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东北抗联的后勤补给
曹岩
【摘 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为稳固“伪满洲国”大后方的殖民统治,集中兵力“围剿”东北抗联。抗联队伍损失惨重,缺少安定的休整场所,抗日反满斗争进入到最为艰苦的时期。东北抗联的将士们没有被困难吓倒,凭着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后勤补给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坚持与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本文从爱国团体募捐、专职部门筹集、东北群众支援、战斗缴获物资、抗联自行筹措等五个方面探究东北抗联的后勤补给情况,还原东北抗联缺衣少食的状况下不畏艰难的斗争风貌,展现艰苦卓绝岁月里东北抗联队伍的意志品质,弘扬东北抗联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关键词】东北抗联;后勤补给;艰苦
【中圖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7-0024-03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7月25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发出《为响应中日大战告东北同胞书》,指出:东北全体同胞应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乘机崛起,为“恢复中国人之东北”而战,“中国人民大联合起来,暴动起来,响应中日大战,驱逐日寇滚出中国。”[1](P.638)8月20日又发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部布告》,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的野心,号召东北工农商学各界群众“在全国总动员下,凡系中国人皆应抛弃旧仇宿怨,亲密联合,响应中日大战,暴动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傀儡政府‘满洲国,为独立、自由、幸福之中国而奋斗”。[2](P.301)广大东北爱国群众和东北抗联将士一起,袭击、消灭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从未间断,在东北大地上,谱写了一首波澜壮阔、慷慨悲壮的斗争史诗。
东北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此起彼伏,引起日本侵略者的恐慌,为了巩固稳定其殖民统治,早在1935年日军制定了彻底消灭东北抗日力量的“三年治安肃正计划”,特别是1938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进攻,将作战中心转向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不断集中兵力加强对抗联的进攻。1938年在东北的日军部队从七七事变前的4个师团增至8个师团,兵力从1934年的30万人增加到50万,1938年下半年,日伪军警达到60万人。日军严密封锁抗日游击区,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残酷的“大讨伐”。对抗联部队实行了铁壁合围的政策,把抗联队伍围困到远离居民区的深山老林里。
日本侵略者在农村加紧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实行保甲制、连坐法;在抗日游击区实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制造无人区,并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封锁政策,以图把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隔离开来,使东北抗联失去活动和生存的条件,进而达到消灭东北抗联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也认识到抗联部队的后勤补给是巨大问题和挑战,通过切断抗联部队的粮道,来“克敌制胜”,这也作为日军最有效的讨伐对策。为断绝抗联部队粮食来源,实行粮食统制政策,秋收时清查地亩,核查产量,强迫按数缴粮,以防止农民暗中给抗日部队留粮食。“一旦秋风叶落的九月,匪团为了越冬,就该积极筹集粮款了,根据历年经验,这时,他们就要开始袭击部落,拦截过往行人,堵抢运送途中的物资。因此,这个时期,各队应在训练及各种工作的同时,做为秋冬季大讨伐的前哨战,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彻底粉碎匪团的粮秣工作。”[3](P.848-849)由此可见,东北抗联的后勤补给问题非常严峻,粮食问题不能得到解决,抗联队伍就无法继续立足生存,无法继续战斗下去。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不久,东北抗联的抗日斗争转入了极端艰苦的斗争阶段。东北抗联原有的根据地和游击区完全丢失,不得已从人口较多的浅山区转移到人口较少的深山区里,抗联部队和人民群众分离开来,能得到群众支持非常有限。孤悬敌后的抗联部队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也无法得到苏联等外部力量的有效支持。东北抗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后勤补给。
