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近年来,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数量呈现增加趋势,中国传统古诗词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但是在古诗词教学实际中却逐渐呈现模式化、套路化、现代化,使学生产生了排斥心理。要想让学生爱上古诗词,读懂古诗词,教师就需要去找回古诗词教学应有的“诗情画意”,用“诗意语文”理念引领学生在培养诗情和追溯汉字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发现诗意之美;用诗意的语言和行为带领学生走进诗意课堂,走近作者与走进历史中,体验诗意之真;组织开展诗意活动,建设诗意校园,培养一颗诗心。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中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课,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诗意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22-024-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宇.“诗意语文”理念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课外语文,2021,20(22):24-26.

    古诗词是含蓄的、凝练的、充满诗意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伟大的民族精神,传承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內涵。中学古诗词鉴赏课,本应该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但是在古诗词教学实际中却逐渐呈现模式化、套路化、现代化,使学生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所在,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再者因为诗歌的表达方式典雅凝练,和日常用语及表达习惯有很大不同,加之古诗词描述的思想、情境与学生实际间离,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有畏难情绪。而“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则是让学生发现诗意的美、真、情,培养学生的“诗心”。所以在中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有必要去探索“诗意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诗意的教学中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课,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拥有一颗“诗心”。

    一、感受诗词魅力

    (一)以情入境,培养诗意情怀

    诗词的魅力在于境中含情、情中有境,诗意语文也是在追求一种诗意情怀,在功利充盈的时代,培养一颗诗心,让每个读诗的人心中都能够拥有一方净土去追寻诗和远方。

    诗意语文符合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学习古诗词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热爱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情怀,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习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身上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精神。诗人传达的情感,仍然能使今天的学生产生共鸣,比如董一菲老师在《短歌行》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明确目标,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读出气、读出韵、读出忧思与慷慨”,重点落在了“忧”上,让同学们在品读中感受曹操忧人生、忧贤才、忧天下功业未就的大慷慨和大气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在古诗词教学中,吟诵是感受诗歌情感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吟诵,可以借助声音的抑扬顿挫让学生感悟诗人情感的高低起伏,还可以借助声音的延长,给学生充分的留白,让学生去联想、去想象,蕴含在诗歌背后的含义,甚至有些传达不出的意蕴。《诗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书经》有“诗言志,歌咏言”,都说明诗歌是用语言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的方式,为心发言,为志发言,便有了诗,所以说吟诗吟的是心中的情志,要吟出心意,读出情怀。

    再如董一菲老师在《归园田居》一课的教学中,以和学生进行诗意对话的形式,把陶渊明超脱世俗的情怀传达给学生。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古诗词教学的一大作用就是提升学生的情意素养,所以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就是学习诗人借诗词传达出来的情怀,进而引导学生的情感进入教师设定的课堂情境,以此培养学生的诗意情怀。

    (二)追根溯源,品味汉字文化

    俗话说:“一字一乾坤。”在高考试题中,古诗词的文本细读常体现在炼字和意象赏析上,学生在没有注释、没有背景介绍的情况下常常读不懂古诗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重视古诗词的文本细读,注意学生的汉字文化知识积累和常见意象分析。

    读中国古诗词,没有一定的汉字文化知识的积累是不行的,每个汉字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追溯汉字的字源,可以更好地学习汉字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手法,更好地理解蕴含在汉字中深厚的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能学习到古人的创作技巧。董一菲说要给学生以最美的母语,语文教师作为一名“语文人”,要挖掘出汉字背后的文化,带给学生有温度的汉字。基于学段的不同,高中阶段更适合字源教学法。字源教学就是根据字的发展源流来进行教学。比如在赏析课外诗词《诗·豳风·七月》“八月在宇”这一句时,可以结合初中学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又恐琼楼玉宇”这一句,从其中的“宇”字的字源去教学,“宇”形声,从宀( mián),于声。“宀”表示房屋,本义指屋檐。一个是八月天气渐凉,蟋蟀都来到屋檐下,一个是美玉砌成的楼宇,想象中的仙宫,这样从“宇”的字源上来讲解该诗句,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的演变,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以及中国古代质朴的民风和唯美的意境,一举多得。又如《诗经·氓》中“隰则有泮”中的“隰”字,读音“xí”,结合注释 :低湿的地方。但学生却不知道字的左边是“阜”,简化汉字后才变成了“左包耳”偏旁,是象形字,像山崖边的石磴形,本义:土山,与土地有关。单从字音、注释来给学生讲解,学生也只不过是掌握表象知识,但是教师如果能从“隰”的构字法、本义、衍生义等与“隰”相关的文化来释义,则能够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学习古诗词背后承载千年的文化内涵。

    诗意语文强调发现语文的真和美,而挖掘古诗词中的汉字文化,也是立足于文本,细读文本,体现了诗意语文追求本真的教学特色。从解读汉字的音、形、义中发现汉字文化的审美价值,也是诗意语文所追求的文化审美教育。

    二、走进诗意课堂

    (一)带领学生走近作者,了解历史文化

    董一菲认为诗意语文教学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语文课程在文化传承方面的要求。学好古诗词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文化积淀的诗词鉴赏是空洞的,无价值的。中高考题中的诗词赏析常常是只有作者姓名,但是背景介绍十分简短,这个时候学生就需要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这其中有知人论世的意味,但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诗词赏析都应该从作者以及时代背景出发,只是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在大多时候可以更好地作为学生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深层情感的参考。

