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体化谈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于素梅
摘 ?要: 本文主要从一体化角度探讨体育校本课程优化的必要性及开发应把握的关键和实施方略。从“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四位一体的内涵,提出优化体育校本课程的必要性;从一体化新的课程理念、目标、內容、实施与评价五个联动机制,把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关键;体现一体化特征,体育校本课程需要从“选项走班制”“定级不定项”“学、练、赛”“乐、动、会”“家庭体育作业”等方面重新确立实施方略,从而推动学校体育快速发展,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一体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5-00-04
随着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逐步推进,如何在学校实施一体化,更好地优化校本课程,提高体育教育质量,既是一体化体育课程顺利走进实践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真正发挥体育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关键。但不同类型的学校如何基于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等凸显一体化特征,是值得探讨的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一体化背景下优化体育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不仅需要理论上系统建构,更需要有效进入实践,按照课程的三级管理,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容忽视,既要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也要建设具有学校发展特点、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尤其是在一体化改革背景下,学校优化体育校本课程建设十分必要。从“纵向衔接、横向一致、内在统一、形式联合”的一体化内涵视角,其必要性更加突出。
(一)实现“纵向衔接”需要重新优化校本课程内容
体育课程“纵向衔接”重点是指课程内容在上下学段、上下年级之间系统连贯,组织形式各学段具有针对性。[1]内容长期缺乏衔接性,具体表现在“低级重复”等现象,这种不衔接未能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进阶内容,不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能力的形成更难达到。体育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质量标准关键要看上下线段和年级的衔接性。此外,还要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认知规律、动作发展规律等,课程组织形式要符合对应年龄段学生的各种特点与规律,科学精准地组织。基于一体化提出的幼儿启蒙期游戏化、小学基础期趣味化、初中发展期多样化、高中提高期专项化、大学应用期自主化的学段体育学习定位[1],校本课程的实施,各学段对应的组织形式要体现学段的特点与衔接。
(二)达到“横向一致”需要重新优化校本课程评价
运动能力是衡量学生是否具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指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明确提出[2]。但学生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是否形成了运动能力,或具备多高水平的运动能力,几乎难以衡量。因为,一方面缺乏对运动能力的评判标准;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实施的程度还多停留在运动技术传授阶段,多数学生还未掌握运动技能,运动能力更难以形成;此外,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运动能力三个核心概念缺乏准确区分,所以,也不利于让学生形成运动能力。实际上,技术掌握与否看“准确程度”,技能掌握与否看“熟练程度”,能力形成与否看“灵活程度”。三者的联系表现在逐一为前提,即技术是掌握技能的前提,技能是形成能力的前提。达到运动能力“横向一致”,意思是说相同学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哪个区域或学校就读,其运动能力尤其是专项运动能力水平应基本保持一致,至于学生选择哪个专项运动无需做统一规定。为此,体育校本课程要进一步优化,对运动能力达到“横向一致”需要有相对统一的规定。
(三)确保“内在统一”需要重新优化校本课程目标
每个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都会设置目标体系,有的或许会更系统、更具体。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学段目标从“知、能、行、健”四个方面定位[1],意味着目标既要更加全面,还要更加聚焦。体育校本课程在进一步优化课程目标方面也需要有相对一致的要求。无论是哪类学校,只有确定好学段目标维度,各专项运动的目标维度才能趋于稳定,例如,体育校本课程学段目标从“知、能、行、健”四个维度设置目标内容,无论学校的篮球课程、足球课程,还是武术、健美操等课程,其实施都要聚焦在这四个方面对学生的传授与培养。也就是说,学段目标维度的设置影响着单项运动课程实施的目标定位。这种一致性既是“内在统一”的体现,也是精准把握校本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
(四)做好“形式联合”需要重新优化校本课程方案
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形式联合”,意味着做到学、练、赛组织方式的多元化应用;体现出课内外、校内外课程实施场所的更广泛呈现;有必修必学、必修选学多种修学方式的整合;还有自然班级授课制、选项走班制教学的结合等。无论是哪方面都能使课程的实施更加立体多元,多视角联合方式有机地整合,是有效开展体育校本课程的关键。因此,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体育校本课程,都需要
