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是否有前进与倒退之分

    秦雪晴

    摘 要:艺术是否有前进或倒退之分?文章通过事实论证的方法,来探究艺术的进步论或退步论。从逻辑上讲如果艺术进步或退步的命题成立,则艺术从时间上必有包含进步之前或进步之后的共同标准,之所以进步论或退步论不成立,是因为艺术缺乏跨越时空的同一标准。

    关键词:进步论;退步论;艺术标准;时代特征

    一、艺术的历史决定论

    19世纪,西方人迫切想知道他们的文化根源,于是一些考古学家借助考古挖掘和田野调查,找出了祖先活动的遗迹,在基克拉泽斯群岛上发现了许多具有象征性,画面简化,抽象但有趣的雕刻,这是新石器时代的遗迹,概括的方式与夸张的手法很特别,这些雕刻向我们传达的信息是这些原始艺术家关注的是“人”本身。基克拉泽斯人物绘画与雕塑大多有着修长的脖颈与身形,对人的身体和行为充满兴趣;苏美尔的人物绘画一般有着大大的眼睛,流露出坚定的意志,有着圆圆的脑袋、短脖子,注重面部的塑造;阿卡德人物雕塑的头发、胡子,经常表现出连续有秩序的波纹状,就连纹饰也是连续的。他们的艺术简单而纯粹。“艺术不但没有进步而且在退步,原始艺术成就最高,其次是古典艺术,而今天的艺术家只能在画布上画格子,或者在几何形里平涂颜色。”斯特拉①悲观地认为今天的艺术似乎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认为原始艺术才是艺术的巅峰。如果说“原始艺术成就最高,今天的艺术家只能可怜地在画布上画格子”,那么这里一定涉及一定的美学标准,当我们撇开标准谈进步与退步,那就如同在医学中撇开剂量谈药物毒性,漏掉了关键性问题,结论难免管中窥豹。毕加索的画作比达·芬奇的好吗?应该很难回答谁的作品更胜一筹,因为世上没有完美的作品。凡·高的色彩無人能比,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并且他的画风在当时也尤为前卫,单凭这一点,凡·高的色彩认知肯定比达·芬奇强,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几乎是一张素描,色彩也不是那么丰富,但是他的基本功要比凡·高更加扎实,毕加索是一位极具创造性的画家,画风新颖,但是论绘画的基本功与色彩认知很难优胜于达·芬奇与凡·高。罗曼·罗兰说:艺术中没有进步的概念,因为不管我们回头看多远,都会发现前人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从格利高里和帕勒斯特里纳时代起,假如有人认为几个世纪的努力已经使我们进一步接近完美,那是荒谬可笑的。但这种想法并没有任何令人悲伤和羞愧之处,因为,艺术是人类的梦想——关于光明、自由和宁静的力量……每个世纪,人们都在叹息:“一切都被人说尽了;我们生得太晚了。”②假设我们有这样一个命题:艺术是不断发展的。通过上面的阐释我们可知毕加索的画儿未必比达·芬奇好,但也未必比达·芬奇差,这种比较是相当突兀的。毕加索是现代主义画家,而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画家,按照时间的线性发展,可以推算出毕加索的出现比达·芬奇晚了四百多年,如果艺术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毕加索的素描功底理应多少比达·芬奇强点才对,然而毕加索并没有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画家,反而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并且一生都致力于绘画革新。他对欧洲艺术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不能用达·芬奇的成就来预测在四百年后的毕加索在古典主义方面也同样卓越,我们不能用历史决定论并找到历史的规律去预测后来发生的事。人类社会的偶然性是不可避免的,每一次的偶然都必将带来微小或重大的社会改变,艺术作为社会文明的分支,又怎么不受影响呢?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从工业革命可见一斑,我们不可能用科学方法预测科学知识的增长。所以,我们也不能预测艺术发展的未来进程。

    二、艺术的共识标准

    现在,我们仍然要从艺术的标准出发去探究艺术的进步或倒退,假设我们把对色彩的认知作为一种标准,人们对于色彩的理解在印象主义那里首次达到了极致。对于色彩的研究,千余年的中外先驱们就已经有所关注,但自17世纪的科学家牛顿真正给予科学揭示后,色彩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艺术家对于印象主义以前的色彩认知只是停留在单色的层面上,在绘画方面主要是以固有色为主,很少关注到色彩的冷暖关系,直到印象主义画家开始着重于对光的研究,去表现自然光下的景物。有光才有色,光产生于光源,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将呈现不同的色彩:在白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白色,在红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红色,在绿光照射下的白纸呈绿色。因此,光源色的变化,必然对物体色产生影响。这一伟大结论打开了艺术家的固有思路,阳光下的远山除了固有色绿色以外,衬以不同明度与纯度的土黄、土红和蓝色,使得画面更为和谐,同时也符合色彩冷暖规律。如果艺术是以对色彩的认知为标准,显而易见,艺术发展到印象主义时是进步的,在那之后艺术家所做出的改变和探究都是基于印象主义画家所提出的一些理论见解,是对印象主义的仿效罢了。