    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而诗意语文的教学理念也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留下预习任务或者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查阅作者生平或者历史背景资料,去探寻答案,这个过程中,可能跨越了学科知识,既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又能积累学生的文化知识,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不仅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趣味活动。这也更符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比如《赤壁赋》教学中,预习作业可以是了解苏轼的诗意人生,也可以是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事实,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调查“羽扇纶巾”到底是描写诸葛亮的词,还是描写周瑜的词。又或者是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用典故表情达意,这首词中用了五个典故,有孙权、刘裕、宋文帝、后魏太武帝和廉颇的典故,每一个典故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蕴含着历史文化的基础知识,故事性的课堂往往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去查阅典故资料,则很难读懂文本,读懂作者。

    (二)用诗意的语言和行为,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

    一个好的课堂氛围是一节好的语文课的开始。董一菲《语文课应该有强烈的语言意识》一文中说:“如果能够遵循由语言而思维、由语言而审美、由语言而文化这样的思路,也许这节课就更有语文的意蕴。”教师在上古诗词的教学课时,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用诗意化的语言去导入,诗意化的语言和行为可以为学生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

    董一菲注重评价语用艺术,她的课堂评价语常常是兼具诗意与典雅,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的。不论是评价文本,还是与学生对话,诗意化的语言都是营造诗意课堂必不可少的元素。诗意化的语言并不是说教师要用晦涩难懂的古文去表达,而是指教师可以用半白话,优美、有节奏、有深度、有思考的语言去表达和提问,这也就是诗意语言的熏陶,学生听得多了,思考得多了,自然也想模仿,想创作,想表达。比如某教师在教授《声声慢》这一课时,这样导入:“靖康之乱,风云突变,国仇家恨,霜雪共寒。她用笔抗争,化愁为美,留下千古绝唱……”还配有钢琴曲《秋日私语》,这样富有诗意与文化的语文课堂,学生一定是沉醉其中的。

    语文课堂上少不了兴发感动,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感叹落泪,都是情感的流露。詩意的行为可以是在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学生一些古代的礼仪文化。比如在讲课外古诗孟浩然的《自洛之越》时,有一句“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长揖:古人拱手为礼称揖,作揖时手自上至极下称长揖,中国是礼仪之邦,借此机会可以让学生查找古代作揖抱拳之礼的相关资料,体验古人之礼。诗意的行为也可以是学生诵诗时试着带动作去表达情感,诵诗时的兴发感动,不仅体现在声音的抑扬顿挫上,动作行为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我想李太白在读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时候,一定不会是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可指天挥臂,挥斥方遒,每每读到兴发之处,可以自由发挥。再者,古人吟诵古诗时,常摇头晃脑,摇头晃脑其实是对诗歌节奏的一种把握,学生也可以去尝试。

    三、开展诗意活动

    (一)开展诗意活动,营造书香氛围

    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环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诗意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也是少不了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联合学校,多举办一些诗意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诗意的校园活动中爱上古诗词,爱上汉字,爱上汉文化。

    比如在中秋佳节来临之日,语文教师可以在班内开展一次带“月”字的“飞花令”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让学生积累了古诗词,考查了学生的诗词素养,又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一种尊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又如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可以带学生去赏菊诵诗,看着眼前的菊花,开一个“菊花会”,同学之间共同交流一下“菊花”意象在古诗词中的不同呈现,有感发者,还能试着写一首诗词。

    此外,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朗诵大赛、汉字听写大赛、汉服礼仪文化秀等活动,想要学好古诗词文化,首先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的情感,活动便是调动学生兴趣和激情的最好途径。

    (二)开发诗词校本,建设校园文化

    语文是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课程,学习古诗词的目标一方面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升华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健全的人格品质和乐观的人生态度,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探究能力、写作能力。

    开发校本课程本应是教师以及学校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但对于中学语文校本课程编写,一部分学生也是有能力参与的,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那对于校本课程的发展和学习都会是更好的选择。比如某学校要自主开发“经典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尝试自己译注古诗词,搜集历史文化名人资料,或者是当地历史文化故事。学生搜集整理信息,最后再由老师负责整理、排版、编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参与者,也是学习者,更有才思过人的,还能自己写诗,成为创造者。学语文,就要让学生会用语文,让学生参与语文古诗词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也是培养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

    坚持给学生一个文学的世界,一个悲天悯人的情怀,引领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领悟汉语,传承文化,去欣赏春花秋月,感受人性人情人生之美。而“诗意语文”的教学方式则可以使“诗情画意”重回高中古诗词教学,让学生爱上古诗词,这是教好古诗词和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诗意语文”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可以给学生一颗“诗心”,找回了古诗词教学应有的“诗情画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达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还能增加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赵向玲.依字行腔,领悟汉语的音韵美——浅谈吟诵对中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意义[J]. 汉字文化,2020(10).

    [2]刘彩霞.中小学汉字教学研究 [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 .

    [3]董一菲.董一菲讲语文[M]. 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

    [4]董一菲.语文课应该有强烈的语言意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7(5).

    [5]许书明.当代十大名师“特色语文”内涵解读[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9).

    作者简介:王宇,女,1996年生,陕西丹凤人,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