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疗愈系统的城市街区美化和慢行优化设计
吴同?唐亨达
摘 要:目前,城市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具有敌意的城市环境,拥堵、吵闹、危险、污染、歧视等城市病正随着城市过分开发而蔓延开来。城市失去环境感、空间失去亲密感、场所失去场所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情况。学界也对此提出了很多应对理论与方法。疗愈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这一概念源自环境心理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心理学的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当中,又一次被学界所重视。此次研究将以疗愈系统的构成为原理,对案例中街道景观和慢行系统进行分层的剖析和优化,探索解决城市街道空间问题新的设计路径,体现其本土性、文化性、公共性的价值内涵。
关键词:疗愈系统;街道景观;慢行体验;大连市中山广场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312
1 理论研究
1)相关概念及研究。(1)相关概念。疗愈系统是疗愈环境的设计原理之一,而疗愈环境Healing Environment又来自恢复性环境Restorative Environment这一概念。恢复性环境与疗愈环境——恢复性环境的概念来自环境心理学。Kaplan&Talbot(1983):帮助人们减轻压力及与之相伴的各种不良情绪,减少心理疲劳,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的环境。Hartig(2001):进一步阐释“恢复”的定义,重新获得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被损耗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疗愈一词来源于古英语haelen,意思是整体,是一种心灵的方式,是身体和精神的和谐。疗愈的常见效果是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在很多方面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积极的影响。(2)疗愈系统构成的研究。疗愈系统由六部分构成,即控制感、社会支持、分散注意力的积极事物、消除环境中的压力因素、导向自然景观和激发积极感受[1]。
2)疗愈系统在城市街区美化和慢性优化设计中的功能。理想的疗愈系统能够对街道环境和慢性体验造成7个方面的积极影响,分别是发展情感意图、提升个人整体体验、培养疗愈关系、实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应用合作医学、建立疗愈体系和营造疗愈空间。
因此疗愈系统可以提升城市街道景观的品质,并丰富游客的慢性体验。基于此,我们将从疗愈系统的构成和效果两方面来对中山广场历史保护街区这一案例进行评价和设计。
2 研究对象
1)区位。本次研究以中山广场及其周边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范围,总面积为16.0公顷。
2)历史沿革。中山广场(原大广场)位于大连市中山区的核心位置,是大连市最早、最大的综合性圆形广场,是10条城市主次干道的辐射中心,还是大连市区内现存的5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3)规划现状。目前市自然资源局已组织编制完成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于2020年3月18日通过市规委会审定。详见《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公示[2]。
4)问题分析。首先,我们基于疗愈系统的6个部分的结构组成对人民广场及其周边历史保护街区进行初步评价。(1)控制感:周边主干路的街道建筑比例失调,D/H值在0.5以上,这种狭窄的街道给人以紧张失控的焦虑感。(2)社会支持:街区内大部分社区住房建于50年代以前,房屋质量较差,基础设施损害严重,一方面小品设施缺失,另一方面缺乏绿化景观。现状社区街道仅是用于最基本的通行和杂物堆放,使用体验差。(3)分散注意力的事物:中心广场拥有良好的绿化效果、大尺度的自然景观和影响注意力的积极因素。 有轨电车途径场地北侧的长江路,使城市街道和民主公园被分割,站台置于街道中央,增加行人的安全隐患。街道第二次轮廓线的公共屏幕和广告牌等街道设施也相对杂乱,大量个体商户并排在主干道的两侧,建筑立面变得颜色混乱且凹凸不平,破坏街道第一次轮廓线的美感。(4)环境中的压力因素:区域内街道整洁,但声景污染严重;街道两侧的公共空间缺少休息区;部分道路封闭,道路可达性受限;超高层的玻璃大楼有时会带来眩光。(5)导向疗愈景观:街道的可视绿化率较低,多以盆栽的形式存在,且步行部分较宽,有富余的空间进行绿化,却没有被利用。机动车道路多为两板一带或两板两带,且大部分绿化带不连续。(6)激发个人感受:中山广场作为十条城市主干路向外辐射的中心,在城市的几何位置上有显著的优势,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公园中,会给居民们带来更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广场上的自然景观和鸟类栖息地,可以给人带来平和宁静的感受;夜晚的城市夜景、围合性、向心性的周边小型街区,有助于激发积极的个人感受。