    如果以文艺复兴的科学、透视、理性为绘画的标准,这一时期出现的三位艺术巨匠及其作品的确影响了全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美术。西方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有很多学者视文艺复兴为现代文明的开端。文艺复兴本来的意思是指恢复和振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和艺术遗产,而从后世的眼光来看,它的意义远不止如此。文艺复兴使人们摆脱了宗教的禁锢,加上新航道的开辟使得自由贸易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得到了改变,随之而来的地理大发现激发了科学的进步和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世纪,人们多是依附于某一个群体,惧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愿意以各种方式来使自己和众人不同,人逐渐从一种隶属的关系解放出来。正是在这种尊重个体、解放人性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复兴的艺术多以理性、科学、真实的方式呈现给观者,为了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真实,许多艺术家悉心研究人体比例、解剖学、明暗法和如何塑造画面里的立体空间,也就是透视学。解剖学、明暗法、透视学的完美结合加上对古代希腊美学理想的实践,构成了文艺复兴艺术的黄金时期,它解放了艺术家的思想,多种绘画技法的出现改变了以往的绘画方式,艺术开始变得多样化。但是我们不能绝对地认为艺术的标准仅仅是解剖学、明暗法、透视学,因为之后出现的达达主义、波普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并没有完全遵循这些艺术的标准,却同样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肖像画可以说是古今艺术中最常见的绘画实践,麦金太尔在《追寻美德》中说过,从中世纪末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肖像画产生了许多“成功”的画家,这些成功为他们带来了财富、名誉,甚至能使其在宫廷获得权势③。然而一个画家所赢得这些荣耀并不能完全反映他在肖像画上有多么出色,因为我们不能否认一些画家为了获得利益所作出的讨好和谄媚。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一书中也提到过肖像画,中世纪的肖像实际上是圣像,画像与耶稣或者天使的形象“肖似”,但并没有人质疑,因为肖像的观念在当时还没有出现。然而,从意大利画家乔托到荷兰画家伦勃朗,艺术家们开始竞相追求一种新的肖像画法,力求画出肖像主体应得的面容,以此为标准,我们可以说拉斐尔的肖像画是难以超越的存在,如《海中仙女伽拉特亚》,我们在波拉尤洛的画中也见过这种作画方法,但是比起拉斐尔,他的办法略显生硬呆板。拉斐尔并不模仿任何一个具体的模特,只是遵循心中的“某个理念”。他不再忠实地为自然写照,而是有意使用一种想象的标准美的类型。针对同一题材,拉斐尔优于以往画家的地方或许除了理念以外,还有他去除了为迎合赞助人所绘制的具有恭维性的色彩。

    三、艺术的时间意识和相对主义

    艺术总是关注时间、谈论时间,有一种鲜明的时间/历史意识,原始美术与我们不同的不是他们的技艺水平,而是他们的思想观念。中世纪的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反映出当时基督教盛行,权力笼罩于世俗政治之上的社会背景。15至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的发展总是和政治、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而佛罗伦萨又是意大利变幻莫测的政治舞台,各城市、国家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攀比,再加上海外贸易和冒险的收益源源不断地汇入各位新兴贵族的腰包,如此多的便利条件理所当然地鼓励和造就了一批一批的艺术家尝试各种新的风格。也正是在这个时期,艺术家最终凭借自己的创造力摆脱了“工匠”的地位,耀眼地走入主流社会。博厄斯指出,发现文化进化规律的企图和把文化发展的阶段模式化的企图,都是建立在不充分的经验、证据之上的;而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独特历史,其形态并无高低之分。他还指出,任何一个民族或者部落都有自己的逻辑、社会思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人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

    四、结语

    艺术家的使命感让艺术不断发展,而艺术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以其线段式的人生无法窥见历史的全貌,也许永远也不会有。鲁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各种文化同样都是有效的,现代文化和原始文化都是同样的實现人类潜力的方法,不能认为现代文化比原始文化更为先进高级,不同的文化并无优劣高低之分。而行为的是非标准也是相对的,被一种文化当作异常或病态的行为在另一特定文化体系内却具有特定价值④。因此,不管是原始艺术还是现当代艺术,艺术这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在不同时期所指事物大不相同,却并不由个别的艺术家的定义而获得定义,它是不同时代的艺术家的创作的合集。每个时代的艺术由其所在时代的隐文本组成,深入挖掘便能解开当前时代的艺术文本。我们不能绝对断言,艺术是进步或倒退的。

    注释:

    ①弗兰克·斯特拉,美国画家,极简主义的先驱。

    ②罗曼·罗兰:《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集》,冷杉、代红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17-18页。

    ③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追寻美德》,宋继杰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④鲁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2]刘毅.反思现代艺术[J].美术研究,2002(3).

    [3]奥尔特加.艺术的去人性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4]罗兰.罗曼·罗兰音乐散文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