充分考虑“形式联合”的多元化综合实施,任何一方面对校本课程发挥应有价值都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体育校本课程实施除了过去重视“学”与“练”,还要高度重视“赛”,“赛”是更高规格的练,“赛”还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运动能力,以及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奋勇拼搏、坚持不懈等体育精神。“形式联合”的提出,也使得优化体育校本课程成为必然。
二、一体化背景下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应把握的关键
优化体育校本课程,一定程度要进行完善性开发,不仅理念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在体育校本课程内容设置、目标定位、实施方案、评价措施等方面都要完善体系,否则难以发挥优化作用。
(一)明确体育校本课程的理念
进一步完善体育校本课程,需要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理念既是实施课程的行动指南,又是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要求。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五大理念,即落实“健康第一”、突出综合性,强调“享受乐趣”、体现娱乐性,遵循“以体化德”、回归教育性,注重“人人受益”、尊重差异性,重视
“终身体育”、把握实践性[1]。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同样需要遵循“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体育校本课程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的功能。无论是体育校本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确定,还是实施与评价等都不能脱离这些理念,需要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完善,达到体育校本课程综合育人的目的。
(二)设置体育校本课程的目标
任何一所学校,无论体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如何定位,其目标维度均需体现分层分类。基于体育课程一体化的目标体系,学校在设置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时候,同样需要层次分明和逐级具体。总体目标可以将其设定在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育围绕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关键要素。“体育课程的知识不仅包含体育知识,还包含健康与安全知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动能力是体育素养的核心要素,是对运动技能灵活准确的运用,尤其强调终身体育运动能力的形成。态度反映着对体育的情感,映衬着体育品格,体育情感与品格表征着体育精神。”[1]学段目标定位在“知、能、行、健”四个核心维度至关重要,意味着体育校本课程无论是何种内容的组织学习,其培养目标都需要聚焦在这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也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具体化。单元和课堂教学目标需要更进一步细化,可以从一体化提出的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情感品格培养目标三个维度设置。
(三)确定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内容是体育校本课程的核心,离开了内容课程也不复存在。大中小(幼)体育课程一体化,按照学生的发展特点,已设置具有衔接性的课程内容体系,包含必修必学的K12课程内容和必修选学的结构化内容。K12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各個学段、各个年级应该学习和掌握的必修必学内容,是从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基础体能、基本技能方面进行的系统设置。结构化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专项内容按模块设置的结构化体系。学校从一体化的角度确定体育校本课程内容,可依据K12对应实施必修必学内容,但专项运动需要在结构化设置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建立衔接、适宜、可操作的内容体系。因为,体育课程一体化仅仅将专项运动按照难度和特点划分为六大模块,未分配到各个学段和年级中去,学校根据开设的运动项目,进一步确定该项目要学习的内容模块。如果本校学生是从零基础学起,自然要从项目的模块一开始设置内容难度,又由于一体化在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级设定方面建议小学完成一级和二级,初中完成三级和四级,高中和大学可以达到特长发展期的五级和六级,因此,学校基于综合考虑,可以将模块内容再进一步细化为单元,并将其分配到对应年级的教学中。
(四)规划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
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既能检验课程目标、内容等设置的合理程度,也是落实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的关键。体育课程一体化在课程实施方面,充分考虑了实施的场所、形式等,提出了体育课程实施要注重课内外、校内外的联合,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也需要考虑联合,缺乏内外联合的体育校本课程难以真正体现“以体育人”的效果。也就是说,假如仅靠有限时间的课堂学习,锻炼习惯难以养成,体育促进健康的功效也难以发挥。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方式,要注重“学、练、赛”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考虑“选项走班制”与“自然班授课制”相结合,一般小学三年级以上便可增加“选项走班制”。当然,对于条件尚不具备的学校,也可在“自然班授课制”中适当增加班内选项等灵活组织的方式。
(五)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
