的重大事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精心组织、全力以赴,圆满完成香港回归报道。
这次报道让全国人民亲身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时刻,对我国国民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中央三台进行了同等规格的宣传报道,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1997-09-01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颁布施行
为了加强广播电视管理,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简称《条例》)1997年8月1日经国务院第61次常务会议通过,9月1日颁布施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规范广播电视工作的行政法规,对于促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条例》的出台,有助于加强广播电视行业管理,优化广播电视业的内部结构,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更好地发挥广播电视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997-09-01
《行风热线》开播,成为广播人的一大创举
1997年9月1日,由河北省邢台市文明办和邢台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行风热线》节目开播,反映社情民意,架设沟通桥梁,化解社会矛盾,推动和谐发展,由此开启了全国广播节目建设的一大创举。2002年6月3日,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开办《阳光热线》节目,是全国省级电台第一个政风行风热线类直播节目。该节目每天7:30~8:00播出,由一名厅局主要领导带队,轮流到直播间现场接听听众电话,解答政策咨询,受理群众投诉。《阳光热线》开播以来,每次节目都有上万人(次)拨打热线电话,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中央纪委、监察部、国务院纠风办、国家广电总局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介《阳光热线》栏目的经验,形成了推动全国广播新闻改革的“阳光模式”。
1998-08-13
广电主流媒体开始开启互联网阵地
“中国广播网”(www.cnr.cn)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致力于打造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中文互动在线广播第一品牌,通过互联网“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中国广播网”的前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1998年8月13日注册开通,2002年1月1日正式更名。
“国际在线”(CRI 0nline)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重点新闻网站,1998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2005年7月13日,“国 际 在 线 ” 开 播 了 多 语 种 网 络 电 台 Inet Radio(www.inetradio.cn),使用汉语普通话、英语、德语和日语播出资讯、谈话、音乐和外语教学四大类节目。
1998
广播“村村通”工程启动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国家计委决定自1998年初起,在全国开始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至200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解决了7000多万户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2006年9月20日,全国启动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9年,又开始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加快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设。“村村通”工程是一项“得民心、顺民心、稳民心、聚民心”的重要工程,加强了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发展,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2000-01-0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路畅通》开播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路畅通》节目2000年1月1日开播,节目时长从开播时的一个半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四个半小时。其权威、及时的路况信息、大容量的新闻资讯和音乐歌曲内容让节目形成“直播、信息、娱乐”轻松活泼的节目形态,男女主持人对播的主持方式以及行车高峰时段的陪伴性,得到了广大听众的普遍认可,成为北京地区收听率最高的广播节目。
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以频率专业化为核心的综合改革
2002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按照“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的改革思路,对已经开办的八个频率重新定位,开始了频率专业化系列布局。首先推出第七套“华夏之声”、第二套“经济之声”和第三套“音乐之声”。以此为基础,推进全面改革,着重解决节目布局、运行机制、节目覆盖力三大突出问题,成为涉及面最为广泛的一次综合性改革,有效促进了中国广播以频率专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輪改革进程。
2004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经过重新打造,以“中国之声”呼号正式播出,成为国内第一大新闻专业频率。
2003-03
大型直播节目《海湾零距离》创广播高密度直播新高峰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抢发了新闻消息,并在每天早中晚3个时段推出3档大型直播特别报道——《海湾零距离》,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史上少有的高密度直播,持续了36天,累计播出180个小时。其主要内容由3个板块组成:最新战争动态、专家动态分析和听众短信参与。整个播出期间共有130万条手机短信参与互动,这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第一次以短信平台作为互动方式。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在节目中期4月11日、12日的调查数据显示,与全国广播听众总体规模小幅增长相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日到达率高达10.1%,对比上一年3月到8月2.0%的到达率来说,增长5倍,涨幅惊人。
2005-02-2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夜间节目主持人向菲感召犯罪嫌疑人自首
《神州夜航》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中国之声大型晚间夜话节目,创办于2005年1月1日,节目致力于为听众打造一个交流生命感悟、学习生存智慧、解读百味人生、分享爱与哀愁的心灵家园。几位主持人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新闻的独特视角为听众搭建起沟通你我的平台,主持人之一向菲在主持节目期间,从2005年2月21日至2006年2月27日,成功劝说四名在逃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被公安部授予金盾新闻特别奖。
2006-02-27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开设调频电台
2006年2月27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调频电台——肯尼亚内罗毕调频台(CRI91.9FM)开播,首开中国对外广播在国外建立电台的先河。
2006-08-08
广播博物馆在云南建立
