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

    编者按:2021年1月,《英语学习》杂志策划并刊发了研讨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情况的专题文章,课标组专家、教材主编、教研员等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了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中的各类问题、策略与建议。为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课程改革的思想和理念,为教师普遍关心的具体問题提供指导性建议,《英语学习》杂志将从本期起,对梅德明老师主编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 英语》一书进行摘编和连载。本期我们将转载梅德明老师为本书撰写的前言,希望对老师们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和进行教学实践有所启发和帮助。

    推荐书目:《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师指导 英语》

    主 编:梅德明

    出版信息: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的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采用简称“高中英语新课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导思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所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部,2020a)。

    高中英语新课标以在学科教育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育人使命,强化了英语课程的学科育人价值,明确了英语课程的学科育人目标,提出了英语课程的学科育人路径。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了英语教育应该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英语课程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载体,通过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这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在学科育人观与实践路径上的一项重大改革,也是进入新时代的我国基础英语教育,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根本问题。

    英语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信息化时代的人文素养以及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英语新课标把握新形势、新热点、新要求,与时俱进,增强了在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诸方面鲜明的育人导向,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传授性与启发性相统一,进一步明确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英语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的不同属性,更清晰地表明必修、选择性必修为国家课程,选修为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等开发设置,学生自主选择修习。英语课程的基本认识

    教育部教基二[2014]4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课程作了明确的表述:“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2020b)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也在“前言”部分对课程作出了相似的定义:“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2020a)

    我们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基本认识主要源于上述两个重要文件,即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指相关学校依据党的关于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针,为实现国民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选择的教育计划、内容、方法、评价以及进程之总和。英语课程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本学科应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英语课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英语课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程,更应该是学生的学程,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英语课程的学科本质观

    基于上述认识,高中英语新课标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性质作出了如下界定: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教育部,2020c)

    以上表述不仅对我国英语学科基础教育教学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学校如何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具有现实意义。

    英语是世界上为最多国家所采用的官方语言、第二语言和第一外语,是当今世界各国交往的主要通用语言,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主要媒介,也是科技、商业、学术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信息媒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广泛,跨文化沟通与交际日趋重要。人类沟通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国际合作与交流、跨文化沟通与交际主要是通过共同理解、有效表达的语言来实现的。一种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一个民族的思想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3月29日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学习外语的重要性,对外语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作为我国国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英语学科教育强调发展语言学习与语言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发展语言理解与表达的实际语用能力,强调发展语以寄物、文以载道、文理兼收、百科皆涉的综合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英语教育除了具有一般语言类课程的育人价值之外,还具有一些不同于母语教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国家开设英语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意识,跨文化比较意识与文明互鉴意识,多元思维认知与审辨能力,中外人文交流、对话与合作的能力,直接学习并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与文明进步成果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参与国际事务、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特色、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必要的胜任力基础。

    当今普通高中英语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观念交锋、文化交流、思想交融、信息交互更加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追求、个性特点更趋多样化。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需要的胜任力,这些都要求英语学科致力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

    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英语学科教育思想、目标和内容的主要载体,所承载的是党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因此所确立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养有情怀、有视野、有能力的时代新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教育部全面启动高中课标修订工作之前,协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了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实施情况的调研,并组织有关专家和机构对国内外高中英语教育开展了专题调研,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了十年课改所取得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比较研究了外语学科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国际经验。调研表明,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英语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性和体验性。但是,高中英语课程存在着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倾向,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学内容设计和活动安排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碎片化现象和机械性特点,轻视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的语言实践活动。

    针对上述情況,高中英语新课标明确提出了立足立德树人的学科育人观:“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2020c)在此基础上,高中英语新课标将英语课程的总目标确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部,2020c)。

    与2003年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的“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育部,2003)相比,新课标将学科育人的立足点、出发点和终结点牢牢地根植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思想,强调综合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学科素养和成事能力。所提出的“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涵盖了“情怀”“视野”和“能力”三方面的培养。课程总目标凸显了英语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也就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坚持中国基因、坚守中华底色、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球意识、多元文化意识和中外人文交流意识;发展和提升参与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胜任力。课程总目标回答了英语课程应该“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课程总目标必须通过课程具体目标的实施来实现。通过广泛调查、深入研究和精心提炼,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通往总目标的具体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接受高中英语教育后应具备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教育部,2020c)同时描述了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后,核心素养所应该达到的相应水平的表现。从整体上看,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核心素养四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意识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特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课程总目标。