一、抗日救国会组织募捐
在全国抗战的鼓舞下,东南满、吉东、北满抗日游击区的人民群众激发起更高的抗日救国热忱,热烈响应我党我军的抗日救国号召,秘密组织抗日救国会,积极支援抗日联军。在抗日救国会的组织下,广大爱国群众积极帮助抗日部队筹集给养、征收抗日救国捐款、运送物质、侦查敌情、充当向导、护理伤员。[2](P.301)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广大爱国群众积极加入抗日救国会,出人出钱出力,汇成了全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汪洋大海。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游击根据地内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国会、妇女会、儿童团以及地方的农民自卫武装。仅在汤原、依兰两县的抗日救国会会员即达3.5万人。游击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均在抗日救国会领导下进行,它实际上成为当地基层政权。救国会还在汤原南三甲召开了300余人参加的工、农、学、商代表会议,成立了下江人民政府,使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4](P.13)据日伪资料记载,“辑安县太平村救国会于1938年8月到10月间,为杨靖宇所率部队提供大米2石,现金1 780元。同期二道坎子抗日群众提供打糕20斤,苞米2石、花旗布1匹。榆树林子抗日救国会于6月到10月份,为抗联部队提供花旗布22.5匹,苞米37.45石,水袜子(高腰胶鞋)163双,袜子60双,大酱200斤,猪肉180斤,现金6 000元。”[5]抗日救国会的迅速发展,培养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群众基础,壮大了东北抗联的有生力量,在东北抗联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抗日救国会取得的募捐比较有限,范围也仅限于游击根据地等群众基础好的地区。随着日军“集团部落”政策的实施,抗日救国会的行动被日军掣肘,东北抗联陷入日军铁壁合围之中亦无法与抗日救国会取得联系。抗日救国会也被日伪定为非法组织,对一些先进分子以“通匪”罪名实施抓捕,抗日救国会募捐后勤补给的方式随告没落。
二、成立专职部门筹集给养
东北抗联前期有军需处、被服厂等后勤保障专职部门,到了1938年后勤保障被日军切断,后勤人员也直接成了战斗人员,原后勤保障无以为继。东北抗联的一些部队成立了一些新的专职部门筹集给养。
(1)留守处。1938年春,抗联第四、五军主力部队西征的同时,成立了第四军富宝地区留守处,留守处共有50余人。留守处受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直接领导,其具体任务是筹集粮草、钱款,购置棉花、布匹,准备自制军衣;解决在密营中休养的伤病员及其他人员的给养;保护第四军密营的安全;帮助留守在富宝地区的零散部队,为过往部队人员提供帮助等。1938年8月,留守处克服各种困难,为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准备了棉军衣70套、皮大衣50件,解决了总指挥部直属部队所需部分军装。[1](P.719)
(2)给养征发队。1939年2月,抗联第二路军总部直属警卫部队给养困难,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派出给养征发队外出寻觅给养,另一方面拟托当地民众购买或用马匹换给养,但皆因联系中断而告失败。周保中派出黄玉清、王克仁带队从群众手中借得玉米6斗,有限的一点粮食仅够200余人吃一两天。3月8日给养征发队归来,他们在许家屯西方寻觅到抗联第五军原来藏的少量玉米及农民窖藏已冻的马铃薯。第二陆军指战员只得将现地密营保存的糠皮炒熟捣成细末,掺到玉米面里,煮粥充饥。[1](P.803)
这些专职筹集给养的部门更多是临时成立的,随着战斗的深入和困难加剧,专职筹集给养的部门昙花一现,无法达到抗联部队的补给需求。
三、东北群众的大力支援
敌人实施的封锁隔断了抗日部队的给养、弹药来源,但是隔断不了东北群众与抗联战士的血肉联系。广大东北群众同情抗联战士,不愿做亡国奴的善良东北人民大力支援东北抗联。比如,第五军在宝清县境通过英勇斗争,受到当地群众的称赞,扩大了抗日联军的政治影响。许多群众自愿为第五军部队捐助经费或马匹,称赞我军是“神武救国救民之师”[2](P.310)。很多群众自发的为抗日联军捐赠物资,这也给予了东北抗联将士们莫大的精神支持和物资关怀。
據抗联老战士黄殿君回忆:“军民的关系,说是鱼水之情一点不假,没有老百姓,抗联别说打敌人,连活都活不了。抗联是在密林里作战、与敌人周旋,大部分粮草是靠老百姓给提供。我们部队在集安与日伪军作战时,集安县老岭子后的老百姓,冒着敌人的炮火给部队送粮食。抚松县的老百姓,往联络点上成百担地筹集玉米、土豆,使部队保证了粮食供给。”[4](P.353)抗联将士是为东北人民而战斗的,是为反侵略反日本法西斯主义而斗争的,这点东北人民都知道。爱国群众给东北抗联提供粮草物资,想方设法打破日军的铁壁牢笼。