学校在开展体育校本课程时,都会涉及课程评价,因为课程评价不仅用于检验课程实施效果,反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还能发挥一定的激励作用,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要更加完善。体育课程一体化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出了围绕“知、能、行、健”的学段评价、围绕“乐、动、会”的课堂评价和包含基本、专项运动的学生运动能力评价三个层次,对体育校本课程评价具有借鉴意义。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学段评价固然重要,课堂评价也需加强,学生的运动能力评价更要实施,运动能力评价涉及学生下一年级或学段的学习内容确定,还能发挥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基本运动能力按对应学段与水平段的规定等级评价,专项运动能力建议可按“定级不定项”方式评价。例如,学生应具备的专项运动能力各学段有一个底线要求,小学毕业应达到二级,初中毕业应达到四级,也就是说,学生无论选学哪个专项运动,应在小学阶段通过一级和二级,初中学生应通过三级和四级等。完善体育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对深化体育课程一体化改革,促进上下学段和年级的衔接,对学生终身运动能力形成和身心健康发展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体育校本课程一体化实施的有效方略
体育校本课程一体化实施是对其开发的必然要求,也是体育校本课程优化程度的具体呈现,要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更有效地把握实施方略。
(一)落实“选项走班制”组织形式的可操作性方略
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组织实施“选项走班制”的建议,而对于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主阵地体育课堂而言,学校不可一刀切,要根据学校条件、教师专业性、学生运动需求等综合考虑。体育“选项走班制”无论是满足学生运动兴趣与运动需求,还是学生在某学段应达到的专项运动能力等级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但由于学校情况各异,需要结合实际灵活把握,大致有如下参考形式:第一种是学校诸条件充足且优越,学校可采用“大走”,所谓“大走”就是本校同一年级内打乱班级,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确定走到哪个专项班。如果一所学校同一年级班级数过多(如10个以上),考虑到学校场地的可容纳性,可一分为二选项分班。第二种是学校体育条件一般但也能够走起来,可采用“小走”,即同一年级内每2~3个班打乱让学生选项,班级按专项重组。这样的走班,同一个年级只需要2~3个班的体育课排在同一时间便可实施。第三种情况是学校有一定条件但因特殊原因无法实施体育“选项走班制”,可适当采用“自然班级授课制”的班内选项,如同一节课可设置两个专项内容,对于男女合班的自然班可男女分项教学。自然班级授课实施班内选项式教学,任课教师组织的难度会加大,对体育教师的组织能力和专业要求相对较高。第四种情况是对于完全不具备走班或班内选项条件的学校,只能保持原有组织形式,但需要加大专项运动的开设力度,按模块并将其切分成单元进行连续性学习,像某专项运动特色学校每周一节专项课的自然班开课方式,不利于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也不利于学生对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总之,“走”与“不走”,“大走”或“小走”,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把握。
(二)达到“定级不定项”运动能力等级的评价方略
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在运动能力等级要求上可借鉴一体化的“定级不定项”设定思路,达到“定级不定项”的运动能力等级要求,是能否实现体育课程衔接的关键,但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因为尽管“定级”,有些不确定因素可能会直接影响达到相应等级,“不定项”如何做到相对稳定需要认真规划。总体来看,实施过程初中比小学难度稍大,因为,一旦小学完不成所定等级,初中就难以顺延。为了提高“定级不定项”在体育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可行性,可参考如下方略:一是充分挖掘资源打造“一校多品”,增加学生有可选择的机会。过去有些学校进行“一校一品”的特色建设,打造出了某项精品课程,或许全校学生都参与其中,但并非人人都喜爱该项运动。而体育课程一体化倡导“以人为本”,满足发展需求,“一校多品”更符合一体化理念。二是尽可能创造条件采取“选项走班制”教学,对于已经具备“走班”条件的学校要尽可能尝试走班。对于通过努力无法实现“走班”的学校,其专项运动的教学实施和组织方式也要进一步完善,尽可能优化体育课程组织形式。专项运动要达到一定的级别,缺乏有利于专项运动学习和锻炼机会的传统方式就很难实现。长期存在的“学了12年体育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的现象,主要是体育学习蜻蜓点水,未能创设促进学会运动技能的体育课程实施环境。三是及时评价调整进度,学生的体育学习是按运动能力一级接一级渐进性发展的,及时了解所具有的能力水平对调整学习进度尤为关键。同时,学生一旦了解了自己的运动能力等级也会发挥“等级驱动”效应,稳固兴趣,促进“定级”标准实现。
(三)注重“学、练、赛”形式整合的有效促进方略
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课程实施要注重“学、练、赛”多种形式联合,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达到理想效果,也应强化“学、练、赛”各种形式。过去学校比较注重“学”与“练”,多数忽视“赛”,不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形成。体育校本课程有效实施注重“学、练、赛”联合,要把握几个关键:一是“学”要“准”,体育课堂教学是体育校本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其中“学”是核心,“学”得“准”是关键,保证高质量课堂,“学准”是后续开展好“练”与“赛”的前提。二是“练”要“多”,多是指要有充足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除了课堂上注重练习密度的适当增加,还要注重课外以及校外强化学生的练习。假如学生每天能够在校保证1小时体育锻炼,课外也能坚持每天运动,达到“练”的“多”,运动技能的掌握便无需过多担忧。学校要想实施好体育校本课程,就要执行好国家规定的“开齐开足体育课”“强化体育课与课外锻炼”[3],落实好“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保障一小时体育锻炼”[4]。三是“赛”要“全”,全是指参赛人群要广,不能仅仅是体育特长生的赛场,要注重把握让人人有参赛机会。“赛”也不仅仅是在课外开展,课堂上的教学比赛不容忽视,但课堂上的“赛”要注重“赛”的内容,“赛”的形式等与严格意义上的竞技体育中的“赛”有所区分,要更灵活地把握。课外的“赛”,可组织开展单项的班级赛、年级赛、校际赛等,学校的传统运动会也可进一步优化内容与组织形式,召开全员运动会,“赛”的内容有人人可参与的游戏娱乐类、体能锻炼类,还可以有体育特长生的技能展示类等。体育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练、赛”形式越丰富,越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参与度,实施效果也就更加突显。
