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陈瑜亮
[摘要]我们应该冷静的面对现如今中国飞速的崛起,寻找现有经济模式下的弊端,以及为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寻找更为适合人类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由此浮出水面。低碳经济本着对人类生活的环境以及生态系统更加友好的姿态,使人们在发展与生存这至关重要的两点上寻找一个平衡点,从而使人类社会健康平稳的发展进步。本文通过为什么需要建设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经济应该注意到哪些方面以及从哪些方面入手来阐述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从而推断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所伴随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随着污染与破坏的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被因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恶果影响到了平时的日常生活甚至健康与生命,如何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又不影响人类社会本身生产力的发展,就渐渐步入了人类研究的课题,伴随而来的便是低碳经济的产生。
低碳,这一个新生命的词汇正迅速的进入人们的视野,顾名思义,低碳经济是指的一种节能环保的经济方式,以低碳排放为该经济模式的特点。具体是指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技术体系以及产业建构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意味着更加环保的气候友好型的个人生活。在未来,低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可以说是全方位的融入和渗透。
一、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低碳经济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必经之路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性理论,其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一个有利于人类身心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资源。人类在影响自然同时,自然界也影响着人类。现如今,人类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大自然打下了越来越深的人类的烙印,而被打着“烙印”的大自然也通过它自己的方式向人类输出着它的“影响”——酸雨,雾霭,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等等这一切都反过来需要人类自己来承担。恩格斯早已预见过这一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本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突出以人为本的核心,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成了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策。
(二)低碳经济是资源枯竭所导致的经济转型的必然抉择
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常规不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消耗将迫使新技术,新能源的产生。据世界能源会议统计,世界已经探明的可采煤炭储量共计15980亿吨,预计还可开采200年。探明的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30到40年。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共计119万亿立方米,预计可开采50年。而世界能耗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也就是说在四五十年之后人类将无油无气可用,两百年之后煤炭也将在人类能源列表里消失。新能源的大规模使用迫在眉睫,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依旧没有重大突破。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电力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能源生产产业,而目前的电力能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煤和水电这些传统能源以及新型的核能,太阳能,风力等两部分构成。日本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以及资金和技术优势,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步入世界领先水平。即便如此,日本本国的60.6%的天然气,54.7%的煤炭,14.4%的石油都用于电力生产;新型能源中的100%的核能以及72.1%的可再生能源都集中在电力行业。可见新型能源的开发普及之路还有很远,这与传统资源枯竭的“几十年”对比起来越发的紧迫起来。
(三)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必然途径
从农业文明经过工业文明进而到生态文明,这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单纯的追求工业产值的增长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相比较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更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同步发展,展现了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全面提高人的生活环境以及改善人的生活方式。 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因为其本身的生产力限制,科技制约以及生态文化观念的未普及,造成了对人类自身生化环境的严重的破坏,深刻暴露出了以工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与人类自身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这种人和环境的关系也日益凸显,从人类本身的需求以及现如今的发展方向上来看,生态文明以及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低碳经济都将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当今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四)低碳经济的发展所促成的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进一步降低我国的发展成本
现如今我国走的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算了一笔账,干同一件事,世界的平均状况下花费1美元,中国就要花费1.25美元,多出的0.25美元的成本中就有0。17是生态环境所占的,剩下的0.08是管理不善和结构不合理所造成的。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报告称二零零四年全国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由此可见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发展的一道绊脚石。
二、现有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类生存需求矛盾日益激烈