抗联的斗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但是随着敌人采取了极其残酷的手段,“当时尽管有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想把粮食、衣物、食盐、火柴等物品偷偷送给抗联,但往往被敌特发现,定为通匪罪而遭残害。”[6](P.484)不断实施的封锁破坏了人民群众与抗联部队的联系,隔断了抗日部队的给养、弹药来源,抗联部队经常受到饥饿、严寒及弹药奇缺的威胁。抗联部队为了夺得所需粮食、弹药、布匹都要经过激烈的战斗,甚至用战士的鲜血和生命去换取。特别是在冬季,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斗争更加艰苦。
四、战斗缴获敌人物资获得补给
1938年3月13日,杨靖宇率抗联第一路军军部直属部队500人在辑安老岭地区兵分三路,奇袭在紧张施工的隧道工程处的日伪军队,缴获面粉800袋、大米12包及一批衣物。6月10日晚第一路军派出小股部队于小青沟埋伏将敌人运送食品的汽车截获,补充了我军给养。6月12日杨靖宇指挥部队集中火力消灭了号称满洲剿匪之花的伪军索旅一个营,缴获轻机枪7挺,步枪百余支,匣枪10余支,望远镜两个,服装等军需品甚多。[2](P.332)
1938年春,抗联第二军在蛟河县黑瞎子沟附近夜袭敌人宿营地,毙敌近百名,缴获六零炮2门、轻机枪两挺、步枪数十支,子弹数千发,补充了部队装备。
同年6月21日,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警卫队和在宝清活动的第九军第二师部队组成的联合部队,对宝清城西敌人马棚展开突然袭击,取得胜利,缴获军马26匹;6月26日联合部队又在花砬子截击了敌人一支部队,俘虏伪靖安军中队长李占山以下21人,缴获轻机枪2挺、马枪23支、步枪5支、手枪2支,各式子弹2万余发,军马40余匹。[2](P.354)
东北抗联在艰苦条件下勇敢顽强作战,打了很多胜仗,缴获了很多物资,这成为了东北抗联在其它方面获取物资困难之时最重要的一个物资获取渠道。在物资富余之时,抗联部队建设密营储藏起来以备后来需要。但是在战斗过程中也遭到不小的损失,许多党的优秀干部牺牲,以弱打强的战斗中也被迫丢弃物资转移,甚至部队密营多被敌人破坏,储存的物资粮食全部损失。有些物资虽然被抗联军队缴获,但是到手里还没有捂热又被敌人夺了回去。
据1938年7月14日《新京日日新闻》关于“三江省讨伐”的报道,三江省地区内日、满军警合作讨伐抗日武装的战果:“从1937年‘秋季大讨伐开始至今,出动次数3 304次,交战次数1 242次。遭遇匪数累计123 742名,击毙匪数5 470名,毙马匹 1 481匹,摧毁山寨1 143个;缴获战利品:步枪1 680支,步枪子弹61 285发,轻机枪11挺,手枪535支,手枪子弹11 829发,马匹1 582匹。投降1 131名。收回武器:步枪957支,子弹44 491发,手枪301支,子弹1 679发,掷弹筒1个,轻机枪8挺,重机枪1挺。”虽然材料真伪有待考究,但从日伪这些战果亦能看出,东北抗联队伍在战斗中损失惨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见通过缴获敌人物资获得后勤补给是远远不够的。
五、东北抗联的自行筹措
东北抗联斗争前期,后勤保障方面也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组建时的司令部,内设政治部、参谋处、军需处、军医处和政治保安连。抗联第三军党委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中,除在连队建立健全党的支部、小组外,特别强调在其他独立机关,如执法处、后方办事处、被服厂、医院、军械厂等机关建立起党支部。[2](P.316)以此看来,东北抗联前期的后勤保障部门是较为完备的。
据抗联女战士李敏回忆:“1938年2月初,夜深了,抗联六军设置在四块石密营医院里的伤病员和医护人员都睡着了,裴大姐是六军被服厂兼医院的负责人,1932年就参加了革命,是抗联六军的创始人之一。”[4](P.126)随着战斗的深入进行,到1938年裴大姐负责的后勤保障和医疗卫生两个方面,也显示出抗联队伍后勤保障人员的不足。又如抗联第一军军需部部长胡国臣,是杨靖宇最为信任的人,被捕后在敌人的威逼诱惑下,动摇叛变投降了敌人,供述了党的核心机密,大肆破坏抗联第一军密营和后勤保障机构,对党和东北抗联造成了及其严重的影响。再如著名的八女投江八名烈士中,就有一个第四军被服厂厂长安顺福。但是1938年10月被服厂厂长都亲自参与战斗,宁死不屈,投身乌斯浑河,这也意味着第四军的后勤保障机构难复存在。
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抗联为了获取给养,有时候要“出大界”(远离抗联根据地地盘)到一些村屯宣传群众获取给养。抗联部队向农民群众筹粮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部队战士要想尽办法先与农民接触,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的同情和支援。当时根据部队经济状况,购买农民的粮食,只能付给一半数量的钱款,另一半只能打欠条,等待光复后由人民政府补还。尽管这样,农民们还是愿意把粮食卖给抗联部队并帮助背进山里。他们说“什么钱不钱的,这点粮食算是一点心意。早一天打走鬼子,我们的苦日子就能早一天结束啊!”[6](P.486)群众的理解支持成为抗联部队的生命线,正是通过这种筹粮方式,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抗联的给养。