云南广播博物馆是我国首家广播文化专题博物馆,于2006年8月8日组建。该馆集广播历程展览、声音技术博览、收音机精品收藏和广播文化教育、 研究交流为一体,是云南广播人为纪念广播诞生1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目前,除党政军及大中专教职员工、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前来参观,全国乃至世界共有 160 多家电台的领导前来参观,受到好评。整个场馆分为“百年沧桑”“尘封记忆”“收听世界”“岁月留声”“云南历程”“领袖和广播”六个部分。开办广播博物馆是对历史实物的抢救性挖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2008-01-2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全天直播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广播应急功能凸显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从1月21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打破既定节目编排,推出全天直播节目《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截至2月12日,累计播出23天,播出时长近200小时,播发消息6000余条。先后有270多名编辑、记者、主持人、技术人员投入到报道中。
此次《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特别直播节目被学界专家赞誉为具有里程碑的创举,说明广播在突发性事件中可以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信息桥梁,即上到下、下对上以及不同层级之间的信息沟通网,起到了降低灾情、安定人心、鼓舞士气的作用。
时任中央台台长王求总结说,《爱心守望 风雪同行》特别直播在抗击冰雪灾害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听众中所形成的影响、所获得的上级领导和专家的肯定,促使我们从更深层面思考广播的优势、广播的规律、广播的发展。广播既是媒体,也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还是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中央台作为覆盖全国的广播媒介不仅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在其他的报道中也同样应当获得更大突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胡锦涛关心灾区群众生活 强调坚决打胜抗灾硬仗》《温家宝总理顶风踏雪指导抗冰救灾》《快讯:温家宝总理抵达贵州 ?8天内第三次亲赴灾区》等系列报道,真实准确报道了中央领导忧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急。这些稿件第一时间首发,十几分钟内,20多家网站转载,搜狐、腾讯、新浪、网易四大门户上了头条,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中新网、中华网、TOM等网站在重要位置转载,创下了当时时政新闻网络转载率的新高。中央台由台网互动向台网融合、台网一体迈进,形成强大合力,高效传递了党和政府的声音。
2008-05-12
广播在汶川“5·12”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报道中表现出色,应急广播呼之欲出
图为中央台记者孙崇峰在汶川地震救援现场采访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八级特大地震,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打破常规,在第一时间迅速投入报道,全天候现场直播地震灾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最快的速度组建前方指挥部并派记者赶赴灾区,中国之声于当晚推出《汶川紧急救援》节目,24 小时不间断直播。当汶川音讯全无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随救援部队最先进入汶川,第一个发回有关汶川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当日15时04分编发第一条消息,并迅速调整日常节目,进入直播状态。“国际在线”各语种网站迅速开设《守望汶川——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专题,全台音、视、网、报多媒体联动,滚动发稿、滚动播出,及时对大地震进行跟踪报道。地震当地的四川、重庆电台电视台以及全国广电媒体均有出色表现。这次报道规模空前,时效性强,导向性和公开性突出,创造了多项广播电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纪录。全国各级电台电视台的抗震救灾宣传报道,为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通过此次广播抗震救灾的实战,应急广播概念呼之欲出,取得了国内业界学界的共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这一体系也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据了解,该体系将统筹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台,建立与各种应急信息渠道的联通机制,实现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布民众所需应急信息的目标。
2013年4月22日,国家应急广播在四川雅安地震震中芦山县开播。中央人民廣播电台中国之声以“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为呼号,在芦山地震灾难中对灾区民众定向播出,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挥协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四川广播电视台、雅安人民广播电台、芦山县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全天24小时滚动播出。
2008-08-08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圆满完成第 29 届奥运会宣传报道任务
2008年8月8日至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投入10个频率和网络媒体、付费电视、平面媒体等报道资源,形成对赛场内外的全景报道。累计转播奥运赛事280余场,传送奥运赛事及相关节目5034个小时。还发起全国140 家广播电台共同组成全国奥运广播联盟,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并机播出,实现了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传播效益最大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使用英语和汉语普通话两种语言,还通过3个频率和“国际在线”网站向外传送节目的同时,还通过分布在60多个国家的152个海外合作电台、11个境外整频率电台、网络镜像站等入户平台向海外受众传送节目,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节目总时长达15800个小时,有效地提升了对外传播的整体效益。奥运会举办期间,全国各省、市广播电视台也都全面转播和参与了奥运会报道工作。
2011-01-12
《海阳现场秀》 下班路上的快乐陪驾
《海阳现场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2011年1月12日上线的一档直播新闻娱乐脱口秀。节目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六晚高峰下午5点至6点的广播黄金时段,以“下班路上的快乐陪驾”为口号,将当天或近期热点新闻娱乐话题作为主要内容,由主持人海阳与小艾搭档进行幽默点评与调侃。其特点在于将美式脱口秀的结构、中国传统曲艺的叙述方式以及舞台戏剧表演技巧相融合,将新闻内容与娱乐形态有机融合,形成强烈的富有批判精神的喜剧效果。节目充分发挥主持人模仿与表演天赋,通过新闻演播、情景再现、互动交流、生活滑稽录音等形式来解读新闻与资讯,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2012年,《海阳现场秀》获得 “金话筒”奖,是国内首个获此殊荣的脱口秀节目。
2014-10-10
广播新媒体平台——“阿基米德FM”正式上線,传统主流媒体移师网络主战场
2014年10月10日,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产品——“阿基米德FM”正式上线。目前已有全国一千多家电台频率入驻,平台上有超过16000档节目(其中上海地区324档),被用户誉为“超级智能收音机”,成为互联网用户收听广播的第三大应用。2015年8月,阿基米德传媒公司成立,作为一家全牌照互联网媒体公司,阿基米德先后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创新榜”创新项目、“媒体融合年度创新案例”奖等荣誉。同时,基于广播本身优势与特色,“阿基米德FM”平台连接社会资源,积极推动多方联手参与打造党课品牌项目,陆续推出“党建同心圆”联建项目、“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等品牌内容,获得广泛好评。如今,“阿基米德FM”已实现自动抓取自动识别全国广播播放内容,形成全国音乐榜单等新内容形式,同时对广播节目实施人工智能的自动拆条,同步完成自动标签、自动分类、自动摘要、自动标题,真正实现了传统广播融媒转型生产效率的突破。
2015-11-30