5)设计理念与策略。规划注重以人为本,从满足疗愈系统构成的角度出发,仿照公共空间复愈理论将策略分为三个层面[3],即自然疗愈、社会疗愈和空间疗愈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绿色生态的街道空间、平衡融洽的社区空间、活力开放的休闲空间、便捷丰富的生活设施、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三条规劃设计策略。(1)自然疗愈——安全舒适的城市环境+绿色生态的街道空间。根据整体街区的尺度,在保证机动车和人行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将两板两带和两板一带的道路,增设至两板三带。合理利用十字路口和三岔路口的三角洲等闲置地块,“化零为整”的增大街区绿地面积。注重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合理搭配,乔灌木的合理搭配,保证街道的绿化率和绿化效果,保证公共空间视觉通透性。对建筑立面和沿街围墙进行垂直绿化,可以起到缓和街道拥挤尺度,并放松心情的作用。(2)社会疗愈——平衡融洽的社区空间+活力开放的休闲空间。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在街区中设置无障碍设施,如陡坡放缓,设置无障碍坡和盲道,高度变化同时布置轮椅坡道和扶手,休息场所设轮椅位等,保证步行区的连贯、平整,避免不必要的高差,鼓励老年人、残疾人进行室外活动,加强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区范围内应给予小型商户一定关照,一个充满活力的可持续的街区的建设,重要的是建立类似“街区管理伙伴”的管理机制[4]。仿照现有的大连市社区管理平台的建设,更新后的街区也应实行网络化管理,管理网络的设置划分街区初步设置了“街道、社区、商户”三级管理制度。将街道分配至每个沿街商户手中,使其有权利也有义务围护分摊面积的街道整洁和立面效果。即解决了街道第二次轮廓线的混乱,又使市民有充分的参与感和责任感。(3)空间疗愈——便捷丰富的生活设施+安全高效的出行方式。强调休闲空间的公众参与性,尊重场地原有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保障文脉传承。如针对各个历史保护建筑进行功能划分,通过景观小品等打造文化符号。定期举行室外集体活动,提供便民服务,为多种群体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人行方面,进行人行分区、优化人行设施。并统筹设计红线内人行道空间及沿街建筑退界空间铺装及功能,增强人行空间活力。
在停车方面,经过调研分析,中山广场周边街区停车位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是市民无法自主平衡私家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基于此,更新街道后有两种可行性方案:其一,减少临时车位,以强迫市民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以缓解停车问题和道路交通压力;其二,在车流量较小的地段适当增加临时停车车位。
3 结论与讨论
面向街道疗愈空间的场所营造与微更新是景观设计学在面对当前城市环境困境的应对方式,致力于解决建成环境在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环境下所显露出的种种弊病。其优势在于,它不提倡过往流行的大拆大建,而是以更低的成本、更小的代价在现有环境中进行优化和提升,在节约成本的同时,也避免了断裂式的发展对既有生活方式造成的破坏,是存量语境下的新的实践方式。并基于场所与使用者,提醒设计规划者进行以人为本的设计,以达到身体、精神和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徐磊青,孟若希,黄舒晴,陈筝.疗愈导向的街道设计:基于VR实验的探索[J].国际城市规划,2019,34(01):38-45.
[2]《中山广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0.03.18
[3]徐磊青,言语.公共空间复愈之道:408小组的场所营造[J].城市建筑,2018(25):32-35.
[4]张宁.如何加强疾控档案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J].办公室业务,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