抗联战士有时候还会抓些野味。抗联战士陈雷回忆说:六军留守团耿殿君团长带着几位战士给他们送来的东西有几张狍子皮,有浅黄色的制服和军帽,还有一些灰鼠肉干。我们大家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盡管小米饭仍和平常一样,今天却有菜了,就是耿团长他们带回的灰鼠肉。这灰鼠肉对于我们已经相当长时间未见荤腥的战士们来说,真可以说是美味佳肴了。[4](P.289)抗联战士于济源也记述了一段一茶缸蛤蟆汤的故事:杨靖宇司令员的通讯员小聂,见司令很多天没有吃点正经东西了,老想找点东西给杨司令充饥。有一天,他拿着刺刀穿开个冰窟窿,在一个冰窝窝里抠出五六只蛤蟆和十来个蝼蛄。休息时,小聂拢上火,化点冰水就煮起蝼蛄和蛤蟆来。[4](P.263)这类野味记载,太为罕见稀少了,甚至根本不够一时之需,仅能聊以自慰而已。
抗联部队1940年几乎陷入绝境,部分队伍曾尝试在荒山种植粮食作物,也多被日伪破坏,屡屡绝收。周保中也积极寻求外部援助,1940年4月12日,周保中尝试寻求苏联远东军的物资援助,发电文道:“我队粮食断绝,请你给我一百普特粮食、十普特盐、电池,快速派交通员运送”。[7](P.547)5月7日,苏联方面回电称“暂且不能送给你钱和粮食。因为运输需要人多,我处缺少人手。”5月9日,周保中又给苏联方面发电报曰,“我这方面环境严重。请你援助解决困难,必须适应我的需要才行的。”[7](P.549) 6月12日,周保中再次请求苏联远东军运送冬季服装400套,帆布一千米达以便自制棉鞋。这期间,周保中十分盼望苏方对其所去信件给予回复,但一个多月过去了却杳无音信。[1](P.448)苏联远东军最终并没有给予答复。这使得东北抗联寻求外部援助未果,在东北抗联的多年艰苦斗争中,至始至终未能获得有效的国际援助。直到退入苏联境内后,方获得苏方一定的物质援助。东北抗联后勤保障机构缺失,后勤补给出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动用各种方式自行筹措物资,虽然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是还远远达不到抗联部队的需求。
东北抗联在艰苦的岁月里,在后勤毫无保障、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坚持反抗日本侵略者,勇猛顽强,不屈不饶,坚守党性,毫不动摇,谱写了一曲最为壮丽的诗篇。意志薄弱者,品质低下者是无法忍受如此艰苦卓绝的环境条件下的战斗,而真正的抗联英雄们的每一次战斗都在以弱胜强,每一次补给都不能满足基本需求,不愧为一支有着革命理想的共产党领导的队伍。
在物资条件较为丰富的今天,我们应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东北抗联的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党带领团结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时刻不忘我们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历史使命,生活中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计较个人得失,坚持集体主义,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毫不动摇,常怀感恩之心,立足现实,志存高远,保持学习抗联先烈的精神品质,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本色,继承和发扬抗联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工作中去拼搏进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下册[M]. 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
[2]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4]任希贵主编.抗联精神实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 社,2006.
[5]日本关东宪兵司令部.满洲共产抗日运动概况· 1938年[Z].存于吉林省档案馆.
[6]赵俊清.杨靖宇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7]东北抗日游击日记编辑组.东北抗日游击日记—周 保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赵俊清.周保中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11.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