(四)把握“乐、动、会”有效课堂的质量提升方略
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用什么来衡量?质量的高低考察的对象应是学生,要看学生通过体育学习究竟获得了什么。“乐、动、会”是体育课程一体化用于评价体育课堂质量的三个关键要素,这里的“乐”,要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兴趣、享受乐趣。学生“乐”与“不乐”在课堂上的表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最明显的区分就是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等。不同的学习态度对内容的掌握将会产生较大差异。这里的“动”,除了要遵循“精讲多练”,还要强调让学生“少等多动”,体育主要是“动”的课程。体育课上要让学生保证充足的练习,一般而言,底线标准可以把握在一节课上要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于学生练习,当然,也不能一味地追求练习密度而不顾课的完整结构和合理安排。学生“动”起来是学会的保障,没有足够的“动”,“会”也就难以保证。“会”,主要包括会说、会做、会用、会学、会做人,过去体育课堂较注重“会说”与“会做”,其他“三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忽略现象,尽管“五会”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都同时实现,但从课堂教学来看,每一方面都要关注。例如,“会用”,一节课不可能让学生达到会用,但课堂上“学有所用”的理念、组织练习,以及明确要求要提出来。同样,“会学”是指学会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的正确引导课上要有呈现,否则,不当或错误的方法除了不利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会做人”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体育课堂“以体育人”要常态化。体育校本课程实施打造“乐、动、会”课堂,其质量才更有保障。
(五)强化“家庭体育作业”做好校内外的联合方略
体育课程一体化提出了校内外联合,要注重强化学生在校外的锻炼,尤其是家庭体育锻炼,假如体育教师能够给学生布置家庭体育作业,并要求认真完成,对于实现校内外有机会联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等将发挥重要作用。强化“家庭体育作业”关键要把握质与量,不可形式化,更不能一刀切。合理把握和准确实施“家庭体育作业”,一要突出课堂内外的“一致性”,家庭体育作业让学生锻炼的内容要和课堂上所学内容有关联,不一定都练体能,体能和技能综合效果会更好,兴趣会更高些。二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由于学生之间有差异是绝对的,无差异是相对的,因此,在家庭体育作业的布置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学生差异,内容和量的把握要切合学生实际,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因为学生还存在不同的运动爱好和需求,加之体能、技能基础不同,因此,注重差异不容忽视。三要体现过程管理的“精准性”,家庭体育作业要落到实处,需要对过程有一个智慧化、精准性管理,否则会流于形式。当前,在网络化时代,实现家庭体育作业的智慧化精准管理已不是难题,例如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学生既可根据教师下发到平台上的家庭体育锻炼任务完成作业,还能在每次完成后打卡上传便于教师了解锻炼情况及时指导。四要强化锻炼评价的“激励性”,家庭体育作业依然可以对锻炼过程和结果进行激励性评价,如定期评出“健康达人”“锻炼达人”等,更好地激励学生持久参加锻炼。
四、结束语
从一体化的角度对体育校本课程进行开发是未来校本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课程的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关键、不容忽视,也是最难做好的课程,不仅要符合国家课程总体理念和要求,还要兼顾地方课程的规定性,更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发满足本校学生发展需求的特色课程。从一体化的角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既要有明确的理念、系统的目标、衔接的内容,还要有多元的实施和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有做到开发合理,方能实施有效。
参考文献:
[1]于素梅.一体化体育课程的旨趣与建构[J].教育研究,2019(12):51-5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3]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3-11-15)[2018-12-28].http://www.gov.cn/jrzg/2013-11/15/content_2528179.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 (2007-05-24) [2018-12-28].http://www.gov.cn/jrzg/2007-05/24/content_625090.htm.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课题编号:GYI2020010)]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10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