(一)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使人类面临更多更剧烈的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长期为人类的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买单,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部分物种以及地区遭到不可恢复式的破坏。臭氧层逐年减小,热带雨林消失,珊瑚礁死亡,水土流失,草场沙漠化,过度捕捞,生物物种锐减,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地区的问题,已经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生存的条件越来越恶劣,人类在改造自然地同时,大自然也在影响着人类。随着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很多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甚至是地陷的发生。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河道上升过快进而增加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由于温室效应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近三十年提高了0.49摄氏度,大气湿度也相应增加了2.2%,进而带来降水分布和强度的改变,更直接的表现在热带风暴的加剧。人与自然相互影响,而现如今自然界与人类的互动并不是人类想要看到的。正是如此我们才要更多的从自身找原因,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与思路。追求更稳环保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高排放高污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使得人类健康受到巨大威胁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一直贯穿着我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然而今年伴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健康成本也日益增加。二零一三年一月十四号北京在连续三天空气质量六级污染PM2.5达到了极值500,紧接着发布了史上第一个霾橙色预警,且同时全国33个城市部分区域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环保NGO绿色和平等联合研究发布的报告指出,PM2.5污染可诱发心脑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疾病,增加患癌风险且引发早死。同时,报告指出PM2.5带来的长期效应远大于短期效应,对公众的持续健康危害极大。雾霭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虽然北京一直领先执行机动车排放国家标准,且排放标准更严于其他城市,但由于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空气污染的治理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只能缓解其越演越烈的趋势。要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的问题还应从汽车的动力来源上入手。清洁的新型动力汽车更加符合国家的发展,公众的健康。
三、多管齐下发展低碳经济
(一)弘扬生态文明文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顺应时代的脚步,低碳环保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必然选择。不过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低碳社会乃至低碳经济并没有根深蒂固的深入人心,无论在生产者还是在消费者都没有充分的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模式需要变革的紧迫感。要加强生态文明文化建设,让社会从上至下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低碳这一概念不仅仅要对生产领域产生变化,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要求生活领域中的每一个人也都要采取一种新的生化方式,即减少对物质产品过分的依赖和过度的消费。这一点就需要生态文明文化的深入人心。经济转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首先要做的就是在人们心中树立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淘汰和取代是相互融入促进的。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必须建立一种杜绝铺张浪费,生活中拒绝奢华提倡从简的意识要使得绿色消费成为人类生活的新目标,新时尚。让消费者愿意为生态产品买单,为低碳经济买单。这就需要加大生态文明文化宣传,让低碳经济,低碳产品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低碳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增强生态产品的竞争力以及生产规模,规范生态产品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产品的逐步丰富,以及生态环境恶化,在物质短缺时代的结束随即就迎来了生态短缺的时代。生态恶化以及生态产品需求的增加都将加速生态产品短缺的情况。可以预见,在随后的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生态产品仍将是短缺的。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同时伴随着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生态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可见生态产品的发展潜力巨大。与生态产品发展潜力巨大,生态产品长期存在短缺的情况相比较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沙化土地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8.2%也就是174.3万平方公里,全国天然湿地已减少36%,水土流失,湖泊严重淤积。加大生态产品的投入和宣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经济利益方面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建议国家将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增加植被面积,加大造林绿化,增加湿地保护投入力度,从而扩大生态产品的生产基地的面积,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力。让生态产品为建设生态环境买单,反过来优异的生态环境产出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达到良性循环。
(三)增加科研投入,提高低碳经济自身的竞争力
科技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没有科技的支撑,低碳经济就是一句空话,一个幻想。现如今低碳经济正在起步阶段,在成本方面并没有竞争优势,且科技含量高。如果没有政府扶持以及文化上的宣扬,低碳产品并非是人们的第一选择,且在现有经济模式下光靠企业自觉,去研发新型的低碳型产品是缺乏动力的,这就更需要政府对企业的排放制定严格的标准。而对新型的生态产业,政府更需要去专项补贴和扶植,增加其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四)建立工业共生体系——循环经济即生态工业园区经济体系
在六十年代,工业化国家就曾努力减少因生产力发展而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过滤器对生产过程末端的污染进行处理。但是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污染仍旧存在只是将它们在空间和时间上收缩了而已。同时末端污染处理不仅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要支付维修费用以及更新和更换设备开支。在这种情况下,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就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将一个企业生产之后的废物利用使其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利益源。这种循环就如同生态系统一样,每一种物质都有其最终的归属且有意义着存在着。就如同生物圈一样,循环经济一直都不是固定的一种模式而是需要长期进化的。虽然这种循环现如今还存在着一定缺陷,无论是科学技术的支持上还是理论本身。但这种工业体系给人类发展展现了一个美好的可实现的未来,如果人类最终达到了这种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率以及对环境的友好程度上都将有跨时代的意义。
总而言之低碳经济所伴随着的是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人类生活方式等全面的革新。低碳经济的系统化建设不能仅仅简单的等同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内容。更是一个政治,文化,经济全面的,系统的转变。挑战伴随着机遇,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低碳之路是必走之路,所以我们应该看清时代进步的大局势,抓住机遇走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前列。低碳经济不仅仅是造福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更是有关乎于人类将来生死存亡的长远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樊柳言、曲德林、汪海波、王衍行,《后核危机时代日本新能源格局的转变及启示》
[2]廖曰文、章燕妮《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3]戚良钊,《论“低碳经济”的哲学底蕴》
[4]龚万达、赵咏梅,《论自然资源禀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朱英睿,《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特大城市发展思考——以后世博时期上海城市发展探索为例》
[6] 张幕葏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