    基于立德树人学科育人观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目标旨在使新时代英语课程能集中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国家开设英语课程可以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学习,基本技能发展,以及健康的人文思想和积极的价值观念的熏陶,形成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和态度,树立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获得并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实际沟通能力,形成独立思考、辩证质疑的思维和批判精神,养成和提升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认知策略,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帮助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逐步形成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必需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成为不仅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同时能够胜任建设社会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参与和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时代新人。

    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英语学科育人的指引性趋势定位,具有导向性特点,学生有成人成事的价值取向。英语课程的具体目标是英语学科育人的操作实施平台,具有渐进性特点,学生有相应的发展水平表现。英语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大道相通,相辅相成。英语学科育人的实现路径

    如何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实现英语学科的育人目标,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英语学科“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中英语新课标提出了“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观”:

    “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部,2020c)并明确指出,“英语学习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落实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教育部,2020c)。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活动,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的能力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育部,2020c)。

    高中英语新课标对由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以及英语学习活动观作了如下界定:“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应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整合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等学习内容,创设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从中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汲取文化营养,促进多元思维,塑造良好品格,优化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确保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升。”(教育部,2020c)

    高中英语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呈现课程内容,开展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動,“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这一过程既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整合发展的过程,也是文化意识不断增强、思维品质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教育部,2020c)。

    基于新的学习观,高中英语新课标将活动视为英语学习的基本形式,视为学习者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发展多元思维,培养文化意识,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活动观的提出为整合课程内容、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目标提供了可操作的实现途径。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整合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境、有意义、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活动既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也是教学实践的变革。为此,本书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这些教学案例表明,英语教师应该站在学科本质观和学科育人观的角度,积极有效地改变以孤立地传授语言知识、机械地训练语言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优化学生现行的学习方式。具体说来,所设计的英语学习活动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社会阅历、认知水平和发展愿望,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倡导知行合一,以行践知。教师要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课堂上,通过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语用环境和体验过程,并围绕主题语境,基于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形式的语篇,充分挖掘语篇中特定主题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关键点。基于对主题的探究和主题意义的深度学习,以解读、建构和交流为目的,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生活建立密切关联,层层递进地开展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运用语言技能,阐释文化内涵,比较中外文化异同,评析语篇意义,特别是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鉴别和评判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具有多元文化意识和视角,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而尝试在新的语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表达个人观点、情感和态度。

    高中英语新课标所倡导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符合外语学习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等特点。基于真实社会情境和学生生活语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活动是体验式的、过程式的,同时也是建构式的。在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基于语篇所提供的主题情境,由信息获取与理解、梳理与加工、整合与内化、表达与交流、迁移与创新等环节构成一系列融语言、思维、文化为一体的学习活动,旨在架起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之间的桥梁,使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中落实英语课程内容和素养发展要求,使学生通过体验式、互动式、建构式的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的学习活动,逐步实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和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时代新人的课程总目标。结语

    高中英语新课标力求使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体现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体现高中英语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体现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炉的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体现高中阶段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求,体现适合高中学生多元发展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体现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业质量和考试评价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作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今后参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发展提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英语新课标为高中英语教育绘制了新的发展蓝图,而把蓝图变为现实却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巨大挑战。教师要转变以学科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学科育人的重大意义,积极探索基于学科内容、依托学科活动的育人有效途径。努力改变碎片化的教学方式,采用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六要素整合的教学方式,努力实践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语言、文化、思维融合的教学,使英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提高语言能力、提升文化意识、提炼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的过程。

    我们要转变观念,切实改革和优化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努力把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总目标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具体目标落实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进程中。

    总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帮助学生学习和运用好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在真实的社会情境和跨文化交流中积极有效地获取知识和信息,拓宽国际视野,树立跨文化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领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民心相通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审视、鉴别多元文化现象所反映的价值取向,感悟、汲取优秀文明成果,描述、比较、阐释、评价中外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学会学习和探究,学会用英语了解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外优秀文化,成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胜任中外人文交流和跨文化国际合作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0a.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2020b.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20-08-28]. http://old.moe.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s7054/201404/167226.html.

    教育部. 2020c.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梅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