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梅苓汤防治脾肾阳虚型大肠息肉术后再发的临床研究
方得祚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梅苓汤脾肾阳虚型大肠息肉术后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及随访的脾肾阳虚型大肠息肉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做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及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自拟梅苓汤治疗,共治疗1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结果 在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进行效果评价:治疗组显效34例(占68.0%),有效15例(占30.0%),无效1例(占2.0%),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26例(占52.0%),有效17例(占34.0%),无效7例(占14.0%),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对大肠息肉术后患者,给予自拟梅苓汤口服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大肠息肉的复发,改善腹痛、腹泻、便质异常等症状及体征,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关键词】大肠息肉;术后再发;脾肾阳虚型;自拟梅苓汤;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29..02
大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是指在大肠黏膜的表面出现突起,并明显隆起于肠腔的赘生物[1],按照其组织学分类,可将大肠息肉分为肿瘤性及非肿瘤性两类,前者又可称为“腺瘤”,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绒毛状管状腺瘤三种,其与癌症有着密切的关系,故而可认为是癌的前期病变,癌变率在1.4%~9.4%之间。非肿瘤性大肠息肉又称为“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及错构瘤性三种[2]。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粘液便、腹泻、便秘甚至便血等,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故而需要积极治疗。目前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是手术,其应用范围广泛,且效果理想,但是不能有效的避免术后大肠息肉的复发[3]。西医预防大肠息肉再发的主要用药包括环氧化酶-2抑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其造成的副作用也十分明显。而中医药在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再发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近年来自拟梅苓汤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再发,效果满意,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及随访的大肠息肉患者,共计100例,随机分为治疗50例及对照组50例,治疗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3~62岁,平均(43.29±7.24)岁,病程11个月~8年,平均(5.13±0.86)年;对照组男33例,女17例,年龄32.5~63岁,平均(43.88±7.01)岁,病程10个月~7.5年,平均(5.42±0.72)年。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程、息肉直径、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故可相互间比较。
1.2 纳入研究标准
①年龄18岁~65岁。②符合大肠息肉的西医诊断标准,同时符合脾肾阳虚型的中医证候判定标准,症见:晨起腹痛、泄泻,完谷不化,脐腹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③手术指征明确,同意手术治疗的患者。④排除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⑤签署知情同意,接受本试验。
1.3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9.0软件做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2 治 疗
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及综合治疗:在实施大肠息肉切除术后给予3天的常规治疗,包括予适合的抗生素静脉滴注以常规预防术后感染,并配合止血、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指导患者在术后注意合理饮食,清淡、易于消化、低渣,减少脂肪的摄入,适当增加纤维素及维生素的摄入。每2周随访1次,必要时可指导患者服用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以改善大便情况。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常规手术及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后即开始给予自拟梅苓汤治疗,药物组成:乌梅15 g、茯苓20 g、党参15 g、炒白术10 g、干姜5 g、川椒3 g、附子2 g、肉桂3 g、细辛1 g、赤芍15 g、桃仁10 g、牡丹皮6 g、半枝莲10 g、煅牡蛎15 g、皂角刺10 g、甘草10 g。每日取1剂,水煎取汁200 ml,100 ml/次,每日2次口服。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停药后再随访6个月。
3 结 果
3.1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发布的《大肠息肉临床评价标准》中相关标准拟定:①显效:肠镜下可见大肠未再复发息肉,腹痛、腹泻、便质异常等症状、体征均消失。②有效:肠镜下可见大肠未再复发息肉,腹痛、腹泻、便质异常等症状、体征有所改善。③无效:肠镜下可见大肠再发息肉,腹痛、腹泻、便质异常等症状、体征无改善。
3.2 结果
在治疗后随访6个月时进行效果评价:治疗组显效34例(占68.0%),有效15例(占30.0%),无效1例(占2.0%),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显效26例(占52.0%),有效17例(占34.0%),无效7例(占14.0%),总有效率为86.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 论
大肠息肉可视为中医学“肠蕈”、“脏毒”、“积聚”等病证的范畴[4],其发生主要原因是先天禀赋薄弱,或脾胃亏虚,正气不足,或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厚味等食物,均可导致湿热内生,下注于肠道,湿热结聚,影响气血运行,又可化生瘀浊,最终湿热瘀浊等实邪,积聚日久相互搏结而导致息肉的发生[5]。患者又由于受到外科手术的影响,导致人体正气更加亏虚,形成脾肾阳虚之后,不能有效促进气血津液的正常输布和运行,又会导致息肉在术后而复发,即如《内经》中之记载:“寒气客于肠外,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乃起,息肉乃生。”故笔者针对此病机关键,自拟梅苓汤一方,由乌梅丸化裁而来,以干姜、川椒、附子、肉桂、细辛等辛热之品大补脾肾之阳气,配伍茯苓、党参、炒白术、甘草等增强健脾益气之力,赤芍、桃仁、皂角刺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牡丹皮、半枝莲、煅牡蛎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乌梅既可补虚,又可止泻,同时又有防热药辛散之功。本方的特点是酸、苦、甘、辛同用,寒热并调,在温补脾肾的同时,重视化瘀散结、清泄郁热,以恢复脾肾之阳气,促进湿热瘀血等邪气的祛除。综上可见,针对大肠息肉术后患者,给予自拟梅苓汤口服治疗,可有效预防术后息肉的再发,改善患者的腹痛、腹泻等症状,效果满意,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火 龙,孙申维,龚雨萍,等.消覃汤加减预防大肠息肉摘除术后(脾虚夹瘀证)息肉再发的回顾性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51(2):48-50.
[2] 曾 英.烏梅丸加减防治大肠息肉术后再发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4):110-111.
[3] 张少锋,向治纬.175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2017,23(2):42-48.
[4] 张 然,李素娟,陈正彦.加味乌梅丸预防多发性腺瘤性结肠息肉内镜术后再发的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9,28(7):773-774.
[5] 张旖晴,郭 宇,许爱丽,等.中药温肾健脾方灌肠防治结肠息肉术后再发预防效果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0):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