广播纪录片《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留存文化印迹
图为《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宣传海报
2015年11月30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陆续推出了《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广播纪录片,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折射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调动听觉感知中国人曾经走过的文化印迹。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彰显了广播的声音魅力和厚重情怀,用丰富的声音元素为听众带来一场唤醒耳朵、直抵心灵的“听觉盛宴”。节目在激发老文化新光彩的同时,也形成了“声音档案”,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印迹,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利用多媒体矩阵推出的优秀代表作。《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获得了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18-03-2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广播资源重新整合
2018年3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宣布正式成立。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撤销,广播资源在总台的框架下得到重新整合。3月29日播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联播》,首次启用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进行配音。4月19日,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正式揭牌亮相。2019年9月26日,总台广播电视节目全面改版,涉及19个电视频道、17套对内广播频率、44种语言的对外广播和主要新媒体平台等。
2019-09-0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开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粤港澳大湾区之声,9月1日上午7时正式开播。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播出的国家级电台频率。大湾区之声新媒体平台同步启用。
定位于“一流湾区、一流生活”的粤港澳大湾区之声,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域内的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播播出频率为调频101.2MHz、中波1215KHz,全天播音21小时。大湾区之声及其新媒体平台,重点面向大湾区受众,及时传播中央权威声音,传播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实施进程,传播“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中国广播网”(www.cnr.cn)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办,致力于打造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直播的中文互动在线广播第一品牌力,通过互联网“让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各地”。“中国广播网”的前身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1998年8月13日注册开通,2002年1月1日正式更名。
“国际在线”(CRI 0nline)是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政府重点新闻网站,1998年12月26日正式开通。2005年7月13日,“国 际 在 线 ” 开 播 了 多 语 种 网 络 电 台 Inet Radio(www.inetradio.cn),使用汉语普通话、英语、德语和日语播出资讯、谈话、音乐和外语教学四大类节目。
1998- 广播“村村通”工程启动
图为甘肃省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仪式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和国家计委决定自1998年初起,在全国开始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村村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广播电视建设成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水平,逐步消灭“盲区”,增加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套数,丰富服务“三农”的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至2000年底,全国基本实现已通电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任务,解决了7000多万户农牧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2006年9月20日,全国启动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9年,又开始以直播卫星应用为重点,加快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设。“村村通”工程是一项“得民心、顺民心、稳民心、聚民心”的重要工程,加强了广大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发展,让党和国家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
2000-01-01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路畅通》开播
图为《一路畅通》节目录制现场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一路畅通》节目2000年1月1日开播,节目时长从开播时的1个半小时增加到2008年的4个半小时。该栏目权威、及时的路况信息,大容量的新闻资讯和音乐歌曲内容让节目形成“直播、信息、娱乐”轻松活泼的节目形态,男女主持人对播的主持方式以及行车高峰时段的陪伴性,得到了广大听众的普遍认可,成为北京地区收听率最高的广播节目。
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启动以频率专业化为核心的综合改革
2002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按照“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思路,对已经开办的8个频率重新定位,开始了频率专业化系列布局。首先推出第七套“华夏之声”、第二套“经济之声”和第三套“音乐之声”。以此为基础,推进全面改革,着重解决节目布局、运行机制、节目覆盖力三大突出问题,成为涉及面最为广泛的一次综合性改革,有效地促进了中国广播以频率专业化为特征的新一轮改革进程。
2004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经过重新打造,以“中国之声”呼号正式播出,成为国内第一大新闻专业频率。
2003-03 大型直播节目《海湾零距离》创广播高密度直播新高峰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第一时间抢发了新闻消息,并在每天早中晚3个时段推出3档大型直播特别报道——《海湾零距离》,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史上少有的高密度直播,持续了36天,累计播出180个小时。其主要内容由3个板块组成:最新战争动态、专家动态分析和听众短信参与。整个播出期间共有130万条手机短信参与互动,这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中第一次以短信平台作为互动方式。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在节目中期4月11、12日的调查数据显示,与全国广播听众总体规模区小幅增长相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的日到达率高达10.1%,对比上一年3月到8月2.0%的到达率来说,增长5倍,涨幅惊人。
2005-02-2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夜间节目主持人向菲感召犯罪嫌疑人自首
图为主持人向菲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